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14李育生
□李育生
(铜仁市农业科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当前,我国山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以“小农”思想为主,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显然与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不相符。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山区农业的影响力,必须对山区农业发展进行实践与思考。
1 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区地势比较崎岖,交通不畅,土地破碎,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有限,因此山区农业发展情况往往不是十分理想。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采取传统的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农业资源未能有效集约起来,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中大型农机难以顺利高效应用,因此农民的种植利润都不高。目前,山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大部分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大量农田被废弃,这种现状长期持续下去,对山区农业发展极为不利[1]。
2 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技术,效率低
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山区交通条件一般很不理想,中大型现代化农机难以顺利进入山区并投入使用,因此如今我国山区的很多地方依然是人工播种、收获,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发展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对于山区农业来说,由于中大型机械难以顺利应用,一旦在农作物采收期间发生旱涝灾害,会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下降,农民的收益将会因此受到影响。
2.2 农产品深加工困难
众所周知,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附加值通常比较低,而山区农民在收获粮食之后,基本没有可以进行二次加工的渠道,山区农产品深加工处于空白状态。小规模作坊式加工是山区农产品加工的主流模式,但是这种加工模式通常比较粗犷,所能够加工的农产品种类相对有限,比如花生榨油、稻谷脱壳成大米等。而且这种加工模式很难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农民在收获农产品之后只能零散售卖。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利润通常不高,农民获得的利润低,某些情况下利润甚至低于生产投入[2]。
2.3 市场体制僵硬
当前,大部分山区在发展农业时采取的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因为受到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道路施工建设难度比较大,部分偏远山区甚至如今还未与城市的道路连接起来,获取外界信息及物资的难度比较大。
同时,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够准确,尤其是对近年发展起来的电商认识严重不足,使得山区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只能由经济实力更强的买家主导农产品收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经济效益的获取。
2.4 农业发展制度不健全、规划不合理
为了更好地促进山区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必须对山区农业现有的发展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实际上,对于山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项制度并不完善,难以有效满足山区农业生产需求。
山区各类农业资源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然而,由于有些政府对于农业的重视度和规划度不足,没有制定详细、全面的山区农业发展规划,对山区农业的产业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导致山区农业发展进程缓慢[3]。
2.5 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要想更好地推动山区农业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对山区农业生产进行有效指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向专家请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保障种植收益。但是山区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才在山区服务时,工资、绩效、补贴等待遇等无法达到预期。对于一些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来说,他们更希望前往发达的沿海城市一展所学,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此,山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山区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3 山区农业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农业需求不断发生新变化,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升。未来要想更好地推动山区农业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积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改革开放之前,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业发展,比如围湖造田、水资源开发等,虽然在短期内有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速度,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加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等,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给农业经济效益增长造成了阻碍[4]。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及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的缺点和弊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山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比如山区风光秀丽,可以将当地特有的风景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发展观光农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也能为山区农民丰富增收途径。
3.2 丰富山区农业生产功能
在过去,农业的功能处于相对比较单一的状态,主要是提供人类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再满足于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不仅需要农业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农产品,而且需要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还要求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对于山区农业来说,其在未来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丰富农业生产功能,不能仅满足于生产农产品,还应当思考如何有效提高山区农产品的附加值,展现山区农产品的特色[5]。
首先,政府应积极招商引资,争取让山区农业与优质农产品企业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山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掌握话语权,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
其次,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宣传农产品的特色,比如山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施用化肥和农药、生长环境无污染、特色产品多等,这些优势是其他地区农产品无法比拟的。
再次,未来要想使山区农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要在满足基础发展的同时,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与传统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要想丰富山区农业生产功能,还需要尽快完善山区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使各类农产品能够更加高效地流通,为山区农业提供便捷的流通渠道。
3.3 积极改善传统农业设施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可用耕地面积有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山区农业发展,提高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未来需要积极发展和推广高效设施农业逐步替代低效传统式农业,有效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比如地膜覆盖技术在山区农业中的应用,积极引进适合在山区使用的小型农业播种和收割设备,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出,扩大农业生产的空间。要做好该项工作,也就意味着山区农业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山区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引进专业的农业生产人才,培养当地生产能手,促进山区农业快速发展。
3.4 落实技术型节水农业
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山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响,往往难以修建大型的农业蓄水工程,而传统的农业灌溉主要是渠道式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的优势在于单次灌水量大,灌溉之后土壤墒情可以长久保持,而且对于地下水的补充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山区来说,其水资源获得难度本身就比较大,因此这种传统的灌溉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对于我国北方地区来说,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在未来要想更好地推进山区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山区农业的科技开发,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4 结束语
做好山区农业发展工作,不仅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使山区农业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还可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改善广大山区农民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