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监督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2021-12-14刘雨晴朱玉槟黄智敏
□刘雨晴,朱玉槟,黄智敏
(1.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4;2.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53000)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村官上任以后,农村硬件基础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农村规模经济有所发展,农村人才“空心化”得到平衡,乡村文明建设大大改善,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随着农村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和制度运行的负面惯性,大学生村官政策目前存在短期激励走势、功利性倾向、流失率高等突出问题,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仍不容忽视,因此要培养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大学生村干部,制定有效措施监督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1 大学生“村官”计划
大学生“村官”是指为改善农村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生态保护,由政府根据一定条件选拔出一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体制外”精英。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指为了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拖后腿”的问题,主要是村级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总体不高、老龄化问题突出,政府通过组织考评选择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负责协助村级干部的工作。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离不开符合乡村环境需要的人才扶持,让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以来,政府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职的优惠政策,高校对选择报考选调生、公务员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和支持,农村对大学生村官任职营造的环境也更加包容。
2 政策背景和实践需要
2.1 初始背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村官基本是青年群体,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具备基本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理论知识丰富,思维开阔,政治上积极进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远大的理想。他们加入村官队伍,可以切实改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可以与原有村官队伍形成优势互补。大学生村官可以学习到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可以改变原有村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和新农村发展,及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1]。
2.2 实践发展需要:解决现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人才“空心化”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后,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主动投入农村各项工作,一方面解决了农村人才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农村创业致富、科技应用、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村官自任职以来,在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农村项目招商引资、特色产业扶持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2.3 新时代要求:培养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学生村干部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要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困难,矛头主要指向仍在农村基层,要有计划、有策略地改善农村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制定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鼓励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建立城市与农村交流对接合作体系。在这种要求下,大学生村官要有足够的能力去迎接职业上的挑战和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朋友强调,基层干部应具备忍耐力、直觉力和执行力,因此现阶段培养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掌握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专业化理论知识,还要作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政绩。
3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乡村振兴的效益
3.1 推动村级规模经济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领军人。大学生村官工程打破了常规意义上当地村民担任村官的机制,对我国各项政策方针作出深入分析和解剖,不仅可以为农民申请到最高的补贴和资金,还可以发挥自己口头表达、营销策划和招商引资的能力,促进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村部利益群体,也不属于政府内部人员,所以不会被其他利益牵绊,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有效抑制规模经济的寻租隐患。
3.2 丰富乡村治理路径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地方治理制度,但在事实意义上的村级自治中,精英治理的比重大于自治模式,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不高,仍然是村领导班子把持主要事务,大学生村官既非村级领导班子成员,也非村领导班子直接管辖的村民,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现行精英治理的缺陷,提高行政效率和基层监管的有效性。
3.3 培养一批真正察民意、知民情的基层储备干部
大学生村官来到基层后,吃农家饭、知农家情、做农家事,培养其领悟人间疾苦、积累基层复杂环境工作经验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政策关怀。对3 年基层工作结束后工作成绩突出的大学生也有政策扶持,大学生村官长期留任对于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及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发展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
3.4 提升农村基层管理团队的教育水平
为改善农村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生态保护,由政府根据一定条件选拔出一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体制外”精英,知识水平高,能力结构完善,网络技术应用娴熟,思想先进,政治热情。一般村干部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也没有革新的动力和胆识,大学生村官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弥补村干部的不足,从而在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灵活执行各项决定过程中显现出较大的适应性与优越性[2]。
4 大学生村官在“选、育、用、留”中存在的问题
4.1 遴选的大学生村官利己主义突出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1995 年江苏省初推以来,各省各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推广,一些大学生村官还在农村作出了出色的发展成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疫扶贫等方面受到了群众的肯定。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初心不改,势必为农村发展奉献知识和才能,甚至愿意付出毕生心力驻扎在农村。但经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初衷是为了缓解毕业初期的就职压力,一旦在城市找到好工作就不会继续留在农村,还有部分大学生在任职过程中发现农村晋升机会不大、工资不高、环境难以适应等便提前离职,无法克服困难、保持初心、为基层服务。
4.2 培育大学生村官的政府、高校和基层环境偏离政策本身的公益性
从政策执行的环境来看,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村官的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农村社会环境。高校的功利性体现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重毕业分配、轻定向培养,仅仅在即将毕业阶段统计学生毕业去向时紧张学院的就业率无法达标,而不是及时、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导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偏向理论化或专业不对口,难以适应复杂的农村环境。
基层环境的功利偏差主要在于村民自治中的村级干部会对大学生村官极度警惕,防止其危及自己在村干部中的权威和利益,借着自治的名义干扰政策的执行,导致大学生村官无法有效实施预期的政治理想。
4.3 复杂的农村用人环境制约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体制外”精英,不仅缺乏驻村干部拥有的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以及处理农村矛盾的群众基础,还缺少应对基层矛盾的经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对新观念、新举措的实施存在一定困难,倘若没有受敬仰的乡绅以及村官的倾力支持,难以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
4.4 政策留人导向趋于短期激励,不利于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村官政策一般规定大学生到村任职2~3年,使得很多大学生把村官工作当作人生的中转站,在工作执行稍有起色离岗,会使部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初期职业规划时便设定了“搭便车”“不作为”的可能性,把村级组织当作暂时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的“安全地带”。
5 监督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措施
5.1 设计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遴选合适的大学生村级干部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难以适应农村环境、知识结构与基层情况不匹配等现实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选派大学生任职前没有做好充分的人力资源规划,使得供需不匹配,人才结构再度失衡。
解决此问题,应在选拔前建立充分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招聘标准要设置全面,前期要充分调查大学生的意志力、抗压力和吃苦能力;配置大学生时应注意根据测评结果进行适人适岗的调配,并充分采集农村环境分析报告,分配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大学生到合适的岗位;培训与开发人才资源时应注意所分配农村专业知识的空缺部分,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可以尽快投入地区建设中;大学生任职期间应注意工作成果和动态的记录,作为后期考核和奖惩的依据,对于大学生村官应重视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指导,让大学生在农村自愿“待下去”。
5.2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公共服务型大学生村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广泛共识和协调行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要求。
为大学生村官短期任职工作制定定向培养、“职业化”的标准和鼓励措施,采取考核制和聘任制相结合的办法,改变大学生村官近年来期满即退现状,提前与任职期限将满的大学生村官续签“合同”,进行期满重聘,并给予继续留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优先晋升的机会,解决大学生职业期满后的就业压力和后顾之忧。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加大奖惩力度,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5.3 特殊农村环境采取“微治理”的用人方式
“微治理”就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具体体现,以“微单元”“微机制”“微参与”“微项目”等方式来实现自治或进行公共治理的形式。目前这种“微治理”在基层社会中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但针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行动的群众基础、原村官不予配合行动、部分特殊村民干扰的特殊环境,“微治理”可以制定因地制宜的一村一政策的“专业化”“精细化”乡村治理,根据性格、能力、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调查评估,分配大学生村官到合适的农村环境和岗位任职,从而帮助大学生村官灵活运用基层资源实现有效治理。另外,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使之在短期内对任职村部的工作环境、村民心理以及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减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感,上任后定期开展村民座谈会,提高村民对村部事务的参与度,认真听取建议,促进对大学生“精英化”的认知向“平民化”转变,降低村民的效能落差感,同时对大学生到村任职后的环境落差给予一定缓冲,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
5.4 政策留人应着重避免功利性倾向,注重农村长效发展机制的建立
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政策导向应着重改善目前任期内注重经济发展的短期政绩集中关注点,将农村长期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纳入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动态评估体系,长效跟踪大学生任职以来的农村发展成果评析。此外,可以给予长期留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机会,或给予任职5 年以上以及更长时间的大学生村官当地房屋、耕地、落户等优惠政策,鼓励其扎根农村,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后顾之忧,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
5.5 设立全口径的动态监督机制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为了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有效发挥作用,带动基层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是必要的。
第一,基层行政单位在选人环节,各项条件要求应向全社会公开,说明候选人条件以及当选人资质。第二,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定向培养,增强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培育过程中记录大学生村官候选人的思想情况和理论实践水平,向基层输送“留得下去”的高质量人才。第三,用人的农村村委会可设立一对一监察委员,负责记录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及长期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情况,定期向上级公开汇报,既可以减少部分大学生村官“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又可以将考察和工作情况作为下一阶段评优表彰的材料支撑。第四,充分发挥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使村民参与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评估中,定期采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的态度。第五,采取“互联网+”的监督方式,设立基层大学生村官政务公开网,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育、用、留进行全口径动态报道,让大学生村官的活动更透明、更规范。
6 结论与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事实上是要求大学生村官运用专业化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从其运行逻辑来看,原有农村干部知识结构失衡、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大学生在政策引导下加入基层建设。现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人才“空心化”问题突出,要求大学生村官在拉动村民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开发潜力。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乡村治理人才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农村环境的复杂化与特殊化、政策与环境的功利性倾向,对大学生村官队伍提出了服务型、专业化、职业化、精准化的时代要求。
为更好地监督大学生村官为基层服务,一是设计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遴选合适的大学生村官;二是高校、家庭、社会应落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方针,培养真诚奉献的公共服务型人才;三是政策留人导向应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待得下去”“想待下去”;四是建立全口径多主体的监督方式,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的工作和农村长期发展的影响采取动态监督,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关注定向培养和事后监督;五是对于特殊农村环境采取“微治理”的用人模式,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艰苦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充分成长,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