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12-14覃志蓉

山西农经 2021年18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城乡农民

□覃志蓉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成都611130)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1]。202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再次强调,要开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农村现实问题提出的。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铸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 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必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乡村文化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基因。乡村文化建设以乡村文化作为基础,使乡村文化发挥其价值,助力文化建设。同时,乡村文化建设立足时代,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注入时代活力,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面貌、产生新价值。

1.2 满足广大农民精神需求的主要途径

当前,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文化建设是针对农民精神文化层面更高需求的解决途径。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在硬件设施、教育、活动等方面改变以往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水平,强化文化服务功能,满足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提高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3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落差上。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3]。

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繁荣乡村文化,还能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必定要求建立城乡帮扶机制,以城带乡。在此过程中,城乡文化之间的合作交流会使城乡之间文化差距不断缩小,助力城乡协调发展,并为构建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创造有利条件。

2 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农村空心化和人才流失造成乡村建设主体缺失,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进度。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流动带来农村空心化,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主体,失去内在动力。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非常严重,留守村民对于文化的消极态度,使得其文化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当前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向城市大幅流动,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凋敝。加之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待遇相对较差,人才引入难度较大,导致专业文化人才断层和老龄化情况较为普遍。一些农村地区文化活动难以进行,文化管理服务难以开展,面临虽有政策支持但无人传承的尴尬处境。

2.2 乡村文化发展滞后

城市文化冲击和科技水平限制,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滞后,使得乡村文化建设难以推进。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在农村受到极大追捧。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产生的错误价值导向,使得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质疑,日益消解农民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

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城乡文化差距逐渐拉大,直观体现为城乡在技术方面的差异。受到区域位置、基础设施和发展程度的限制,乡村文化在硬软件设施上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技术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发展受到限制,现有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发展,文化建设形式难以更新,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逐渐与时代脱节,失去竞争力。

2.3 文化治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大多是政府单方主导的行政化模式,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弱化了农民的主体地位,造成文化建设供需不匹配、缺乏内生动力。一些基层部门没有明确部门职责,造成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等问题。乡村文化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落实不到位,使得文化建设难以取得成效。

2.4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阻碍乡村文化建设。在构建乡村公共文化体系时,部分基层组织没有实地调查分析及研究,僵化执行政策,照搬其他地区建设情况,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脱离农村实际,对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对农民文化需求了解不够,形成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看不能用”,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部分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有效的后期管理,出现基础设施配置落后、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现有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使得文化活动严重受限、公共文化服务流于形式、文化服务功能严重缺失。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较严重的功能性失灵问题,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3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3.1 发挥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作用

首先,重构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通过政策制度、机制保障、宣传活动等方式,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自主性。

其次,注重提升文化建设主体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使农民有意识、有能力参与文化建设,行之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

再次,着力培养一批心系农村、扎根农村并能与时代接轨的文化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吸引、鼓励高素质人才回流返乡。重视对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注重提升农民文化技能和文化素养。定期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培训工作,使广大农民有能力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3.2 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高效发展的直接手段。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保持乡村文化的独立性,在彼此包容和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4]。

要建立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双向流动,推动乡村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城乡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推动创新性发展。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推进了农村技术革新,减少了乡村文化建设道路上的障碍,推动了乡村文化蓬勃发展,加快了乡村文化建设进程。

3.3 构建有效的文化治理体制

首先,基层组织在思想上要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要消除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其次,要改变政府单方面主导的行政化模式。根据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改革现行体制,将政府、社会、农民三方力量有效整合起来,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治理体制[5],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实现有效协作。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多方合力,发挥各方优势,高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再次,基层部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找准定位,明确划分职责,做到有统有分、落实到位,高效进行文化建设。

3.4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文化层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保障。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大有效财政投入,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地方实际为基础,逐步打造出适合地方自身的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和体系。

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际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高效化发展。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采取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在政策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乡村,加大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确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转。

4 结束语

要振兴乡村,先得振兴人的思想和精神,而乡村文化建设正是振兴思想和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极为重要。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发挥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构建有效的文化治理机制、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实效。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城乡农民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农民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