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困境及路径探索

2021-12-14伍丽琴李红英

山西农经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地劳动农业

□伍丽琴,李红英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 自贡 643000)

1 劳动教育介入乡村振兴的现实价值

1.1 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

每种文化体系及其所包含的具体观念和思想都会对当时的社会生产产生一定的作用,并对以后产生持续的影响。农业文化是中华文明立足的重要根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建立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包含哲学理念、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以及民族心理、心态等内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的维系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冲击下未出现解体和分裂的保障[1]。农业生产技术是千百年来智慧劳动人民总结的经验。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技术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和认知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与农业技术,对于传统农业文化和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

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农业农村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重点、政策体系及战略影响,思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新思路和新策略,进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认识我国农业农村社会变革的大趋势和新机遇,有助于培养学生未来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通过劳动教育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用创新的思维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用战略的思维谋划农业农村的全局。

1.3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道理,树立劳动最美丽、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和思想观。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修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自觉性,培养学生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养成艰苦团结的奋斗精神,形成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1.4 强化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宽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可以根据劳动教育的实际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实践动手能力等分层次、分阶段培养,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储备人才。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内涵等方面,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特有的优势,深化劳动教育的深度。通过构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劳动教育体系,扩展劳动教育的宽度,开展更广泛的劳动教育。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宽度,促进劳动教育更加有效地实施,也为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劳动教育介入乡村振兴的困境

2.1 劳动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劳动教育的管理体系总体上比较模糊,各层次的指导及创新机制仍处于缺乏状态。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体系,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影响劳动教育教学的全面推进。同时,劳动教育缺乏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校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任务,不能规范和加强劳动教育教学的运行管理,也不能保证劳动教育教学管理的效果及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2.2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师资是推动学校全面建设综合实力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第一重要资源。目前,劳动教育在师资建设方面还存在培养形式单一、组成结构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针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比较欠缺。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依靠现有从事劳动课程的教师,但教师的水平不能完全胜任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发展的要求。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担任劳动教育的师资多为兼职老师,自身知识能力不足,不能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很好地教学。

2.3 加大劳动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中央明确规定,要加快学校内部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相关设施建设,有效建立劳动教育器材消耗和补充机制,既要统筹中央资助资金及自有财力,还要实施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学校可以按照规定统筹安排资金开展劳动教育,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收和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政府是财政的实际支出者,学校是财政接收的实际实施者,劳动教育经费的投入决定了劳动教育是否有效开展和实施、是否取得良好效果。

2.4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立不规范

《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育实践基地要满足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高校实训场所和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提供共享服务。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尤其缺乏乡村资源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基地,不仅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还影响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构建。

2.5 劳动教育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社会上对劳动教育认知存在观念上的偏差,很多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的在学校打扫卫生或参加一些劳动实践课。另外,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提高成绩才是关键,劳动教育的开展会占用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社会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偏差忽略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3 乡村振兴下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

3.1 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实施科学管理

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保障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全面顺利地开展。明确教师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任务,组织教师制定好教学大纲,基于劳动教育的特征,课程教学要强化实践教学。要做好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效果。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运行方案、编制课程、教学实施与调度等工作。

3.2 实施多元化教师培养,促进师资建设

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及潜能开发,采取多渠道措施对教师进行培养,促进师资建设。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加大资源供给,建立专职对口劳动教育教师,加强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室,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学者担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乡村资源培养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进一步提高现任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3 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保障教育实施

学校专项资金投入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保障。管好用好学校专项资金,提高学校经费的使用效益,可以规范学校管理,保障学校专项资金使用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自主权。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开展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应持续加大劳动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从而确保劳动教育顺利、有效实施。学校应根据中央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设学校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需要的各项开销。学校应正确使用劳动教育经费,逐步提高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加快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公平有序进行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发展。

3.4 加强教育实践基地监督,规范实践基地

实践教育基地是保障劳动教育实施质量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基地的规范,有利于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教育安全保障体系。要严格规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准入机制,并制定退出机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当地乡村资源,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在一起。实践教育基地应提前制定实践活动安全手册,完善应急事故处理机制,还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及时长合适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整体优化教学课程,明确教学目的,借助实践基地逐渐将劳动教育打造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课程。

3.5 打造劳动教育宣传体系,强化社会认知

强化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将有助于增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只是学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也应积极配合,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锻炼场所和条件。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思想上慢慢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鼓励学校收集反映劳动先进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影视资料,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宣传。鼓励家长跳出传统劳动教育的模式,通过对社会多样化的认知及探索,改变最初的内在思想,与时俱进,逐步认识和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猜你喜欢

基地劳动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