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通识教育创新夯实行业特色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之路

2021-12-15青平成协设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通识特色思政

青平,成协设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长期以来,行业特色高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主动创新教育体系,革新培养模式,紧密同行业发展相联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

行业特色高校是由20世纪50年代从划归行业管理的一批院校发展而来,其与行业相伴而生,依托行业而发展,早期培养的人才也大多进入相应的行业。1998年开始,此类高校分批次通过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或划归教育部管理,或划归省级政府管理。一部分高校坚持行业特色办学,同时又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办成具有独特办学优势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一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一级学科获评A+,以中国农业大学等为代表的行业大学拥有3个以上A+学科。行业特色高校立足于行业,注重产学研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了很多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问题,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2-4]。

但无疑,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学校都要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做出贡献,行业特色高校还需深化改革,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努力。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提到: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深切希望全国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对涉农高校的肯定与期待,也是对行业特色高校坚持特色办学、做出更大贡献的生动指导。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现今,以通识教育创新来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建设意义重大。通识教育影响着学生长远发展的潜力尤其是走向顶尖水平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关系学生终生幸福;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创新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毕业十年后的学生存在成长乏力、潜力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究其内因,通识教育不足应是其中一个关键因子。行业特色高校因为学科专业设置长期围绕行业进行布局,重视专业教育,重视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在人才引进、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受到行业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制约。通识课程开设不足、通识教育质量有待提升是行业特色高校的普遍问题。基于问题导向,要推进行业特色高校建成一流大学,通识教育创新是关键一招[5]。

一、从教转向育,以“培养什么人”理清通识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全人,中外就此观点较为一致。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雪莉蒂尔曼对于大学教育提出“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才智以及具备成为良好公民和英明领导的必备性格。他们带着开阔胸襟、严谨思维的广泛求知欲,尊重我们的道德文化继承以及具备创新和改变的能力,欣赏所有人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人性,具有责任、正直、勇气等核心品质。”别敦荣2018年在《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现代人格素质为根本目的;二是通过通识教育整合各类教育以达成教育目标,使各类教育相互融通,形成合力,实现培养人格统一的高层次人才的大学教育目标;三是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四是发展面向每一个大学生的通识教育。”[6]

大学教育首先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现代人,加强通识教育无疑应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培养高水平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水平人才的“高”应体现在价值观念、能力表现、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念方面,是具有家国情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担当,有为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贡献的意愿和能力。体现在能力结构方面,是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有效思考和沟通,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在知识水平方面,是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具备根据现实与未来需要转移知识领域的能力[7]。

(一)通识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育”

教育是一个整体,教与育相辅相成。教更多地侧重于手段,育更多地侧重于结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相同点,也各有侧重。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侧重于让学生成人,本身更多地强调“育”。

因此,不能仅仅在低年级开几门常识性的通识课程,教给学生一点点常识,通识教育需要从让学生成长为什么人的角度去设计,贯穿到大学全程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通识课程仅仅只是传授单纯的知识是不够的,通识教育需要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对学术、对社会、对世界的见识,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悟得更透。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视野、涵养人格。

(二)通识教育,更多地从思想、观念、价值观层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识教育通过一系列课程让人学会处理与自然、社会、自我、他人的关系,学会思考、判断、沟通、表达。无疑,通识教育能从知识、能力、价值等方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于其将教育的视角从教转向了育。行业特色高校也一直在探索加强通识教育,但行业特色高校通识教育往往定位为让学生融入学校行业特色,让文科的学生了解一点理科知识与技能,让理科的学生了解一点文科常识。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行业特色高校通识教育,需要以“培养什么人”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理清通识教育目标,突出综合素养提升,注重价值、观念、思想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人。

(三)行业特色高校通识教育,应紧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使命。行业特色高校要围绕这一使命,重新定位通识教育,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增长知识见识,着力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领导力和引领未来发展的能力,培养矢志不渝为国家发展建设服务的新时代高水平人才[8]。

二、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引领,以“为谁培养人”理明通识课程建设重点

行业特色高校通识课程往往受培养行业人才的思维限制,将课程建设重点放在行业概论性课程、文史或科学常识性课程上,如农林院校往往要求学生修读“农学概论”“园艺概论”“畜牧概论”等课程。这对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培养行业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类通识课程的学习,进入行业特色型高校学习的学生都打下了深深的行业烙印。

从“为谁培养人”角度看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无疑应该进一步拓宽视野,更加突出为中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特别是从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工作岗位选择和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并未进入所学专业的行业就业。通识课程建设应该从概论类课程、常识普及内容转向政治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理性思维等方面培养,开设诸如“写作与沟通”“中华文明史”“农耕文化”“绿色中国”“批判性思维”等课程。

(一)通识课程要重视学生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重视在通识教育中强化政治素养。通识教育要主动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等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看到中国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引导学生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广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在通识课程中应有意识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弘扬高尚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9]。

(二)通识教育要重点培养思辨能力

理性思维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思辨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素养,是学生通过质疑和思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和能力。大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较之于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任务。通识课程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分析、解决问题。通识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不光有知识,还得能运用知识去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还得能创造新知识,创造性地做出新判断、新阐释[10]。

(三)通识课程要注重培养多元视角

通识课程要打开学生的视野边界,要拓宽学生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关于通识教育提出“可以把通识教育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侧重在‘识’,通过传授专业课程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阶段侧重在‘通’,讲究融通,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学到手,从而形成看待问题的不同的视角。”[11]

三、从专业教育转向五育并举,以“怎样培养人”理顺通识教育体系

行业特色高校多为单科性高校发展而来,在某个或几个学科有显著特色与优势,部分学科师资比较强,学科专业实践平台建设比较充分,相应的课程资源也就比较丰富,专业教育的偏向比较明显。纵观其人才培养体系,往往侧重于让学生如何成长为某方面的专家,在本科期间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或形成某学科领域的特长,让本科生打下未来从事行业工作的专业基础底子。长期以来,行业特色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往往定位为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体系中也往往只注重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而忽视文理基础类课程,在培养要求、毕业要求上往往更关注专业知识与能力[12]。

推进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亟待转变几个观念。第一,不是专业知识学得越多越好。一些学院或老师担心,在总学时学分减少的同时还要强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学时学分不是减少了吗?学生的专业知识走向社会以后够不够用?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特别是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学科专业相互交叉,专业知识更新飞快,今天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能解决明天的问题,我们专业教育最为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思维能力,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插上思维的翅膀。第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涵,本身就包括提升专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以学科立课的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和精神培养,把传播知识、技能与培养思想、精神和人格相结合,关注学生心智成长,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考、清晰的表达沟通和价值判断能力,让专业课程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变成文科生选修几门理科课程,或者理科生选修几门文科课程,通识教育也需结合行业专业特色,融入行业发展、专业精神、行业视野。

行业特色高校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要求我们的大学提供足够多高质量综合性的课程。要推进行业特色高校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最重要的是在保持学科特色同时推进高水平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怎样培养人”角度看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思考人的终身发展,从专业教育转向通专融合,专业课程也要注重课程思政,也要有通识教育的内容。以人为本,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打好基础。

(一)通识教育体系要践行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立足中国大地办学,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个环节。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应该不折不扣地践行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融入通识教育课程,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设计课程。

(二)通识教育体系要推进五育并举

新时代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通识教育体系中,要五育并举、统筹推进。在注重立德树人的基础上,要将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体育教学,让学生具有体育精神、掌握体育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艺术体验与实践,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强化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技能。

(三)通识教育体系要体现五育融合

通过五育融合的方式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通识教育体系打破“各育”的边界,从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结果等方面综合考虑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通识教育体系要整体构建五育融合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获取,对教师则要求具有综合育人意识,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具备融合教学能力[13]。

四、行业特色高校以通识教育推进一流人才培养的对策

以“培养什么人”理清通识教育目标、以“为谁培养人”理明通识课程建设重点、以“怎样培养人”理顺通识教育体系,将整体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创新。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来说,通过通识教育改革推进一流人才培养,重点要在通专融合、量质并举、课程思政等三个方面着力。

(一)推进通专融合

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通,促进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内在联通,构建通专融合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要体现在教育全过程,专业教育要融入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推理和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14]。

搞通识教育,不是不要专业教育,是要推进通专融合。通专融合也就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开展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在通识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北京大学实施了“元培计划”,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通识性课程,在高年级时学习专业性课程;清华大学从 2001 年开始开展通识教育改革,实施“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提出要以人文社科为主体,开出以工程学科和基础理科为基础的通识课,让学生在受教育时期就对国家重大需求、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培养能够在不同领域应对世界所面临的重大变化的领军人物;南京大学的“三三制”培养模式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其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这些国内顶尖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探索可以看出,中国行业特色高校大学必须走自己的强化通识教育的路子,那就是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华中农业大学2020年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多样化的通专融合教育模式、动态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要体现在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教育既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又要融入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文史哲和艺术及审美素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有效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15-16]。

(二)坚持量质并举

行业特色高校由于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通识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等原因,通识课程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相比,数量和质量有较大的差距,文史哲艺类通识课程的差距尤为突出。在通识课程数量方面,行业特色高校一方面需要通过引进与聘用人文社科类教师来充实通识课程的师资,投入专项经费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另外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在线资源,引进国内外优质的通识课程,实现共享。在增加通识课程数量的同时,提升通识课程的质量其实更为重要。每一门通识课程都应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通识课程不能把学生当做专业之外的“菜鸟”来教,理科类通识课程不能因为授课对象是文科的学生就仅仅教给他们一些理科的细枝末节碎片知识,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不要因为授课对象是理科的学生就仅仅教给他们一点泛泛的文史常识。重在文理融通,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看待问题的各种角度,思维方法比知识的更新更加重要[17]。行业特色高校开展通识教育要注重“通”,同时也要注重特色,开设自己的独有课程、实践性通识课、行业性通识课。

(三)用好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强化立德树人,两者目标一致;通识教育致力于推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致力于挖掘课程中的德智体美劳育人元素;育德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也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在中国具有天然的统一性。行业特色高校的通识教育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三个维度来思考与创新,课程思政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与重要内容[18]。行业特色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建设思政课程、通识核心课程、以课程思政为载体的专业课程等于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要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深化思政课程改革,要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行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系列课程;建好通识核心课程,要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通识特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完美的特色党建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