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下爱情观教育的缺失
2021-12-13黄素贞
黄素贞
摘要: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和更新,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讲求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重视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突出的还是知识的传授,而对情感的体验与养成不甚重视,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上有所欠缺,文章将用访谈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对基础教育改革下爱情观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从教师、学生、家庭多个维度提出改善策略。高中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爱情观的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爱情观
一、爱情观教育提出的背景依据
(1)基础教育改革下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规定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指出:要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这情感不仅仅包括亲情、友情、民族情、爱国情,同样也包含爱情,来使中学生情感得到更好的发展。2016年9月发布的《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而在人文底蕴素养中又有三个内涵: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具有审美情趣,是指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而要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首先要进行情感价值教育,也包含对爱情观的教育。
(2)高中阶段心理特征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发展正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心理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的特征,在这一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格。
(3)审美教育的呼唤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界对审美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在审美教育中,使学生耳濡目染,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达到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爱情题材作品能带给人们的审美方面的内容是无可取代的,其中包括语言的美感、爱情题材作品所包含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教化等等,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要体现其独特的美感,给予学生美的教化,感受其所散发的魅力。
二、爱情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低效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对教育的更高要求,也使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爱情题材的作品教学由来已久,但教学效果低下,对爱情题材的教学达不到预设的目标,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的不重视;在大多数教师的认知中,爱情这个词语和高中生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传统的认知里,爱情是成年人的事,所以对高中课文里爱情的教学有失偏颇,没有注重情感的引导,甚至对爱情规避不谈,只简单点一下文本所涉及的爱情,这样学生一知半解,也很难消化吸收文本中的精髓,达到预设的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
(2)教学低效化带来的问题
爱情题材作品教学效率低首先带来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失败,在这类文本中应该达到的目标没有达成,其次是对学生爱情观的养成有极大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有着憧憬和向往,也有着太多疑惑与不解,在当今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又给学生提供了平台和途径,但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产生的疑惑在课堂上得不到解答,难免寻求答案于网络中,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养成。
三、爱情观教育改进的策略
(1)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爱情观教育的缺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本身不够重视,所秉持的观念还是觉得爱情和现阶段的学生毫无关系,所以从根本上,首先要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要重视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只有先从根本上、从观念上改变,才有可能改善爱情题材教学的现状。从思想上重视对爱情观的教化,然后从教学目标入手,提高教学效率。在多数时候,我们在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学目标不是非常明确的,尤其是年轻老师,有一大部分不是在讲课本,而是在讲课件,把搜集来的课件按部就班講完之后,一篇课文也就结束,而对于教学目标,不甚明了。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将要使学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衡量作用,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进。例如《诗经》中《氓》的情感目标就是让学生感悟人们对真挚美好爱情的向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因此,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改变的必要条件。
(2)学生:选择正确渠道,完善爱情观念
教学效率的提高、爱情观的养成,不仅仅是老师一方的力量,也并非是老师单方面的改变、提高就能解决问题的,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在这个迅速发展,瞬息变化的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多,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更加多元化。所以在学生对爱情产生好奇与憧憬的时候,难免会从其他渠道来了解,但自媒体出现带来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青少年缺乏价值的判断,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也就要求学生要选择正确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多向老师、学生询问,选择正确的、有益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假若学生受一些书籍的影响,已然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爱情观,那么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微弱的。
(3)家校:开展相关讲座,家校形成合力
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形成作用,但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学校与家庭辅助教学,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在学校机制上,应当也要对爱情观的培养引起重视,才能有效解决早恋问题和各种由爱情观念偏差引发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适当开展爱情观培养讲座,让学生接触、了解爱情,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他们对爱情的看法,了解学生内心对爱情的看法以及在这个年龄阶段,面对爱情情愫的出现,有什么疑问,才能对症下药,及时疏导他们关于爱情的疑惑,帮助树立正确观念。此外,家庭对于爱情的教育同样重要,家校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当爱情在青少年心中萌芽的时候,父母之间的爱情是一个最直接的典范,是他们对于爱情最直观的理解。在家庭教育中,不应避而不谈这个问题,而应该多关注、沟通,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这样,学生也能在各方合力中,形成一种相对正确的认识,能更好的理解爱情题材作品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养成更正确的爱情观。
结语
基础教育改革强调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爱情,也一直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的情感,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对爱情产生了好奇心但得不到有效疏导,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最直观的也就是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低效化。爱情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情感,对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对学生爱情观的形成、健全人格、健康身心的发展都有莫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教师、学生、家庭多个维度出发,寻求解决方案。我们目前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还很多,但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们要吸取前人宝贵的经验,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从多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打破爱情题材作品的低效化,不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重视爱情观的培养,将基础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出版.2001.
[3]姚丁球.正确处理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
[4]任静雯.在语文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爱情题材作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