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1-12-14廖远兵戴春平

山西农经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三农办学设置

□廖远兵,戴春平

(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河源 517000;2.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8172)

1 背景

1.1 2004 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均为“三农”问题

1982—198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曾连续5 年发布“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1],从2004 年至今,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三农”这一主题从未变更,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围绕“三农”问题涉及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城乡发展、农林水利、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方面。

1.2 “三农”发展要求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当前,我国“三农”发展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发展面临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农民身份固化并存的格局;农业发展面临着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智慧农业发展的巨大转型;农村发展面临着既要保持乡村特色又要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因此,“三农”人才培养要紧跟“三农”发展态势的变化而转变。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三农”人才培养有了新使命

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乡村振兴将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依然存在“三农”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队伍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培养的政策配套不健全等问题,解决“三农”人才培养问题,职业院校应主动作为,从质与量上下功夫,既要不断充实扩大人才培养数量,又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双管齐下确保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4 “三农”人才的匮乏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学历低,90%多的从业人员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虽然国家加大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培养的规模已高达2 000 万人,但从乡村振兴长远发展来看,目前的人才队伍与现实的需求和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科学推进的需要,农村各类型人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三农”工作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三农”人才队伍培养的步伐要加快、力度要加大、质量要加强,同时当地高职院校应肩负起“三农”人才培养的重任。

2 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紧扣国家“三农”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政方针,围绕“三农”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问题,从当前“三农”人才培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出发,从人才培养的前端、过程端和终端立体化设计教学改革方案,立体化构建“三农”人才培养模式[2]。

2.1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1 “三农”人才教学供需不平衡

当前,很多地区尤其是地级市“三农”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相当缺乏,“三农”人才培养的平台不够、载体不多,难以保障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现有的“三农”人才培养工作大多是常规办学项目,“三农”人才培养与“三农”发展需求不平衡。

2.1.2 “三农”人才培养不够精准

“三农”人才培养中脱离因需办学的原则,未能精准为“三农”工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办学中无论是项目、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或教学方法等都创新性不足,因此“三农”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2.1.3 “三农”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培养层次不齐,培养专业不全,培养对象普及性不强、覆盖面不广,“三农”学员参加学习的选择虽然不多,学习的知识体系缺乏全面性、系统性,难以培养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

2.2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2.1 整合教学供给

(1)整合办学力量。“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农合作、校校合作”四位一体政校农企协同,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整合资源培养“三农”人才。全面整合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指挥部、扶贫工作局等政府资源,整合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及河职院等教学资源,整合灯塔盆地国家农业示范区、农村农业合作社等涉农资源,整合各类涉农企业资源,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办学中做好市县镇村四级责任科学分工,明确市、县两级统筹责任及承担经费的主体责任,明确镇、村两级具体落实、组织、管理、跟踪的主体责任[3]。

(2)丰富办学类型。农村不同群体有不同教育需求,因此办学中要从逆向思维根据村干部需求设置村干部专班、根据普通农民需求设置农民大学生专班、根据乡村教师需求设置乡村教师专班、根据乡村振兴要求设置新型职业农民专班等项目。办学中不断深入调研,了解需求,根据农村群体的实际需求和“三农”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办急需的专业和项目。

(3)科学设置专业设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原则,利用“三农”领域的市场细分原理科学分析细分“三农”人才市场,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需求和地方实际开设农产品营销、烹饪(客家菜)、村镇管理、农学等紧缺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2.2.2 重构教学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是“三农”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为此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和了解“三农”人才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实际工作中的知识短板、技能短板和管理短板,根据所用和所缺优化课程设置,使教学与“三农”工作对接,与产业发展衔接对接,通过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确保有效提升“三农”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2)坚持教学做一体。“三农”人才培养要坚持教学做一体,要加大农村、示范村、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践基地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三农”实践教学引领学员实践锻炼,使教学更生动、具体、真实,使学习更轻松、易懂、高效,推动学用结合,把所学、所思用到工作中,切实推进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精准对接。

(3)教学个性化。按“三农”人才培养需求开发培训供学员选择,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个体实际需求和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校教育办学水平。

2.2.3 全方位做好教学服务

(1)满足多样需求。“三农”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三农”管理者需要接受教育培训,农村普通百姓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培训,有少部分受教育者文化基础较好,但更多的受教育者文化基础差,“三农”受教育者大部分经济基础条件差。因此,“三农”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引导,对不同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年龄结构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通过各种手段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最大化降低学习成本,激发“三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型、各层次“三农”人员能够接受教育培训。

(2)打造多元师资。“三农”人才培养的需求多样、涉及领域广,因此教育难度大。要汇集各类学校师资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要整合政府部门、优秀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入到师资团队中,增强师资力量,丰富师资专业范围,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多元化的师资实施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3)建设活页教材。由于“三农”受教育者普遍文化水平低,常规的教材难以被接受,因此开展“三农”人才培养必须摸透其特点和规律,必须结合实际,实时科学编写和更新接地气的讲义稿,使讲授的知识通俗易懂、学习的技能易于掌握,确保所学知识和技能既新颖又科学,同时既适用又易懂,真正推动“三农”学员可以全面掌握知识技能,并且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4)提供终身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必须跟踪办学效果,构建“三农”人才培训、学历提升、“回炉”深造一体的终身服务体系,构建层次逐级提升、内容实时更新的学习体系,使“三农”学员通过良好、便利的学习平台自觉开展学习活动,能够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

3 实践创新路径

3.1 “三农”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化

按农村不同群体需求实施项目化办学,通过政校农企协同、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教学供给侧改革,构建了短期培训、学历提升、“回炉”深造于一体的立体化“三农”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实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三农”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乡村教师、致富带头人、农业合作社管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4]。

3.2 “三农”人才培养思维逆向化

“三农”人才引不进的原因是什么?优秀人才留不住的症结在哪里?现有人才用不好的问题是什么?“三农”人才培养为什么不精准?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三农”人才培养办学要从逆向化思维去思考,想方设法让大学生下农村是一方面,但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推进农村从业人员大学生化这项工作[5]。

3.3 “三农”人才培养教学精准化

“三农”人才培养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同时着手,既要从学校层面探索开发符合“三农”发展需求的办学项目,又要根据“三农”人才培养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设置办学项目;要结合农村实际与学员需求,精准设置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要创新师资多元化、教材活页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个性化等方法,为“三农”发展提供精准人才。

3.4 “三农”人才培养机制长效化

市委组织部出台《河源市政校合作联合合办村官大专学历教育班的实施方案》,并连续7 年发布执行文件;河源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下发《关于成立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学校高度重视“三农”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三农学院章程》和《乡村振兴学院运行机制》等长效机制体制。

猜你喜欢

三农办学设置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