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山楷书风格渊源及书法得失之辩
2021-12-15郭鹏
⊙ 郭鹏
弁言
赵昌燮(1877—1945),字铁山,山西太谷人,清宣统元年(1909)拔贡。赵铁山从小受业于家塾,启蒙于梁一斋、史卓如、赵耦渔几位私塾先生,复得赵桂山、赵云山两兄引导,勤学自勉。赵铁山一生深居简出,以隐士自处,所居名曰“心隐庵”。他醉心于书法艺术,曾自制一枚“半生白日此中颓”印章,这正是其精研书学的真实写照。赵铁山的书法从欧阳询入手,继学魏碑,后致力于篆隶,晚年又深研帖学,得“二王”法乳。关于赵铁山的学书历程,其子赵子言有一段叙述:“先父自谓其学书自梁一斋夫子授以楷法,史卓如夫子导学篆隶。弱冠以后,由唐而上溯汉魏六朝,稍有悟入,实两兄手口之教居多。且自谓‘因偏于碑学,未遑致力于帖,故余书鲜臻化境,所以甲子以后则取开皇本兰亭日事临摹,以变化其笔法’。此先父自述其学书之程序。”[1]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先生逝世,赵铁山应孔祥熙之请以太谷铭贤学校名义书写隶书挽联。民国十五年(1926)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书画展”中赵铁山有书法作品展出(包括此幅挽联),康有为看后赞赏不已,评其书“大江以北,无出其右”,之后书坛便流传有“南吴(吴昌硕)北赵”的美谈。
一、赵铁山楷书风格渊源及审美取向
赵铁山学习楷书从欧阳询入手,继学魏碑,后又临习何绍基,其楷书作品风格面貌多样。笔者通过对赵铁山楷书风格渊源的考察,将其作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纯以欧字为法的作品,如《太谷县旧志辑略》《千字文》《曹子言墓志铭》等。二是以魏碑笔法所作,《龙门二十品》的方严峻拔、《董美人墓志》的精致典雅、《崔敬邕墓志》的浑朴圆厚等,或取其一宗,或融合各家而自成面貌。民间所谓“赵体”就是指赵铁山这种融合诸家,自成一体的魏碑楷书。代表作如《冀川王君墓志铭》《孙母王氏墓碣铭》《错铁双勾楷书》等。三是拟何子贞笔意所作楷书,如《祁县渠公源浈墓碑》《锡九冯公事略》等。
(一)取法率更
赵铁山早年于欧楷用功尤深,得欧阳询笔力刚劲、瘦劲挺拔之神髓。他10岁开始在私塾老师梁一斋的教导下,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入手,同仲兄赵云山一起学习楷法。赵铁山在幼年便表现出了出色的书法天赋,梁一斋在评阅其书法字课时赞道:“此天纵,若加以学力,将来必以书法名世。”[2]光绪二十年(1894)他又在塾师史卓如的引导下临习《皇甫诞君碑》,打下了良好的楷书根基,这也是其日后形成端正谨严书风的重要原因。他在小楷创作方面很有自己的心得,曾言:“作蝇头细书,不难得于形,而难得于神,不难得于紧密,而难得于宽展自如,有寻丈之势,此所谓法外之意,可为知者道耳。”[3]赵铁山二十一岁时,曾以蝇头小楷书《说文建首五百四十部》,得到了师友昆仲的极力称赞。赵云山评其小楷:“有一种纯净专一之气,令人望而生爱,玩而生敬,为字亦已得其要领。”[4]
赵铁山 楷书 太谷县旧志辑略(局部)选自太谷平民工厂《太谷县旧志辑略》
《太谷县旧志辑略》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国十六年(1927)由太谷平民工厂石印。此书是赵铁山任县立高校斋务时写给学生的课字范本,他将《太谷县旧志》摘其要者编辑成四言体韵文,拟欧体笔意誊录而成,严谨工整。学生通过临习此册,既能学习书法,又能对本县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一举两得。书于同一年的楷书《续千字文》,石印于民国十二年(1923)。帖后有孙奂嵛跋语云:“展玩数四,知其矩镬一守欧法,而珠圆玉润,独能寓秀拔于谨严,盖深得率更法乳者。”陈塘跋云:“自来习率更书者非失之峭薄,即失之板滞,铁山先生所书《续千文》,一本欧法,而字里行间,蕴有一种圆润灵活之气。知于此道三折肱矣。”[5]另有楷书《千字文》,取法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点画劲挺精致,无一笔懈怠,结字谨严端庄,无一处紊乱,充分体现了欧书笔力险劲、结构严谨、清朗秀润的特点。但较之欧书“森森焉若武库矛戟”的险绝姿态,赵铁山的作品就显得平稳有余,变化不足。
《曹子言墓志铭》作于民国六年(1917),是为太谷“三多堂”晋商巨贾曹克谨(字子言)书写的墓志。此碑取《九成宫醴泉铭》笔意,方圆皆施,点画饱满。结体参《皇甫诞碑》之纵势,峭拔险峻,法度严整。《成都夏勉吾墓志铭》书于民国九年(1920),字径约1厘米,纯守率更楷法,点画一丝不苟,结体挺拔秀丽,与欧字比较更为宽博。全篇九百余字,用笔无一丝懈怠之意,可见赵铁山于欧楷用功之深。
(二)熔铸北碑
赵铁山十九岁在塾师史卓如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北碑,于元氏墓志中《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郑文公碑》等皆有涉猎。受清代碑学思潮的影响,他浸淫北碑,用功极勤,所作魏楷笔力劲峭,气象万千。临池之间赵铁山对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碑学大家的书学思想亦颇有研究,以之求证于笔底,并生发出自己的见地。赵铁山所书碑体楷书有纯仿一家笔法者,有几碑互参,融各家笔意,而出自我风格者。总体来看其作品风格都偏于宽博平稳,即使取法对象风格险劲,赵铁山也会化险劲为平正,这与其性格、审美取向和其作品书写之场合、功用都有一定关系。但相较于纯法率更的楷书来讲,赵铁山的魏碑体楷书在广收博取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民间称之为“赵体”。当时山西地区学习模仿“赵体”之风颇盛,请其书写碑铭匾额者络绎不绝,因此赵铁山的魏碑体楷书遍布三晋大地。代表作有《武育堂墓志铭》《重修龙泉寺碑记》《旧铁书急就章》《冀川王君墓志铭》《孙母王氏墓碣铭》《错铁双勾楷书》《阎珏珍墓志》《山西省银行》等。
赵铁山 楷书 渠公星海暨德配李宜人墓表拓片(局部)选自三晋出版社《赵铁山书法刻石选》
赵铁山 楷书 欧阳辅《集古求真》节录(局部)选自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名人手稿选编》
《武育堂墓志铭》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赵铁山早期学习魏碑方笔楷书的代表。此碑点画方整锐利,结体朴拙,较北朝造像浪漫跌宕、奇崛放逸之风,显得较为规整平实。《赵宜人墓志》取法《董美人墓志》,略参欧字笔意,端稳秀丽,用笔精致含蓄,平画宽结,疏朗齐整。赵铁山33岁得选拔贡后,任职于京师,曾以《张黑女墓志》之法写楷书六条屏,参以锺元常笔意。用笔精致典雅,结体随字赋形,气格高古,可以称得上是赵铁山魏碑体楷书早期的代表之作。《孙母王氏墓碣铭》作于民国十一年(1922),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用笔方圆兼备,中侧并施,以求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之姿。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颇有《张玄墓志》之遗韵。《渠公星海暨德配李宜人墓表》以《崔敬邕墓志》圆浑劲爽的用笔为基,参以《元桢墓志》恣肆雄奇的结字,方峻浑朴,颇有特色。这个时期赵铁山的魏碑体楷书逐渐从典雅秀丽走向雄厚宽博,在不断汲取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面目。《错铁双勾楷书》作于民国十三年(1924),有石印本传世,每字6厘米见方,共378字。运笔融篆隶于楷法,有横掠勒拂之劲力。结体宽博大方,北碑凝整、质朴之意跃然纸上。《冀川王君墓志铭》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融《崔敬邕墓志》《元诠墓志》笔意,取精用宏。点画舒展劲健,结体淳雅古朴,气象严穆精整,是一件具有自我面目的力作。
赵铁山 楷书 山西省银行拓片 赵铁山艺术博物馆藏
赵铁山的小楷和榜书也多以北碑体面世。他的碑体小楷以典雅一路北碑为基,参王大令《玉版十三行》笔意,颇有韵味。《祭乔望之文》作于民国二年(1913),此文每字不足1.5厘米见方,点画精到,结字扁方,得北碑精美一路墓志之风范。民国八年(1919)所作《王君燮堂继室武氏墓志铭》,字径1厘米,熔北碑欧体于一炉,点画飞动,结字古雅,有魏晋遗风。民国二十一年(1932)赵铁山为好友玉衡书册页,篆隶真行皆备。其中楷书8幅,正如其所言“体不拘格,大小亦无限制”,或凝重、或飘逸、或典雅、或活泼,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可谓其学习北碑的一次总结与检验。其中小楷所录欧阳辅《集古求真》一页,颇得《张黑女墓志》之神髓。结构扁方,布白疏朗,可爱质拙。用笔内敛,略带隶意,如精金美玉般自然高雅。
赵铁山的魏碑体楷书凝重朴厚,中正大气,雅俗共赏,非常适合题匾。赵铁山书名日显后匾额大字的应酬颇多,三晋商号、庙宇、园林之中多有他的书迹。为“蔚发泉转运粮站”书写的7个大字,每字五尺见方。太谷县“大觉寺”的匾额,每字寻丈之大,是太谷城乡各寺庙碑额之最。还有“山西省银行”,临汾鼓楼的“声寄河汾”,乔家大院的“洞达”“安之居”“静观”等匾额也都出自赵铁山之手。
赵铁山书写的碑版匾额在刻制时非常重视刻工的水平,他认为优秀的刻工能忠实反映出书家的用笔结构特点,这样所刻碑版才能“透过刀锋见笔锋”。沙孟海先生曾言:“总之,写与刻是两道手续。字经过刻,不论是书丹或摹勒,多少总有些差异,有的甚至差异极大。我们学碑,必须估计到当时刻手优劣,才不会上当。”[6]历代书法名家多有自己常用的刻工,如欧阳询、褚遂良的碑刻多由万文韶镌刻,柳公权与刻工邵建和、邵建初兄弟关系密切,琅邪颜氏家族有刻工史华等。赵铁山所书碑铭多由寿阳的赵安业、赵晋业兄弟镌刻,榜书匾额则大都由太谷县东寺园“三源升”木匠铺何秀兰师傅刻制。他说:“何师傅刻匾,能窥出字的点画中心线,寿阳安、晋二业镌字,能知我笔法,出我笔意。”[7]
(三)参临子贞
赵氏家族因商业原因,长年往来于全国各地,收藏了不少何绍基的书法作品。赵家厅堂门廊亦悬挂有何绍基的匾额、楹联作品,耳濡目染,赵铁山开始临习何绍基的书法,对其人品学养、书艺成就皆推崇备至。赵铁山在民国十三年(1924)冬,曾仿何绍基临《张黑女》笔法书挂屏,并书后记云:
何蝯叟楷法渊源北碑,今所得识公精诣者,绝惟《张黑女》临本。时事纵索,证以自跋,作书情势稍解悟。先生用腕臂纯取横掠勒拂,精神韵态不向落纸之字画求也。偶守其法书之,得者千百一二耳。[8]
何绍基的楷书从颜真卿入手,后受碑学思潮影响,尤推崇北碑,将师法对象转移到了北派传人欧阳询、褚遂良身上,并上溯魏晋秦汉刻石。后购得《张黑女墓志》,视为枕中之秘,临习尤勤,受益甚深。亦极力用篆、隶笔意写楷书,古劲遒厚。何绍基书法运笔之奇诡变化,不可端倪,赵铁山临何书悟出“横掠勒拂”四字,可谓得其旨趣。何绍基《猨臂翁》诗云:“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烦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猨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9]这是何氏运笔最形象的表述,悬臂、圆空、中锋、勒涩、中气以及繁简、动静的统一都讲到了,而赵铁山则以“横掠勒拂”四字概括之。毛笔运行中逆勒的涩劲、震颤的动态、速度的变化、转折的圆拂都在其中,这叫得笔,或曰得诀,学书者欲悟道,当由此开一门径。
《锡九冯公事略》是赵铁山学习何绍基楷书中一件非常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此作与何绍基书《前赤壁赋》《太上黄庭内景玉经》无论结字、用笔,都颇为相近。《锡九冯公事略》作于民国十四年(1925),太谷文成书局石印,由赵铁山四弟赵渔山篆书题签,同邑孙立训隶书署耑。每字原大2.5厘米见方。赵铁山此书,得何绍基楷书笔意,但又自出己意,于何法中又生我法,别开生面。二者用笔都遒劲沉着,多篆籀笔意,何绍基楷书中有个性特点的一些笔画,在赵铁山的作品中也时有体现。如“视”“者”“八”中细劲挺拔的撇画,“于”“声”“之”中捺画的重按上扬之势,“视”“忘”“疆”中钩挑的回锋微出。但细细分析二者,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何绍基的楷书,植根鲁公,笔力浑厚,结字宽博,有一种酣畅之气。而铁山楷书致力于欧体、北碑,用笔以平稳见长,少酣畅之气质,多凝重沉涩之筋骨,结字也较为峭拔。可见赵铁山在广采博取的同时,又能融各家之长,自成面目,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追求。
二、赵铁山书法的得失之辩
赵铁山以书名享誉三晋大地,有“华北第一支名笔”之称。他的书法成就,是天赋加学力的结果。他曾自刻一方“半生白日此中颓”闲章,这正是他深居简出,毕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宣言。据资料粗略统计,赵铁山一生出版书帖7种,书墓志碑铭50余种,序跋题词40余种,匾额楹联40余种,条幅、中堂、对联等应酬之作难以数计,足可见其在书艺方面用功之深。[10]赵铁山的书法涉猎非常广泛,篆、隶、楷、行四体皆精,且各种书体面目多变,可称之为“千手观音”。篆书上到三代鼎彝文字,下至汉篆清人,皆有所得。隶书面目不下十种,赵铁山写隶不同风格信手拈来,可见他对于汉隶积累之深。赵铁山的楷书有三种风格类型:欧体、魏碑、何体。无论哪个类型都深入堂奥,得其真髓,尤以魏碑体楷书融各家之长,独具个性面目,而被誉为“赵体”名世。行书上追晋唐,融碑于帖,但因其一生致力于碑学,学习行书时间较晚,作品亦不多见,故成就平平。
何绍基 楷书 前赤壁赋(局部) 选自荣宝斋出版社《何子贞楷书前后赤壁赋》
将赵铁山的书法放在清末民国碑派书法的大视野中,我们就会觉得,他的书法成就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必然,是临池无间、深耕不辍的结果。而其厚劲挺拔的书风与其所处时代、地域及其自身个性亦有很大的关系。清末战乱频繁、时局动荡,中国人民面临着各种灾难与困苦,雄强正是这个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旋律,体现出中国人民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勇气和力量。山西地处中原,与外界接触较少,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书法创作环境和传统北派书风豪放厚重的艺术风格。赵铁山一生耿介磊落,爱国持节,这些都是其形成雄浑朴拙、稳健挺拔书风的重要原因。
何绍基 楷书 后赤壁赋(局部) 选自荣宝斋出版社《何子贞楷书前后赤壁赋》
赵铁山书法的影响多在三晋地区,民国初年三晋书人学子师法临习赵铁山碑帖者遍及城乡,“赵体”一时成为三晋书风之主流。赵振鑫、段学文、侯念祖、闫俊、孙东元等均为其弟子。苗庆年、吴连城虽非弟子,但受教于赵铁山,亦具书名。郭齐文、梁才、胡尚仁等后学均善“赵体”。赵铁山的书法还远播海外,日本学者近森孝恕多年潜心研究赵铁山书艺,对赵铁山的书品、人品崇仰备至。他在日本组织龙祥书道会,全体会员专门学习赵铁山的书法艺术。并从昭和五十二年(1977)到平成四年(1992)编辑出版《赵昌燮碑铭辑》四辑,使赵铁山书法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近森孝恕多次来华,采风探微,应邀参加太谷县组织的“赵铁山书法艺术研讨会”,拜谒赵铁山故居,到铁山坟地扫墓祭奠,诚笃之情令人感动。
客观来看,赵铁山的书法艺术受其所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自身审美取向影响,不可避免地有一定局限性。赵铁山的书法在清代碑学的大背景和山西地区崇尚厚重质朴书风的影响下,致力于碑学,加之其个性沉稳,性情所致,作品风格沉静有余,灵动不足。其学书过于关注法度,用笔变化较少,不够生动活泼。结字多取宽博平正一路风格,缺乏欹侧险绝之姿,变化不足。赵铁山的书法善于撷取百家,但成也于斯,败也于斯。他的作品传承有余,创新不足。虽然我们从他的许多作品中也都可以看到求变的影子,譬如其所书“缪篆”、取法摩崖的隶书、熔“魏唐”于一炉的“赵体”楷书,但其风格最终没有得到稳定强化,形成具有个人独特面貌的书风,实为憾事。
结语
通过分析、比照,我们可以看到赵铁山学书取法广泛,书法风格面目多样。虽然他在民国书坛鲜为人知,但其以深厚的学识功力,应为清末民国碑派书法中的佼佼者。学界对其书法成就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清末民国书法是一个遗憾。笔者通过对赵铁山楷书的风格渊源及其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期待更好地补充和完善民国时期书家的学书面貌,并为当前书法学习者提供新的取法视角和思路。
注释:
[1]郭齐文.书法家赵铁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
[2]郭齐文.书法家赵铁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8.
[3]赵子言.心隐庵书法述旨辑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95.
[4]郭齐文.书法家赵铁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60.
[5]郭齐文.铁笔松风赵铁山[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74.
[6]沙孟海.碑与帖[J].大学书法,2020(2):6.
[7]郭齐文.铁笔松风赵铁山[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98.
[8]郭齐文.铁笔松风赵铁山[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15—116.
[9]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四[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04.
[10]郭齐文,郭化.艺海遗珠看晋商[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