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巴中市的实地调研
2021-12-14刘佳丽李一凡蒋奇杰
□袁 佳,刘佳丽,李一凡,蒋奇杰
(成都大学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贫困地区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又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贫困地区如何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备受关注。选择适合不同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既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乡村转型升级,又是我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1]。
基于对四川省巴中市九寨山风景区和通江县银耳产业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巴中市当前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更多依托地区实际、富有当地特色的长效发展路径。
2 巴中市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巴中市是秦巴山区国家连片贫困地区。截至2020 年5 月,巴中市共有常住人口331.92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8.03 万人,农村贫困人口1 942 人。该市总GDP 为165.98 亿元,位于四川省倒数第4 位,人均GDP 为0.50 万元,位于四川省倒数第1 位,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也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必要地区。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重点调研了巴中市九寨山自然风景区和通江县银耳产业化发展现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2.1 巴中市九寨山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困境
九寨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11.68 km2,因山上有9 座山寨而得名。景区自然风光独特,山明水秀,空气宜人,被称为川东北的“绿色明珠”、天然氧吧,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和避暑胜地,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区域中心城市3 h 经济圈内。
九寨山景区整体开发较好、综合性强,但根据实地调研得知,景区目前游客高峰期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平时主要游客来源为周边市民,吸引外来游客(如成渝经济圈)能力弱。
2.1.1 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文旅融合度不高
九寨山景区旅游资源以山水观赏型景观为主,虽不乏人文景观,但景点单一、广而不专,缺乏文化底蕴支持,导致景区核心吸引力不强,留不住游客。巴中拥有多彩的巴人文化、古寨文化,但景区对于这些特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并未将旅游资源与独特的文化要素深度融合,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展览和传统的工作人员讲解层次上,无法给游客带来更好的参与式、互动式、沉浸式文旅体验。
2.1.2 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缺乏竞争力
目前景区已开发游船、单车、烧烤、儿童乐园等娱乐项目,但各景点较为分散,游玩项目过于单一,趋于同质化,与我国当前大部分森林公园的开发模式大同小异。传统的娱乐项目已无法满足当下以“90 后”“00后”为代表的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难以在竞争激烈、求新求变的广大旅游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长此以往,景区会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2 通江县银耳产业发展困境
通江县素有“中国银耳之乡”的美称,种植银耳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质厚肉嫩,易于炖化,营养丰富,是当地的代表绿色农产品。基于调查,通江银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2.1 市场信息闭塞,农户种植银耳积极性不高
由于通江椴木银耳采用古法种植、人工栽培,银耳基本依靠自然生长,所以品质极好,同时导致其产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产生的经济效益少。目前,通江县的耳农多为中老年人,信息闭塞,加之种植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心血,农户未充分认识到依靠银耳发家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存在部分村民批发购入外地银耳后以通江银耳的名义进行包装销售的现象。
2.2.2 银耳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宣传手段单一
目前,通江县银耳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各大银耳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通过在微博、淘宝等线上平台调查发现,凡食用过通江银耳的人基本对其口感、营养价值、品质予以高度认可,但同时仍有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在购买银耳时不会过多关注银耳产地,也未曾听说过“通江银耳”品牌。虽然在淘宝等线上网络购物平台,通江银耳产品的网店月销量较低,但普遍好评如潮,这说明通江县对银耳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手段较为单一。
2.2.3 科技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据银耳产业示范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当前通江银耳仅在巴中供不应求。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的科技化程度较低。
一是我国贫困地区普遍人才流失严重,通江县村民缺乏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
二是本土企业整体实力弱,在银耳及附加产品向精向深加工方面研究力度不够,未形成规模化链条,出现了部分银耳加工企业倒闭的情况。
3 巴中市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3.1 九寨山风景区
3.1.1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旅资源
文化内涵是景区长久经营的关键。巴中市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川陕红色革命老区,九寨山风景区可以深挖巴人文化内涵。
一是打造以巴文化为主、红色文化为辅的文化旅游项目。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如九寨山巴人登高节、巴人剧场表演,设计具有巴人故事的特色文创产品等多种途径讲好巴中故事,厚植巴文化魅力,达到景区招得来人、留得住人的目标[2]。
二是加强打造景区科技感。九寨山景区内虽然已经建设了巴文化展馆,较全面地介绍了巴文化的历史、相关故事,但展馆缺乏特色、趣味性不高。对此,景区可以利用全息投影、VR 虚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巴人生活场景,力求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3.1.2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
一是充分利用9 座山寨的历史特色和景区天然环境优势,发展康养休闲旅游,可以将9 个寨子发展为9 家各具特色的民宿,并对寨民开展民宿服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以此增加寨民收入,激发寨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是与巴中市中小学合作,设计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同时,景区内现建有农耕文化博物馆,生动再现了千百年来巴中风土人情、巴山儿女劳作生活的场景。开展以诗词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既有利于增强巴中人民对本地巴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能增加景区收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3.1.3 举办文体活动,扩大文化影响
体育赛事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九寨山地理环境,可以多举办如山地自行车比赛、山地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积极承办国际活动,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从而提升景区知名度,扩大景区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周边区域能力。
3.1.4 着重景区营销,线上线下结合宣传
景区营销是景区可持续经营的重点。九寨山风景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抖音、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拍摄景区宣传片,借助“网红效应”吸引流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增加景区人气[3]。
3.2 通江县银耳产业
3.2.1 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农村技术人才培养
实现产业振兴,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是关键。要想通过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收入、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大量引进科研人才,建立对接科研单位、农头企业、个体农户的平台。
一方面,从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动科研人员加快研发,培育更高产的银耳,在不改变银耳品质的同时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当地耳农的技术培训,让农户意识到可以依靠银耳实现致富,提高村民的种植积极性[4]。
3.2.2 加强品牌管理,注重品牌建设
通江银耳虽在国内市场享有一定盛誉,但品牌知名度不高,远低于福建古田银耳。当地必须从营销入手,从多方面加大银耳宣传力度,在市场上打响通江银耳的品牌。
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快申请通江银耳专利,抢占市场,避免大量冒牌银耳以次充好。
二是银耳企业可以采取网络直播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展示通江银耳的培育过程,让消费者直接体会到通江银耳与市场上其他银耳的区别及优势所在。比如邀请县长甚至市长在直播平台带货,吸引消费者。
三是从事银耳产品生产的相关企业可以与政府合作,深挖品牌价值内涵,通过举办年度大型银耳节、邀请知名艺人参加活动等形式宣传造势,既能给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乡村转型升级,又能从多种途径提升通江银耳的品牌影响力,让通江银耳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3.2.3 明确消费人群,确定产品定位
通江银耳在品质方面远远优于国内其他银耳,但在市场上,消费者对于银耳品质的追求程度不同。应明确划分银耳面对的不同消费人群,聘请专家将通江银耳分为不同等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由于消费能力强的顾客往往是产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通江可以主要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延长银耳深加工产业链,主攻高品质银耳研发培育和高附加值银耳产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