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
2021-12-14李路路
□李路路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综合国力也跃居世界前列,但高速发展下的经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以及某些行业经济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公共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公共管理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具有战略性眼光,立足未来,不断创新公共管理,这样才能使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1 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法治思想
目前,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要想使整个社会保持平稳运行,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积极推动依法治国。
社会公共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一直是相关管理部门,人为的影响因素较多,甚至有时会出现错判漏判的现象,这种以单一个体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难以保证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积极推动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以法治代替人治[1],这样可以令公共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大多数情况下只需依法管理即可。
同时,可以使相关企业和个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法可循,做到积极守法,可以大幅度降低公共问题出现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管理的工作效率。
此外,不同于以往管理工作的模糊化,推行法治可以使公共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样就可以解决在处理过程中因奖惩不一造成的矛盾,提升管理工作的公平性。
相关部门要全方位考虑,尽量健全法律法规,使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积极推进法治的实施,促进经济在法治的良好氛围下不断发展。
2 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机制,提升管理工作的全民参与度
无论社会各界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有“公共管理只是一些政府或一些相关负责人的工作,与自身并无多大关联”的思想,这种思想容易使民众与管理部门之间产生隔阂,进而使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一定要逐步完善公共管理的监督机制,让公共管理工作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一方面,极大地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让社会各界能更好地了解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及奖惩措施。另一方面,这种监督机制可以极大地提升民众对公共管理工作的参与度,鼓励其积极建言献策,提高民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主人翁意识[2]。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民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要将监督制度彻底落实。例如可以面向全社会进行监管人员招募,也可以小区、街道等生活单位让民众自主投票选择监督员,让民众参与到公共管理工作中。
此外,对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使其不再畏惧群众的监督,在工作中积极配合,主动将工作交由民众监督,让民众放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管理工作,这种和谐会增强社会的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往的公共管理措施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继续使用不仅对新时代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对公共管理具体措施进行革新势在必行。管理措施作为管理人员在处理相关事务时所依据的标准章程,其先进与否会直接影响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创新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使其能够和经济发展进度保持一致,二者协同发展,相辅相成,从而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3]。
在强化社会监管机制的同时,对公共管理具体措施的创新一定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与其进行协商沟通,共同创建起多数团体都能认可的管理制度,让其更好地遵守。
具体实施中,在保留以往市长信箱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可以借助新时代大数据的便利之处,利用社交媒体或电视网络积极征求民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各界的需求,整合建议,不断对公共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从而对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扩大参与主体,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社会公共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新时代下,尽管公共管理已逐渐走向公开化和透明化,但政府并不可能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做到面面俱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一,各地区生活习俗的巨大差异使得民众的具体需求不同。因此,政府在进行统筹规划时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仅依靠政府进行管理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化,从而削弱了民众的参与度。
鉴于此,在新时代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社会上兴起了各种各样的非盈利性组织,例如环保、慈善、教育及动物保护等,这些组织由相关群众自发组织策划,民众参与度极高,由于其往往只关注某一方面的相关事务,针对性和聚焦度更高。极高的参与度促进了这类组织的办事效率。
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与这些组织合作[4],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积极听取其意见,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这种扩大公共管理参与主体的做法,能进一步提升民众的主人翁意识,综合社会各界的努力与智慧,有效提升公共管理服务的能力,对于办事效率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
5 引入市场机制,贯彻服务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一直是我国主流的经济模式,由政府制定发展措施,相关企业单位只需遵照执行即可,这种做法符合时代实情,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5-6]。
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在,计划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但当前计划体制的印迹还未完全去除,部分企业的发展仍存在不思进取、过于依赖政府帮助的情况。因此在公共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强调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积极鼓励相关企业自主研究并制定发展方向与目标,对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进一步加强经济的活力[7]。
在公共管理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充分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宗旨和工作职责,改正肃清一切高高在上的不正风气,切忌对民众和市场的诉求视而不见,加大对工作服务态度懒散干部的惩处力度,同时鼓励管理人员积极深入群众中,与群众保持良好交流,这样才能积极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6 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关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新与传输,导致在处理问题时效率较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能够得到彻底改善,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有序整理和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各管理部门能够形成无缝衔接,使得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这种资源共享系统能便于群众对管理部门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部门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7 结束语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衍生物,对加强公共管理模式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让大数据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部门要将市场发展行情和大数据结合后,再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对于在大数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积极交流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模式,从而使其契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数据时代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相关公共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加强学习,加强对大数据的深入了解,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踊跃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保证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