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探究

2021-12-15□孙婷,孙

山西农经 2021年2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农村

□孙 婷,孙 雪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再次强调了优先发展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大学生稳定就业对农村地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1]。

1 农村大学生整体就业基本情况

1.1 就业环境严峻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 年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有所放缓。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形势。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形势尚未完全缓解,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就业形势,许多企业纷纷采用裁员、缩减校招名额等方式来削减成本压力,这增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使农村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2 就业人数剧增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扩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高达909 万人[2],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 万人大关,同时因疫情原因导致大量留学生回流,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为有限的工作岗位带来激烈的竞争,加剧了就业难度。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受其成长背景和环境的影响,信息匮乏、经济有限、视野局限等,这就容易禁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处于本就弱势的情况下如何突出重围更加困难。

1.3 就业区域集中

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地域结构失衡。大部分毕业生集中扎堆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致使局部人才过剩。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存在大量空缺岗位且难以留住人才的现象,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愈加不发达。对于农村籍大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仍旧把城市作为首要就业区域,少部分选择返回原籍就业。他们认为城市更有利于发展,以及扎住城市能够转变自身身份,促使更多农村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城市。

2 城乡大学生就业状况差异

当前,城乡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相差不大,但在社会资本方面存在差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了教育资源不平衡,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更稳定的师资队伍、更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手段,造成了城乡大学生先天上的差距。农村大学生在教育资源、文化建设和兴趣培养方面存在后天资本不足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农村和城镇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择业经过和就业结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处于劣势[3]。

2.1 家庭环境的差距

首先,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城镇家庭具备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从小“奔走”于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而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有限,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对教育方面的投资不足,外加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导致农村大学生缺乏综合素质素养和个人自信,这造就了就业市场的“隐性门槛”。

其次,拥有的社会资本不同,城镇大学生家庭能在大学生就业时给予指导、帮助以及经济上的援助,部分家庭可以凭借自身关系网络提供就业信息。农村大学生则缺乏社会资本与人脉,家庭很难为他们助力。

2.2 教育资源的差距

由于城乡的生活习惯和办学条件不同,在教育资源上,城乡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城市的基础教育趋近完善,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经费欠缺,学校及教育资源分布散乱,致使众多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校外学习资源建设也是困难重重。高等教育方面,近年来重点大学农村户籍学生占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教育资源匮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3 教育心理的差距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农村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接触的文化和生活环境转变很大,而又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程,较少接触心理健康知识,部分农村大学生容易存在自卑心理,再加上综合能力较弱,缺少专业技能和特长,在社会活动体会、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特长方面不如其他同学,又存在学费、生活费的经济压力,容易产生很大的落差。而且农村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城市离自己太远,在家乡人眼里自己是城市人,城市人眼里自己还是农村人”的思想困境,一旦思想和情感得不到协调,容易影响他们正常的心里发育。

3 农村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3.1 农村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健全

当前农村经济呈现高速发展趋势,这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农村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不协调性,导致就业岗位不足,难以为更多农村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政策也是影响农村大学生参与就业的直接因素。目前,我国就业政策存在诸多壁垒,生源、专业、教学以及院校等方面存在限制,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选择范围有限。因此,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亟须进一步完善。

3.2 用人标准和招聘门槛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学生就业体制不断改革,招聘企业在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农村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关键影响。然而,劳动力市场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条件。

首先,一些招聘单位出于福利方面考虑,担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聘用农村大学生[4]。

其次,部分企业受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现象,往往更倾向于招聘来自城市或“双一流”等重点院校的学生。一些企业认为普通院校的农村大学生存在眼界的局限性,也没有家庭条件可以倚仗,难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

再次,企业存在招聘人才门槛过高的现象。企业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招聘,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3 课程体系与就业指导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现状。然而事实上,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不全是高校生源数量扩增所致,而是由于其自身期望留在大中城市和大企业造成人满为患,加剧就业矛盾。

同时,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出现脱节,难以体现专业特色与课程优势,导致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缺少竞争优势。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现如今发展并不完善,导致高校对农村大学生缺乏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并且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不足,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3.4 就业观念与职业规划不明确

受农村成长背景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一样,就业观念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工作。目前的大环境背景下,公务员等考试竞争格外激烈,对于普通院校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极为困难。农村大学生对于就业缺乏合理规划,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定位或者定位不准确。对于很多农村学生说,毕业选择返乡就业,不仅工作岗位有限,而且会被认为是极没“面子”的事。农村家庭辛苦供养出大学生,往往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在城市扎根立足。然而,对农村大学生来说,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很难支撑其在城市扎根。在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打击下,容易造成就业“放逐”。

4 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4.1 政府层面:政策扶持,健全人才就业市场

在农村大学生稳就业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如下。

首先,给予农村大学生就业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农村大学生到我国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不仅限于国家提供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还应针对到基层就业的农村大学生出台一些鼓励和吸引就业创业的福利[5]。

其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去创造更多就业环境与就业空间。此外,政府还应健全人才就业市场,科学合理地规范人才市场。

4.2 企业层面:合理标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首先,用人单位作为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主体和工作的主要阵地,其机制与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因此,企业需要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理念,消除就业市场上的户籍歧视,给农村大学生提供在城市平等就业的机会。

其次,企业发布的就业信息应精准,就业信息中需要明确表达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和对员工的基本期望,就业信息内容表述“接地气”,拒绝内容混淆、表述歧义等就业信息;企业需要主动承担起就业的社会责任,开设求职讲座和就业培训,给予农村大学生就业实习方面的帮助。

4.3 高校层面: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农村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以此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针对农村大学生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并且在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简单传递就业信息,而是要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归纳、综合各类符合本校毕业生特点的职业资讯,并将整理好的信息迅速准确地上传至学校就业网站供学生查看,以便帮助农村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同时,对农村毕业生也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健全就业援助机制。

4.4 大学生层面:全面提升,加强竞争优势

首先,农村大学生要通过全面提升自己,进而提升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往年的就业形式,“互联网+”的经济形态完全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新常态,毕业生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全面、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应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和在线教育资源,针对性地学习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自身优势。同时,必要的职业规划十分重要,农村大学生切记不可因“自卑”“抹不开脸面”等心理封闭自己,良好的心态是顺利求职的关键,可以主动和就业指导老师、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吸纳各方意见,利用互联网平台、校招等找到理想工作。

其次,农村大学生应形成基层工作观念,由于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许多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仍然面临岗位人才紧缺的问题,农村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人才紧缺地区参与就业,这些工作岗位往往具备良好的待遇和较大的提升空间,符合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5 结束语

由于存在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公平、就业观念、就业规划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不理想。对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农村大学生不仅要加强提升自我发展,政府、企业、学校也要大力扶持、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