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与乡村社会主体性再造路径研究
2021-12-15□徐瑶
□徐 瑶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00)
近年来,乡村社会主体性问题逐渐成为农村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力量不断从农村地区撤出,农民的日常生活开始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与之相适应的是,农民群体越来越个体化且充斥着经济理性,他们对传统乡土社会的认同越来越淡漠。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走出乡土,拥抱城市,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也逐渐市民化。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过度理性化的农民个体已经发生异化,他们过于强调个体权利,忽视所要履行的义务,从而导致政府资源下乡的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等不良现象。
贺雪峰(2017)[1]认为,在项目资源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修路、挖沟、筑渠等公共事务而损毁一些青苗、征迁一些土地在所难免,然而却遇到了坐地起价的“钉子户”,从而导致涉农项目搁浅,出现了“好事不好做”的怪相。王春光(2018)[2]在分析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问题时指出,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并不是自主的经营主体,而是被动者,被逼着去参与或卷入。
有学者从依附理论出发,指出在“公司+农户”的合作社模式下,农民与公司的地位并非对等的,而是农民依附于公司,而公司的趋利性质则使合作社扶贫模式陷入困境。叶敬忠教授(2018)[3]认为,乡村振兴要振兴小农而非振兴资本。谭同学(2020)[4]的田野调查同样指出,在乡村振兴中,不重视和发动小农户、没有让农民把乡村建设变成他们自家事情的一部分,即使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乡村建设却依然面临着“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局面。
综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相关工作大多是在乡村社会场域内,从乡村社会、基层政府以及农民个体3 个角度开展个案研究,描述了乡村社会的凋敝现状、基层政府的科层制治理模式及其后果以及农民的个体化和过度理性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外部变量的研究。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角度出发,探讨返乡大学生对于乡村社会主体性的再造路径,具有研究价值。
1 乡村社会主体性的维度
乡村社会主体性指的是乡村社会在经济建设、政治参与、文化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主导作用。
1.1 经济主体性
经济主体性指的是乡村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主体性作用。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出现了支农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据王红茹(2017)[5]统计,全国财政每年对“三农”的投入达3 万亿元,2016 年农民实际增收却创13 年新低。古学斌等(2004)[6]的研究表明,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任务,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逼迫农民种植蚕豆、洋芋,但没能带领农民致富,反而让农民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应该改变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倾听农民的诉求,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
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应赋予农民在经济生产中更大的自主权,在乡村规划中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多方参与、多方决策、多方共享的效果。
1.2 政治主体性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安家置业或在城乡之间流动,按照半工半耕的模式生活。留守的妇孺老人受工作、生活和家庭事务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参与到乡村政治生活中,这就使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等乡村政治事务缺乏主体,脱离农民。这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后果,一是农民的诉求无法得到有效传递,二是村干部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在乡村社会“空心化”的背景下,必须要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而保障广大农民的政治权益。大学生返乡不仅可以有效传递和倾听农民诉求,还可以搭建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平台及渠道,从而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
1.3 文化主体性
当前乡村振兴需要破除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城市中心主义取向,即乡村是为了支持城市建设而存在的,乡村意味着落后,需要向城市看齐。这种取向出现于计划经济时代,当下仍然存在,如当下很多农村盲目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应该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融合,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主观认为城市人需要寻找乡愁,从而大肆征收土地,规划景点,导致效益较低,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二是乡村中心主义取向,即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乡村,离开乡村便不存在文化,对乡村社会存在田园牧歌式的想象。这种想法同样存在很大局限,缺乏文化变迁的思维,固守传统,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回归到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传统小农社会。
2 乡村社会主体性再造的路径
2.1 精英带动
在农村,由于后喻文化的作用,传统的乡土精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乡村社会缺乏内生性精英,必须引进外来精英带领人们参与到农村事务中,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这种外来精英不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或者企业,必须与乡村社会存在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必然会成为外来精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精英,大学生可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具体而言,返乡大学生可以在乡村事务中代表广大农民说出农民的心声和诉求,从而提高参与的效果。乡土文化具有共享性,人们与农村存在情感联系,因此大学生可以充分整合农民,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在农村事务中发挥主体作用。
2.2 搭建平台
返乡大学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心理都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在整合原有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出一些符合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发明。这些政治发明往往能激发乡村各方治理主体的协同参与热情,重建乡村社会主体性,从而达到“村庄事务集体说了算”的良好效果。在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不少的地方智慧,如网格化管理、“村落夜话”“村事漫谈”等。
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搭建的平台应具有灵活性、表达性和整合性等特征。灵活性指的是平台要适应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实际情况,例如不能使用太多书面、过于正式的文件,不能大量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化工具,要主动适应农民的生产生活形式,灵活传递信息和收集意见。表达性指的是平台要突出农民的表达性质,要精确到每一位村民,顾及每一种特殊情况,让农民可以通过平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需求和意愿。整合性指的是搭建平台的根本目的是要整合农民,把农民组织起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
2.3 制度建设
搭建好平台后,要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保障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制度建设包含外生性制度和内生性制度两个方面。外生性制度指的是政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这种参与平台的合法性,让平台在农村事务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内生性制度主要指的是平台内部的制度建设。这种制度建设面向的是广大农民群体,而且主要针对留守的弱势农民群体,因此内生性制度建设要突出内生性和公平性两个特征。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内生性制度是一个群体或组织在长时期共同生活的前提下,且在共意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制度,比较容易被接受和遵守,因此制度的效益往往很大。平台的制度要充分采纳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次调研和研究最终确定下来,而且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能限制过硬。
公平性指的是这种内生性制度必须是公平的。如果一种内生性制度经过实践证明后存在不公平性,而是存在一些漏洞,给部分成员提供了搭便车的机会,那么这种制度不能长久实行下去。在制度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制度的公平性。
3 结束语
分析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对于乡村社会主体性再造的潜在路径,但其中仍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虽然平台和制度已经建立,但是如何保证村民愿意参与进来,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平台搭建还是制度建设,最终都是为了村民参与农村事务服务,如果村民没有参与的意愿,那么相关努力将是徒劳的。只有建立起村民与村庄集体之间的利益关联,才能充分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广大村民谋福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