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吉列斯《音乐会组曲》的多元化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
2021-12-14王珮
王 珮
一、作曲家简介
(一)作曲家生平
弗兰克·安吉列斯(Franck Angelis),1962年出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从小学习演奏手风琴、钢琴等多种乐器,展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现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任教,是当代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作为手风琴演奏家,他以高超的演奏技巧、精准的表达和自如的台风征服了所有人,多次摘得世界级手风琴大赛的冠军。作为作曲家,他为手风琴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被世界各大手风琴赛事作为规定曲目,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手风琴专业业界的认可和普通观众的喜爱。同时,安吉列斯积极推动了手风琴教学在法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他在各地开办艺术培训中心,到世界各地举办大师班,与各国青年学生交流,对手风琴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作曲家音乐创作
安吉列斯的音乐创作大多集中在手风琴作品上,其代表作有《浪漫曲》、《音乐会组曲》、《音乐闹钟》、《海蒂》、《绝境》、《夜曲》、《托卡塔》等。他的音乐创作不仅融合了西欧传统的作曲技法和近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还吸收了法国音乐的浪漫色彩与各类不同的民族音乐素材。与此同时,安吉列斯在创作中还充分挖掘了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技巧,展现了手风琴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更多的人加深了对手风琴的了解,因此他的手风琴作品也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手风琴专业业界的高度评价及手风琴爱好者的喜爱。
二、《音乐会组曲》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一)《音乐会组曲》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后期的法国,随着多种外来音乐的涌入,使得法国本土的音乐发展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出现了各种音乐流派和音乐思潮,它们相互交流、碰撞,使得法国迎来了一个多元化的音乐时代。作为当时青年作曲家的一员,安吉列斯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学习、进步,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音乐会组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作品采用了复调音乐、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和爵士乐元素,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这首作品也是安吉列斯为纪念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逝世250周年而作的一部手风琴作品,具有向巴赫致敬之意。
(二)《音乐会组曲》曲式结构
《音乐会组曲》共有三个乐章,作曲家为每个乐章加上了标题,不仅准确的诠释了音乐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画面感。每个乐章采用了不同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素材。
第一乐章《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为A+B+A1。主调是a小调,4/4拍。A部分:由a+a1两个乐句构成,采用了相同的主题材料,为平行乐段。A部分的主要旋律进行主要在中、低声部,由时值较长的单音与时值较短的音程组成。B部分由b+b1两个乐句构成,是一个由相同主题材料构成的平行乐段。B部分主题旋律主要在高声部,中声部多为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同时低声部为简单的单音旋律对位进行,推动音乐持续发展。再现部A1:这一部分是A段的减缩再现,由带扩充的a2一个乐句构成,主要旋律回到中、低声部,采用抖风箱技巧,以一种饱满的音乐情绪结束。
第二乐章《独白》采用独乐段曲式结构,由a+a1+a2三个平行乐句构成,为12/8拍,全乐章调性变化频繁。a乐句由A大调开始,主题旋律主要在高声部,多为16分音符和8分音符结合的波浪式跑动,中、低声部长线条的单音及音程,表现出了法国音乐的浪漫特点。a1乐句主题旋律继续延用上一乐句的音乐材料,但是调性变为降A大调,在第12小节又转到B大调,结束在B大调的三级七和弦上。a2乐句仍采用a乐句的主题旋律作为开头发展材料,但仅有三个小节,运用了紧缩的收束写作手法。
第三乐章《亚洲之光》是全曲最具特色的乐章,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A】+【B】+【A1】。【A】部分:由A+B两个乐段构成。A乐段只有一个带反复的a乐句构成,为5/4拍。第一小节高声部以A大调上行音阶引出主题旋律,在第三小节转为a小调。B乐段是b+b1两个乐句构成的平行乐段,节拍变为3/4拍。b乐句调性转为降A大调,右手旋律大多采用8分音符,并加入三连音的节奏型变化。左手为柱式和弦,采用切分节奏。b1乐句是对上一乐句的模进,采用了和b乐句相同的主题素材。【B】部分:由C+D两个乐段构成。C乐段在主调a小调的基础上展开,采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左右手重音的变化与动机的重复使用,体现了爵士乐元素的运用。D乐段以A大调开始,较短,为抒情慢板,与C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A1】部分:由B1+假再现+B2+A1构成。B1乐段调性为c和声小调,节拍为4/4拍与2/4拍交替变换,主要以低声部的旋律发展为主,采用切分节奏,与高声部旋律相互交错进行,推动音乐的发展。假再现调性为降B大调,采用了和【A】部分的A乐段相同的旋律材料和伴奏织体。B2乐段采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在第82小节出现主题旋律与伴奏织体的回归。A1乐段调性回归到主调a小调上,完整再现了【A】部分中A乐段的主题旋律,并运用模进手法进行变化。结尾处突然由弱变强的力度变化产生了极具张力的音乐效果,最后干脆利落的结束。
三、《音乐会组曲》多元化音乐特征
(一)在复调音乐基础上的创新
《音乐会组曲》第一乐章的标题为《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它表达了安吉列斯对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崇敬之情。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代表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最高水平。安吉列斯在这一乐章中运用复调音乐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与表现技巧进行了创新。
以第一乐章《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主题的三次出现为例:第41小节主题在高声部出现,中、低声部形成简单的织体对位(谱例1);第44小节主题依然在高声部出现,此处中声部加入了大量的32分音符使音响更加丰富(谱例2);第49小节主题再次在高声部出现,此时中声部又加入了三连音节奏型以增加变化,而低声部则采用符点节奏,推动主题旋律变化发展(谱例3)。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又如第一乐章《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1至第4小节,三个声部并行发展,高声部只有一个主持续音,但中声部采用了流行音乐特点的节奏型并加入了抖风箱的技巧,丰富了音响效果,使其具有了流行音乐的色彩(谱例4)。
谱例4:
(二)浪漫色彩的彰显
《音乐会组曲》的第二乐章《独白》通过细腻婉转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体现了法国音乐的浪漫特点。
以第二乐章《独白》中的第1至第6小节为例,高声部旋律宁静舒缓,但调性变化十分频繁,适当加入的保持音和时而舒展时而紧凑的音型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中、低两个声部配以相应的和声进行,推动音乐持续发展,使音乐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谱例5)。
谱例5:
又如第二乐章《独白》中的第14至第17小节采用了丰富的和声织体、渐弱的力度变化及不完满的终止式,都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浪漫气息,营造了一种沉思与诉说的意境,体现了此乐章的标题“独白”(谱例6)。
谱例6:
(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与爵士乐元素的融合
在第三乐章《亚洲之光》中,安吉列斯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与爵士乐的音乐元素,使人耳目一新。
以第三乐章《亚洲之光》中的第1至第8小节为例,主题旋律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C羽调式为基础,围绕着其几个主干音进行变化、展开。右手声部为16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并加入了三连音节奏型,左手声部采用短促的和弦进行,塑造出一个坚定有力的音乐形象(谱例7)。
谱例7:
又如第三乐章《亚洲之光》中的第26至第36小节,采用了爵士乐的音乐元素。频繁变换的节拍、重音位置的转换以及不协和的七和弦的使用,都使音乐呈现出独特的不稳定的摇摆感(谱例8)。
谱例8:
四、《音乐会组曲》演奏技巧
(一)三行记谱法的演奏
随着自由低音手风琴的出现,手风琴左手贝司的音域得到了拓宽,这给予了作曲家在创作上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现代作品中都出现了三行记谱法。安吉列斯在《音乐会组曲》中也采用了大段的三行记谱法,它的演奏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右手演奏高、中声部,左手演奏低声部;另一种是右手演奏高声部,左手演奏中、低声部。在演奏中,需要根据乐谱来选择不同的演奏方式。
以第一乐章《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1至第2小节为例,右手高声部只有一个主持续音,而左手需要用抖风箱的技巧演奏低声部旋律,因此中声部在这里应由右手演奏(谱例9)。
谱例9:
又如第一乐章《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20至第22小节,右手高声部为柱式和弦,左手低声部为单音旋律进行,此处中声部就由左手演奏(谱例10)。
谱例10:
(二)变音器的使用技巧
变音器是手风琴上一种独特的装置,它可以用来改变手风琴的音色及音量。变音器分为手动变音器和下颚变音器,前者是演奏时通过手指的触动使其发生变化,后者则是通过下巴来触按。手动变音器在演奏中使用较为普遍,而下颚变音器可以减轻右手使用手动变音器的负担,使变音器的转换更为快捷、流畅。在演奏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使用。
如在第三乐章《亚洲之光》中的第46到第51小节的变音器转换极为频繁,为了避免音乐的进行因更换变音器而被打断,因此应尽量选择运用下颚变音器(谱例11)。
谱例11:
(三)节奏多样化的准确把握
安吉列斯在《音乐会组曲》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节奏。他通过运用多种节奏型和频繁转换的节拍使音乐的节奏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同时也加大了演奏的难度,需要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
以第一乐章《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57小节为例,右手中声部采用了三连音节奏型和快速跑动的32分音符,为音乐带来了流动性,增加了旋律的变化。在演奏中要注意三连音的均匀性,保持旋律线条的流畅,一气呵成(谱例12)。
谱例12:
又如第三乐章《亚洲之光》中的第31至第36小节,此处加入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型配合不断变换的节拍,使音乐具有了不稳定性。在演奏时,触键要短促、有力并富有弹性,同时风箱要控制好力度,这样才能使声音更加饱满、集中(谱例13)。
谱例13:
(四)风箱演奏技巧
1、平风箱
平风箱是指在风箱的开合运行中保持平稳,它关系到乐句的划分、气息的转换及音乐的流畅性。以第二乐章《独白》中的第1至第3小节为例,高声部密集的音符自由地流动与中、低声部的和声共同营造了浪漫抒情的音乐氛围。在演奏时,需要控制好风箱开合的平稳性,保持气息的连贯。开风箱时可以屏住呼吸,左手手腕集中力量将风箱平稳地拉开,直至乐句结束再换气,然后借助左臂力量绷住风箱慢慢推回(谱例14)。
谱例14:
2、抖风箱
抖风箱是一种独特的手风琴演奏技巧,与弦乐器的颤弓技巧相似,通过左臂的力量推拉风箱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快速地变换方向,从而产生一种强劲且持续的音响效果,用来表现某些特定的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氛围,具有一定的炫技性。抖风箱技巧通常分为二抖、三抖和四抖几种。
以第一乐章《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1至第2小节为例,此处为二抖风箱。左手低声部的长音旋律采用二抖风箱,配合右手高声部的保持音及中声部跳跃的音程进行,丰富了音响效果,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谱例15)。
谱例15:
又如第三乐章《亚洲之光》中的第78小节,此处采用了四抖风箱使音乐变得紧张、急促起来,推动音乐情绪进入一个小高潮。四抖风箱的技术动作分为开风箱、回风箱、抬风箱、开风箱四个步骤,需要放慢速度将动作分解进行练习,才能做到清晰、有力(谱例16)。
谱例16:
结 语
安吉列斯是当代法国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为手风琴音乐在法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创作的众多优秀的手风琴作品中,《音乐会组曲》极具特色。这首作品采用了复调音乐、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和爵士乐元素,充分展现了多元化音乐特征。
本文以安吉列斯具有代表性的手风琴作品《音乐会组曲》为分析和研究对象,阐述了作曲家生平及创作,分析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深入探究了这首作品的多元化音乐特征及在演奏中所需要的演奏技巧,加深了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得以在今后的演奏实践中使用准确的演奏技巧进行表现,从而提高手风琴演奏水平,增强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