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书法家的自白
—— 读卫俊秀先生1971—1979年日记
2021-12-15柴建国
⊙ 柴建国
1994年我整理出版了卫俊秀先生1971年至1979年近10年的日记,书名《居约心语》。出版后不久先生就去世了。近读这本书,感触颇深,撰成此文,以为对先生的纪念。
这10年他是在故里山西省襄汾县景村度过的,处境艰难,但却没有压断他的脊梁,他是一位生活的强者。1978年5月6日的日记这样写道:
余自高校时,年少,然笃于学,期能位在教授,有所著述,于愿足矣。四十岁后,稍获成绩。而中遭事故,几至不起。从此青蝇白鸟,纷纷扑来,倒上为下,变白为黑,捏造诬陷,惟恐其东山。不知余之抗性,激则厉,愤则刚,喜遇矛盾,欢迎钉子,从不气馁,更加凛冽。经验告予,乞求退让,结果必糟,反面斗争,倒有是处。则铁面无情,殆亦处世之一法欤?今后作风,不迁就,不周容求情,不作短工,不填空白,蹈人脚跟。自作主宰,自成王国。辕下驹,堂下妾,一味奴态,吾以为羞。
多好的一篇自白!堂堂正正,豪气冲天,这无疑是一篇向逆境挑战的宣言书。
正因为他持了这种异于常人的生活哲学,所以才能表现出大无畏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爱国是卫先生一生恪守不渝的信条。日记里洋溢着的爱国热情,令人感动。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研究和准确把握,对中外历史上文化精英们的始终不移的心仪和追慕,是他生活下去的强大精神支柱。受“胡风案”影响后,他家多次被抄,书籍、书稿俱已荡然无存。这些年独居乡曲,他只能四处向友人借书阅读。他读书极多,《老子》、《庄子》、《楚辞》、《史记》、杜甫的诗、李白的诗、傅山《霜红龛集》、《鲁迅全集》更是他多次精读的重要典籍。他每能有精辟深刻的见解和体会,1975年1月9日记道:
《史记》、杜诗皆具云薄晦冥、雷电震骇之势,所谓气概也。他书多未能,有诸内形诸外也。楚辞虽亦佳文,然一味告哀,势不足也。
1974年11月9日的日记是一首五言小诗,写道:
庄生旷达士,李白诚吾师。天游一化人,世人哪得知?屈子怀贞节,偏受诡人欺。汲黯社稷臣,人主亦厌弃。守拙莫扬己,远辱一布衣。
卫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读小学时就敬慕鲁迅的人格和学问,立下学习、研究鲁迅的志念。他的《庄子与鲁迅》书稿曾得到郭沫若的赞赏;他的《鲁迅〈野草〉探索》被李何林誉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研究《野草》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在他的日记内,鲁迅的名字出现最多,他常常用大字写出“鲁迅先生”4字,但与上下文的文义却不连属,这是在用鲁迅精神警饬自己。他多次写出鲁迅名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为自己治学做人的标准。他无数次述说学习鲁迅的体会,1974年12月1日写道:“严事鲁迅,不改分寸。光芒万丈,寒冬有春。”他在1975年8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既是学鲁迅,就得有几分鲁迅气,严肃、不随便,低头不必。”
在那个时期,他为了平反的事曾多次向有关部门提起申诉,但在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谁能真心地帮助他?谁又敢真正地帮助他呢?被“胡风案”株连之后,一些同窗好友早已位居要津,明知他被冤屈,也无法帮他摆脱厄运。那是朝朝暮暮“运动”不止的岁月,谁知道这些“运动”会“运动”到什么时候?会“运动”到谁的头上?人们都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1963年,他解除劳教被逐回原籍,这是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的大学同学王中青(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兼教育厅厅长)想冒着风险帮他一把,也只能在曲沃中学为他谋得一个代理教师的职位。当时我正在这里读高中,是与他接触最多的学生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穿一件褪了色的旧制服,面色苍白,从未见他开心地笑过。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走路,心中有多么悲苦,不难想见。
卫先生时时以鲁迅精神鞭策自己。他无情地蔑视“左”倾路线加于他的政治迫害,他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坐过监牢并且仍在受着“管制”的“戴罪之身”。他这样呼唤、命令着自己:
还是物内人,不行!随域进退,因物色而招摇,不行!定见!一行!既师事鲁迅,便得是个鲁迅性行者。高视世界,怀念人类,此之谓大人。(1977年10月21日日记)
鲁迅之外,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傅山等人也是他非常崇敬的人物,他从他们身上同样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他们的诗文。他们思想中那些闪光的东西,都曾深深地打动着他、鼓舞着他。他在1977年10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
读杜诗,吟到李白时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之句。李白何罪之有,而为世人所不容如此?此无他,李白见皇帝如见常人,思想阔达,以“处世若大梦”,胆大而随便。难怪为人所不喜悦!细查文史中多少有才之人,若七子中的孔融、七贤中之嵇康、晋之何晏等,哪一个不见因如此而舍身的?在品格中为上,然在修德远辱中为下,可叹也矣。两全是不易的,坚卓俊伟可以,随便却犯不着,又一心得。
这是卫先生从其几十年的不幸遭遇中得出的痛苦经验。他的心地是无比圣洁的,他要求自己要像古贤那样坚卓俊伟。他已摆脱了一切得失荣辱的俗念,他的思想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正道而行,一片爽朗矜肃之气,鬼神亦得为之远避。坦坦荡荡,到处皆是大路。心田一片清风明月,毫无滞碍牵挂之处。怡然自适,陶然自得,真到好处。(1975年12月30日日记)
先贤们的大志大节时时激励着卫先生在艰苦的人生道路上向前跋涉。一想到他们的志节和行为,他的热血便立刻沸腾起来。在日记里他千百次呼唤自己“高起来”“大起来”,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生活中去:
人总须高大起来。一切有个甚来?拘拘谨谨,作茧自缚,总是庸碌者而已。(1974年12月4日日记)
卫俊秀日记
卫俊秀日记
1974年12月31日的日记写道:
诗人的高大,哲人的通晓,学者的气宇,英杰的豪迈。几颗明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鲁迅。心中有此数老真可睥睨一世。曷忧曷惧?何事不成?大踏步前去,高山大水无不为之让路低头。磨砺以须,看老夫手段自知。吾笔力所至,何物不惧,何神不服!
他的日记总是澎湃着浩然之气,令人激动。可以想象出,他是怎样在昏黄的油灯下心地坦然地自剖心迹。他将一管笔指向自己的心,写他经历的痛苦,写欲报效国家而不能的悲哀,写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975、1976、1978三年日记的首页都写着“颖脱年”3个大字。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在新的一年里“颖脱而出”,改变命运啊!可是,希望还是一次一次地破灭了。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79年,卫先生才终于得到平反。这位已经年届古稀的老人,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享受到了与周围人们一样的空气和阳光。
卫先生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在书法艺术上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历史丰碑。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林鹏说:
对于卫俊秀先生的书法艺术,无论评价多么高,也不过分。……只要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存在,只要中国文化还存在,人们就要学习它、研究它、发掘它,一次再一次地重新认识它,并且像珍视古代传下来的珍宝一样珍视它,使它充分地显现出巨大的光芒。
他的书法中处处闪耀着他的勤奋和智慧,饱含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和他丰厚的文化学养。卫先生作字,极重从历代优秀书法传统中汲取营养。他究竟精擅多少种书体?1976年6月26日的日记可以透露出一点消息:
书法普通应酬:(1)田师体(《龙颜》《猛龙》、何绍基)(按田师指其大学老师田羽翔先生);(2)王体(按谓王铎);(3)山体(按谓傅山);(4)康体(按谓康有为);(5)《石门》体(按谓《石门铭》);(6)隶体;(7)金刻篆(按谓汉篆,俗称金刻文);(8)《瘗鹤》体(谓《瘗鹤铭》);(9)章体(按谓章草);(10)黄体(按谓黄庭坚);(11)于体(按谓于右任);(12)赵体(墓志)(按谓赵铁山);(13)吴体(按谓吴昌硕)。
这是说的“普通应酬”,如果不是应酬,而是精心创作一件作品,则要裁舍各家,汇以己意,施展自己的全面本领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各家也写得非常纯熟。笔者立雪师门数十年,为他理纸研墨,侍其作书不下数百次。写到得意时,要他写黄便是黄、写何便是何、写康便是康,咄嗟可取,笔下似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
先生于历代各家风格既已网罗在胸,更能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使它们在自己的笔下不断升华,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他论黄庭坚字:
山谷《幽兰赋》不过六七寸大小,而气势磅礴,有顶天立地之概。要在结构紧密大方,笔画间空隙小也。若大空疏,便觉松散无力也。(1977年9月16日日记)
他论傅山字,则将其人与其字,其字之奇姿与气势统一起来进行观察:
傅(山)字走笔运转铦利非常,又如行云流水,自然极矣。至其字之姿致,犹如其人之脾性。与其说不逊,不如说贬俗,以天下为混浊,不足与庄语也。我行我素,有甚顾虑之处。拗笔、狂笔,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恣肆古朴。高漫愤俗,绝世独立,横空出世,气势磅礴,不可一世。……气力足断玉柱,汪洋辟合,仪态万千,如长川绕梁,瀑布飞倒。(1975年1月5日日记)
这真是看到了傅山书法的精微处,看到了它的精神和灵魂。正因其慧眼独具,他才能写出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傅山的专著《傅山论书法》。
他喜欢康有为书法,也是看重了它的气势:
南海字气雄厚,蓄劲无穷,体态硕大,极开阔,引伸深远,虽小字而具有大字体势,凝炼处气力十足,一片精诚,如婴儿之精灵,有强力,开阔处与天地同广大,大人气象也。……挥洒自如,无一点滞碍,天马行空,放笔直干,纯系神游,无意皆意,无法皆法,如介者拸画。(1976年6月26日日记)
就是《石门铭》,他也从其点画的推运中看到一种“王者”之气,这与一般人只看到它萧散的一面便自不同:
《石门铭》硕大娟秀,有王者风,气度雍容涵厚,一片大德气概,有若容人之宽者焉。不疾不徐,此其德也。(1975年1月6日日记)
卫先生学习前人,总以具有雄强阳刚之美的名家法帖为师。这既有其师承的原因,也与他几十年的痛苦经历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他对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的深刻认识。他认为,雄强阳刚一路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主流书风,只有这样的艺术风格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伟大性格。他述说自己作书的体会:
卫俊秀 行书 《书评》轴
意盛力足,乃可落笔。来路去脉,转折活泼,挺拗硬瘦,以示风格。篆隶妙处,只在一派天机。无布置等当之意,信笔行之,硬如老树,柔似枯藤,古意自见。(1978年5月8日日记)
写社会上没有的字!代表时代精神、社会面貌、国家气魄、人民灵魂,屹立于地球之上,雄视乎各邦。又如紫鹰展翅大空,万里谁能驯者,是为得之。(1976年7月1日日记)
在这里,他已完全把书法艺术与人、与社会、与时代、与国家密切地联在一处,认为书法应成为感染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这一思想,无疑具有很深刻的美学意义。
卫先生特别注意将各家之长精心取舍,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所用,这些在其日记中多有记述,如1975年8月16日日记:
山谷派势;青主拗强与虎踞龙盘,藤罗之姿;昌硕笔下之情感;北海之清秀;魏(魏碑)中之神韵;田师之聪明走笔;南海之气概;任(于右任)之省笔开展;主席之恣肆;《龙颜》(《爨龙颜碑》)之稳可。
卫先生崇尚雄强的书法风格,但这种雄强又不是一味的狂俗和霸悍。他的字既凛然可畏,又能给人以活泼自由、清新可人的美感。如他论用笔:
书法中之运笔,似应分急笔、缓笔两种。急时如雷电之骤升响臻,不及掩耳;缓时若处女之从容姗姗而来者,娟然袭人也。又有直曲二笔,直如蛛丝,如瀑布直倒,气力无穷;曲如蟒蛇走动,回环游移蠕动,活泼多姿,蓄力无尽。(1976年6月7日日记)
在多篇日记中他把藤萝的翻卷之态、龙蛇的飞舞之姿、蚯蚓的蠕动之势,都与书法的用笔联系起来。他笔下的技巧是丰富的,情感是充沛的。笔者在观察先生作字时,往往能看到其他书法家作字时不会出现的奇特景观。他忽而紧握笔杆,澄心静气,大力使转,笔下直有穿坚破厚的千钧之力;忽而又提笔细行,缠绕生姿,使人感到刚柔相济,妙趣横生。用笔的正欹、轻重、枯润、断续、收放……种种变化都在他的笔下神奇地交替显现。有时写到得意处,只见一管笔在虎口内飞速地旋转,而笔下的点画就更能出现仪态万千的变化。这大概就是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心手两忘境界吧。
1976年6月18日日记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他用笔的体会:
用极经济之省笔,意在其中,乃为入神。自然之飞白,无笔而笔已到,体显出赤子之心。运笔正倒、斜正、支离,凝炼精严,葆光深色,天地之心,万类之灵。观者游心于无何有之乡,味不尽处——墨色、提笔、重轻、回环、游移、动荡、安闲、自在。
原来他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写着他心中的“天地之心”“万类之灵”!
卫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与体悟,对字法、章法也有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的字堂庑广大、气象威严,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1974年12月22日的日记可以看作是他作字的基本纲领:
字:气势雄大,支离不逊。无法皆法,无意皆意。仪态万千,骨骼灵魂。凝炼若铸,神采照人。味之不尽,情感富饶。勒落不拘,敬谨不野。转折活泼,笔致丰腴。血液筋肉,芬芳多姿。
在这里,字已不仅仅是形于楮间的点画形象,而是书写者言行风度乃至内心世界的笔墨外现了。
卫先生的书法深汲诸家,篆书、隶书俱称擅场,尤其对魏碑,几十年中遍临诸碑,汲其精髓,造其绝诣。他在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解决了用魏碑笔意书写连绵草书的难题。康有为、郑孝胥、于右任俱称魏碑大家,但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难题,而把它留给了这位晚辈,让他再领风骚。他的这一成功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与他相比前人对书法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能从晋唐人书法,尤其从王铎、傅山书法中吸收营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在另一则日记中写道:
大家书画特色领略到矣。放笔直写不拘,启人心胸,怎么都可,各有境界。徵明兰、竹,昌硕石、梅,板桥竹子,观后特多风味,皆是个正。一意为之,神行而已。如大自然中之黄山松、藤萝,无不宜者,谁为规定?必如此乃可?任性发展,纯乎天耳,字亦尔尔。书法乃我之摄照,不仅可看出我之面貌,亦可看出我之赋性、作风、灵魂、人品、德业,无不深藏其中。(1977年11月30日日记)
“无不宜者,谁为规定”“一意为之,神行而已”,这里饱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是他对书法艺术与自然物象关系的彻底了悟。旧时的用笔结字传统,不管它曾经是多么优秀而被人们代代继承,都有它滞后性的一面。卫先生在向前人学习的同时能根据自己的艺术理想对它们进行改造和创新,尤善于从自然物象中吸取艺术元素。他见山势壮伟、烟拦雾罩、林木葱茏,悟出颜字须写出郁勃蒸腾之气;他见山葡萄虬枝扭结、长舒短突、翻卷生姿,悟出狂草用笔施墨之法。他在书法学习中的这些美丽的故事,与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观夏云多奇峰、雷太简闻江水暴涨之声、黄山谷见峡中荡桨而悟出设势用笔之法一样,都已为人们所共知。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执着追求,使他获得了极大成功。可以想象到,这些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神奇的黑色线条,曾是多么强烈地撞击着他的心灵。他痴心地面对着这些线条,思索着历史,体味着人生。他终于真正地“高”起来了、“大”起来了,书法成了他面对这个世界倾诉自己痛苦、悲哀、愉悦、向往的最美好的语言。
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章衣萍写到刘海粟先生时曾说:“没有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是苦恼的。我们期待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家为中国苦恼,为中国的民族与文化苦恼,用从苦恼长大的思想文学与艺术改造中国,也就是改造世界。”卫先生的成功之路,就是他在苦恼中不断苦斗的生动记录。他的精湛的书法,他的深邃的书法艺术思想,将永远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