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集聚视角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2021-12-14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李 舒/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机理
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能够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从批准创建及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看,每个产业园都有一个主导农业产品。例如,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泡菜产地、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于大蒜产业、广东省茂名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荔枝产业为核心。可以看到,地区性长期积累起来的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是农业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
充分挖掘范围经济,围绕主导产业综合开发。范围经济指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决定围绕主导产业可以发展旅游、健康养生、展览展示、特色小镇等。如,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大蒜主导产业,综合发展大蒜特色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一体的大蒜产业群,建设国际蒜都中心、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农业主题公园、蒜都小镇、现代冷链物流、大蒜精深加工、大沙河生态治理等项目。
政策引导农业产业集聚。需要政策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对本地区的优势农产品品种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为主导农产品品种改良提供技术支持。尤其要以工业化思维聚焦服务和开发主导农业产品为目标,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完整的种养、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的全产业链。
泗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
泗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首批创立成功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农业产业集聚的视角,梳理泗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经验,可以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借鉴。
以工厂化食用菌为主导产业,围绕农业产业集聚做文章。园区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集“加工、科技、循环、富民”于一体。园区内食用菌生产及关联的企业有19 家,日产金针菇、杏鲍菇等850 吨,年产能达30 万吨,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工厂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工业化路径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构建有集聚效应的运行平台。园区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产业集群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以工业化路径不断提高园区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建设科技创新、冷链物流、智慧能源、循环利废、双创孵化和综合服务六大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了分拣、预冷、包装等初加工,发展食用菌罐头、油干、冻干等深加工,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超过8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 ∶1。
发挥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利用循环经济,挖掘范围经济。通过以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原料生产供给-菌渣造肥造料造气-种养基地形成循环,实现食用菌产业与果蔬渔有机联系,主导产业关联度日益增强。绿兴流水鱼养殖模式、自动取鱼和二次排污等系统引领现代渔业发展方向。园区秸秆“五化”利用模式、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方式普遍运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7.5%,化肥使用量减少5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9%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8。依托园区“醉美泗阳”电商平台带动全县建成各类网店、村淘项目4500 多家,各类网络销售企业630 多家。深度挖掘园区成子湖生态价值、休闲价值,“阳光下的似水年华”旅游品牌影响渐大,2020 年接待游客达85 万人次。
理顺农业产业集聚的要素关系,积极探索富民利益联结机制。在推动“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等模式发展以及推进“三变改革”上成效明显,园区农民及村集体的生产性、工资性、股权性、经营性收入明显增多,2020 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 万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创新联农带动富民机制,积极探索以股权量化、反租倒包、劳务合作、保险扶持等方式,优化拓展原“保底+”务工收入、“股份+”收益分红、“互联网+”创业致富等模式,形成就业、创业、股权、服务、金融、保险、科技和扶贫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切实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
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创新农业产业集聚的引导机制。在奖补政策上,除严格规范使用中央1 亿元财政奖补资金外,又整合涉农资金1.2 亿元支持园区创建,撬动社会资本40 亿元以上投入园区建设,使园区水电路、功能平台、网络通讯等配套更加完善。在土地政策上,整合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在金融政策上,开展农村土地“两权”抵押,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382 万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6400 万元。在科技政策上,出台支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并与3 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平台。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议
立足区域优势产业,错位发展,聚力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种养业的有效集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要省内统筹,主导产业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各地区要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历史传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江苏省已经发展多个农业产业聚集区。例如,以邳州、射阳和大丰为中心的出口大蒜产业集聚区,以宝应、建湖为中心的出口荷藕产业集聚区,以如皋为中心的出口肠衣产业集聚区,以兴化为中心的出口脱水蔬菜产业集聚区等。
政府引导,完善农业产业集聚的运行机制。农业产业集聚的优势在于成本节约与资源共享。由于公共资源、农业科技、农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外部性问题,企业往往没有动力投入资源。政府一方面需要利用园区建设的奖补资金,提供公共资源、建设公共研发中心、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共建;另一方面需要运用市场手段,构建集聚区的交易成本节约机制、区域品牌共建共享机制、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成本分摊机制。
挖掘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三产融合。农业产业集聚带来的范围经济效应,为三产融合及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范围经济效应,通过对农村环境、农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食品安全、农村农业文化遗传等多功能拓展,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和外部资源,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农业科教、产业优势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江苏是农业科教资源大省,拥有地市级以上科研机构35 家,涉农本专科院校35 所,涉农科研人员约1.2万人。探索农业学院为农业产业园量身定制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实现针对性教学。通过量身定制课程、自主选课、田间实训、课后反馈等方式,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建立良好农业规范。构建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园区的产学研长期合作的运营机制,实现“科技需求-研究开发-农业专利-专利费-农业科技研发经费”的良性循环。江苏省是农业龙头企业大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6000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7 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推动园区企业的资源共享、园区农产品公用品牌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