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陶刻作品“松下品茶”的创作

2021-12-14艾越巍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品茶

艾越巍

中国一向是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地方,中华文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丰碑伟绩,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川流大河,滚滚向前,浇灌出众多的中国艺术之花,紫砂陶刻艺术就是其中之一。陶刻创作中包含了明显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都在其中有所体现,陶刻也不断地吸收这些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地融入到自身的艺术创作当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通过紫砂陶刻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自古以来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文化载体。

陶刻作品“松下品茶”采用了字画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使人浮想联翩的故事。当代紫砂陶刻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在保留了过去紫砂壶上纯装饰性的陶刻以外,主题性、故事性的陶刻创作正逐渐成为主流,紫砂陶刻已经单纯地从装饰层面进化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所以当代的陶刻创作显然已不再是紫砂壶的附属,形成了陶刻自身的艺术审美逻辑。在这件作品中,由于载体是一件紫砂双耳四方瓶,这类紫砂器的用处多是为了陈设装饰,前后的两个面平整开阔,正是陶刻发挥的舞台,所以在这件“松下品茶”的一前一后两面分别刻画了一幅画和一首诗。

“掩柴门啸傲烟霞,隐隐林峦,小小仙家。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这是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这首小令通篇只有五十三个字,却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春居生活的图景,观其文字,如烟若画,仿佛一下子就沉浸在其中的清灵意味当中,讲的虽然是虚幻缥缈的仙境,但实际上是对美好生活的称颂和憧憬。以这样的文字来描述陶刻主题的故事,显然是为了让人能够抽离现实,进行充分的联想。字与字之间用刀轻松而连贯,粗细和力度都有着笔墨刚柔的韵味及墨味,充分运用手腕、肘的力量,可以自如地在这件作品上进行刻画,上下字体的间隔,行行相衬的规矩,形成了独特的章法构图,并不严格地追求字与字之间相互平行,最终成篇却也是规矩严整,挥洒如意却并不显得出格,表达出作品整体的意念及思想感情。

作品“松下品茶”在另一面的创作则充分展现了陶刻技法的魅力,利用下刀的深浅对比,勾勒出松树的枝、干、叶,模拟出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的浓淡光影效果。右上角“松下品茶”更是点明了作品主题,画面的构图也是为这个主题专门设计的。长方形的瓶面,上为天,下为地,各自留空,天地合一。长方形的瓶面空间内,上下高低,松树与人之间构成了空间的互动,让人很顺畅地感受到其中的两个人物是在松树下悠然品茶。松树和人物之间便自然形成了高度,这就如同用眼睛去看一般,松树之上是天空,人物之下则是地面,所有的情景都是在天与地之间发生的,这很符合中国传统美术当中对世界的认识,古典味十足。

在人物的刻画上,作品“松下品茶”充分运用了线条的作用,人物的衣着、动作都由线条来进行表现,其中脸部的表情以及须发的刻画显得尤为精湛,这需要细致入微的下刀手法,利用刻刀的刃尖来进行雕琢,尤其是胡须与头发之间的刀法变化,前者由深入浅,后者由浅入深,两种刻画的走势让人物的面部更为深刻,明暗之间的对比也就更加明显而生动,除了这些以外,两个人物之间视线的延伸与景物的搭配也非常重要。在陶刻塑造中,人的眼睛要有神则必须为其创造视野,双眼的指向通过景物的呼应来完成,这样的绘画理念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认识到,中国画中对于眼部的延伸并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但好的美术作品就要懂得吸收更多的优点,在陶刻刻画中能够实现的地方,那不妨适当地引入,作品“松下品茶”中的两个人物,正是由于巧妙地塑造了眼部与周围情景的互动,因而整体的画面就显得鲜活而灵动,结合画面中静止不动的死物,两者相互衬托,人物也就平添了一分动感。

总结:紫砂陶刻的创作是相当自由的,众多的传统文化题材提供了一个充分选择的权利,在塑造这些主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应用自身学到的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结合陶刻技法,相辅相成,只有将这些都融会贯通,紫砂陶刻就会自然地展现其光彩夺目的一面。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品茶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在最美的四月天跟着老苏州品茶、赏花、做美食……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品茶养生 千年万亩古茶林——普洱景迈山
冬品茶梅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浅析宜兴紫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