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意识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
2021-12-13王晨
王晨
摘要:习近平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要在青年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素养。本文正是源于这一出发点,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某些“丧”、“佛系”、“懒癌”、“人间不值得”等消极文化的影响,出现奋斗欲望低、劳动意识淡漠等不良生活状态。一些大学生在宿舍不劳动:被子不叠、垃圾满地,更有甚者把床单寄回家里洗;在班级不劳动:不愿参加值日、不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家里不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假期回到家基本就是坐着玩手机、躺着玩手机、出门聚会大家一起玩手机...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谈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在不同的场合围绕劳动多次发表了重要论述,特别重视在青年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素养,这就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劳动教育、研究劳动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本文正是源于这一出发点,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劳动意识问卷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劳动意识调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面向呼伦贝尔学院在校学生发放,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136份。
1.基本情况。接受问卷调查的受访者基本情况如下:年龄层基本集中在18-25岁这个阶段,男生占25%,女生占75%。专业分布上比较平均,文史哲类专业占32.83%,理工农医类占27.02%,艺术类专业占11.62%,教育类专业占28.52%。受访者的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团员为主,占总人数的85.65%。在消费水平方面,月平均消费501-1000元的占23.94%,月平均消费在1001-1500元之间的占46.13%,在1501-2000元之间的占21.83%,月消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5.11%。受訪者的家庭所在地位于大城市(一、二线和省会城市)的只有4.23%,位于中等城市的占22.27%,位于小城市、县或县级市的占26.14%,位于乡镇的占18.13%,家庭所在地位于农村或牧区的占到29.23%。
2.对于劳动意义的认识。通过对问卷第二部分作答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获得幸福和财富,就必须劳动;有7.92%的受访者认为劳动是光荣的,6.51%的受访者选择劳动可以磨炼意志。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在调查数据中我们也发现合计有超过7%的受访者选择“劳动是为了赚钱”、“有了钱就不用劳动了”“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类似“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偏差,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对于劳动荣辱观的看法。合计超过21%的受访者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环卫工人的劳动和科学家的劳动一样光荣、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这说明“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劳动荣辱观已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个别受访者选择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力劳动就是吃苦受罪”这两个选项,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上存在认识偏差:受某些社会现象的影响,看不起体力劳动、更推崇脑力劳动。
4.对劳动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现象,例如“网红一夜暴富”、“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贫富差距大”、“啃老族”等,调查中我们也设置了这样的选项,结果显示只有不到5%的受访者对这些社会现象更为关注并受到了影响,这让我们觉得很欣慰,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现象是能够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
5.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影响因素。对于“您认为谁最能影响您对劳动的看法”这一问题的回答,按照受访者选择的答案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社会风气、父母亲人、同学朋友、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
6.对劳动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受访者普遍认为要达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目的,劳动观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努力,对于问卷中给出的父母重视、学校重视、营造社会氛围几个选项的选择都比较高。对于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加强的方面,受访者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选择最多的是社会实践,达到79.4%,其次是热爱劳动的校园氛围达到64.17%,选择教学和劳动周的各有40%左右。最容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的劳动教育形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实践体验活动,占63.12%;排在第二位的是班级、社团活动,占56.78%;排在第三位的是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校园媒体进行宣传占54.93%。这说明大学生群体普遍认同劳动的实践性,加强劳动教育最好的方式还是以实践为主。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更应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发挥出劳动教育的教化、引领作用。
二、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
1.以校园环境为主阵地,树立学生主人翁劳动意识
教室和宿舍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最主要区域,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白墙红瓦,绿树浓荫,朗朗书声,欢声笑语,往往是每一位学子最难忘的校园记忆。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宿舍和校园环境是大学生群体关注的重点。因此,以宿舍和教室环境的改造为切入点开展劳动教育,树立学生主人翁劳动意识,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为此,我们开展了“宿舍里的劳动实践课”,以“窗明几净”、“收纳能手大比拼”、“今天你断舍离了吗?”等主题为单元举办系列活动,为表现突出的宿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在活动中,辅导员带领学生干部作为主要组织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同学也积极参与,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劳动意识,大家共同努力营造温馨、和谐、奋进的寝室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2.青春助力公益,共创文明城市家园
大学作为城市的名片,承担着传播文明、执行文明的责任。大学和她所在的城市也是学子们的第二故乡。在创城工作中广大同学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共同参与,在不同岗位为创城工作尽己所能。线上线下开展宣传、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参与社区共建工作、参与“文明出行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鼓励大学生群体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既能够培养青年人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把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与品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劳动教育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独到的方式。特别是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将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劳动时间相结合,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体验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劳动,从而获得的态度、形体、情感、知识上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