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2021-12-14王林超陈爱武徐文斌
王林超 陈爱武 徐文斌
(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浙江 台州 318000)
脑性瘫痪是儿童群体致残主要成因之一[1],需终身接受康复介入管理[2],故家庭康复在脑瘫患儿康复时间与体量中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向该类患儿家庭提供强有力康复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基于知识转化理论而成,认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是一个动态式循环过程,包括知识产生与知识应用2个关键环节,有效的教育应当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协助教育对象完成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过程[4],本研究尝试采用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家庭开展康复训练支持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86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脑性瘫痪,痉挛型;精细运动功能初评分能力<100分;年龄≤1岁;可遵计划完成训练,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遗传代谢疾病;染色体异常;智力障碍,营养不良;接受肉毒素/手术治疗脑瘫相关症状;家属拒绝配合。以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平均月龄(33.25±11.71)月,偏瘫22例、双瘫17例、四肢瘫4例;观察组平均月龄(33.51±11.60)月,偏瘫21例、双瘫18例、四肢瘫4例。2组脑瘫患儿在月龄、瘫痪肢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脑性瘫痪常规康复护理施护,于康复治疗师与责任护士指导下开展常规式家庭康复活动,包括肘肩关节灵活性与伸展功能训练、指腕关节训练、眼手协调力训练等,每周行5次训练,每日1次,每次为时30 min,持续康复训练1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加用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干预,训练频次、时长、周期、疗程均与对照组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知识产生环节 责任护士对脑瘫患儿的主要家庭照顾者开展专项知识传授,包括脑瘫康复训练价值、各康复训练项目起效机制、康复训练内容细节与要点、家庭康复环境构建、家庭康复具体实施流程方式与质量标准、家庭康复训练技巧等,助力脑瘫患儿家庭照顾者认同家庭康复重要意义、知晓家庭康复开展条件、掌握家庭康复活动开展知识。
1.2.2知识应用环节 (1)确定知识产生-应用转化问题:责任护士与家庭主要照顾者开展专项访谈,了解其对患儿当前所存在康复问题的认知度、康复目标期待值、既往家庭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的困惑疑问等,以此为据确认家庭康复知识向家庭康复技能应用转化中的具体问题,如实施原则在具体活动中的体现方式、家属康复训练环境的合理安全创设、家庭康复所需用物的购置安装、家庭康复时如何提供安全保障等。(2)以特定情境进行知识深化展示:责任护士以脑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现状为据,围绕追视、上肢功能、手眼协调、抓握、手指单独活动与协调活动、手部操作活动等训练内容,充分考量家庭康复训练在环境特殊性、训练道具易得易取性要求等方面的特点,设计适用的备选训练方案,如俯卧大笼球、阳光隧道穿越、滑梯游戏、手部感觉训练游戏、手指分离性运动游戏等,设定合理的短期与长期训练目标值,尊重患儿喜好与意愿实施训练,不必强制要求每次均完成上述训练活动,主要以可行性及适应性为知识深化干预原则。(3)评估知识产生-应用转化障碍因素:责任护士与主要照顾者依据脑瘫患儿训练表现,从人、物、财及时间等多个角度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现存与潜在障碍分析评估。(4)选择裁剪执行干预方案:以脑瘫患儿家庭条件、家庭环境、就近可及康复训练资源、康复训练实施可行性等情况为据拟定最终家庭康复训练实施方案。第一步,由责任护士与康复治疗师主导开展康复训练活动,主要照顾者以观摩和部分参与方式进行学习体验;第二步,由主要照顾者于责任护士观察下独立实施康复训练活动,护理人员及时做出纠偏指正。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完成个性化康复训练适用性与可行性的调整修订,形成训练最终方案。(5)知识应用的监测、评价及维持干预:责任护士以定期电话沟通+微信视频+上门回访的方式对家庭康复活动行跟踪反馈与连续性支持,及时就回访信息所反映的问题与障碍做成因分析与方案细节调整,鼓励督导支持家庭康复训练活动的长期按计划实施。
1.3观察指标
1.3.1精细运动功能 采用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 )[5]为工具对2组脑瘫患儿行精细运动功能的测评,含5个测评维度合计61个测评项目,分别为5项目的视觉追踪、9项目的上肢关节活动能力、10项目的抓握能力、13项目的操作能力、24项目的手眼协调能力,各项目均赋为0~3分,原始分值范畴为0~183分,换算为0~100分的标准分,分值越高提示精细运动能力越佳。
1.3.2脑瘫患儿家长的康复护理满意度 自行设计脑瘫患儿康复护理满意度测评问卷,含护理理念、护理方式、护理内容与护理成效4个项目,各计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相应的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2组脑瘫患儿干预前后精细运动功能比较 见表1。
表1 2组脑瘫患儿干预前后精细运动功能比较 分
2.22组脑瘫患儿家长对干预后康复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2组脑瘫患儿家长对干预后康复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
3 讨论
3.1康复训练对改善脑性瘫痪儿童神功能有其重要价值 脑性瘫痪儿童受其神经系统未完善发育问题的影响而处于难以完成协调性动作状态,康复训练时动作完成困难较大,易陷于倦怠厌烦情绪之中,大多数脑瘫患儿均伴存触觉分辨障碍问题,使之无法于大脑中行环境信息的有效呈现,严重妨碍其精细动作的完成过程。家庭照顾者是脑瘫患儿长期康复功能训练的最直接最有力支持者,其对康复训练价值的认同度、康复训练方式的掌握度、康复训练技巧的应用度与患儿康复效果间存在内在直接相关性[6],如何提升脑瘫患儿家庭照顾者康复训练知识向康复训练实践应用的有效转化度值得研究探索。
3.2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对改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效果明显,提高了家属康复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脑瘫患儿干预后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干预后康复护理满意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采用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对脑瘫患儿家庭照顾者施加干预,强调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与干预流程提高知识产生向知识应用的积极转化度,护理干预活动未简单停留于向脑瘫患儿照顾者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系统化知识传递之际,而是在知识传授之后及时进行教学双方有计划有目的专项沟通与紧密协作,彼此间构建起信息的定期交换与反馈机制[7],共同对知识-应用转化过程进行监控评估与障碍解除[8]。责任护士充分考量当家庭照顾者在家庭康复训练实践中遭遇困难与障碍而未获及时解决便极有可能出现康复中断甚至放弃的客观现实[9],及时通过护患沟通确认家庭康复训练实践中有碍知识向技能转化的个性化问题,精心选择设计特定情境就康复训练障碍问题相关知识进行深化展示,依据脑瘫患儿训练表现的多个角度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现存与潜在障碍分析评估,审慎进行康复训练障碍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以专业引领方式逐步加深家庭照顾者在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度,探索出最具实用可行性的个性化家庭康复方案,责任护士以多元化回访方式持续进行家庭康复活动跟踪反馈与连续性支持,秉持动态化方案调整原则,尽最大可能及时扫除家庭照顾者康复训练知识向有效应用转化方面的障碍[10],使康复训练框架、项目内涵、细节要点等与脑瘫患儿所处康复训练环境、可及的康复训练资源、患儿自身的训练条件特点等高度贴合,力争促成家庭康复训练活动的可持续性进展状态,弥补仅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指导而忽略转化应用度的常规护理模式的缺陷,最终实现了较好的康复训练成果,且以其注重实践转化促成的先进护理理念、多元化新颖化的护理方式、系统化深入化的护理内容、积极的护理成果等取得了脑瘫患儿家长的较高满意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