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2021-12-13邬冰怿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快乐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小学语文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文化思维、核心素养的基础所在,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枯燥性,易令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降低课程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以快乐教育理念为切入点,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快乐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引言:

素質教育是新课改政策落实的关键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服务,以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真正领悟到课程所带来的魅力,对课程形成深度认知,满足课程教育改革。但是从现有的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而言,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并未能真正将整个教育体系完全落实到课程教育改革政策中,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理论式、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沉闷现象,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锐减,严重影响课堂教育质量。快乐教育理念的建设与应用,则是以学生为切入点,构设出趣味型、欢愉型的教学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令教师对学生形成规范性科学性的教育引导,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则是针对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快乐教育理念的概述

(一)快乐教育内涵

快乐教育理念是指创设出一个趣味性、欢乐型的教学场景,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引导,保证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被学生所接纳,并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快乐教育工作的实施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性,令教师与学生形成思想层面的高度统一,进而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拓展视野面,真正在快乐中进行学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快乐教育特性

在课堂教学中快乐教育理念的实现,应全过程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包括教学组织、教学引导以及学生学习等,教师在开展快乐教育工作时,应充分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变化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形成思想层面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快乐教育所产生的特性而言,可以归类为下列几点。

第一,快乐教育的趣味性特征,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以及课程活动等方面进行设计,保证每一类教学环节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协调性、有序性的教学引导,将语文知识全方位的渗透到整个课堂授课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第二,快乐教育的和谐性特征。在课程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下,教学重心逐渐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层面的示弱现象,特别是在教师严格的管制下,教练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敞开心扉。快乐教育的和谐性特点则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设出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通过各类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场景的设定,将教师融合到学生群体之中,深度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期间面临的问题,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正确引导。

第三,快乐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快乐教育理念是充分契合到学生心理状态,通过思维与思想意识之间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地打开思维面、视野面,解析出课程内容所带来的价值效应,同时快乐教育理念为学生赋予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在多样化教学场景的建设下,可以提高学生领悟能力,享受到知识所带来的真正魅力。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理论式教学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产生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限性。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言,长时间、固定式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学生心里深处产生抵触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期间,仅仅是针对理论知识进行记录,并未能从多个层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在固定思维的背诵模式下,将严重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其与新课改政策下的实施理念相悖,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言语评价不当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尚未从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转变出来,教师通常认为小学生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自身的专业性教学引导,将知识作为一个拓展平台,全部灌输到学生的学习思维中。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造出一个威严的形象,通过严厉与苛刻的管理思路对学生进行管制,但是此类教学方式并未能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长期严厉与苛刻的教育,极有可能超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令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在课堂提问与活动开展环节,教师只是在对专业性的术语以及文本内容进行表述,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对肢体语言以及趣味语言的应用,令整个教学呈现出框架式与冰冷化,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师生关系不融洽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未能以学生为中心,仅是在教学项目开展期间以自身为主导,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管制,此类教育方式忽略学生主观思维的创造性与情感性,产生学习层面的约束问题,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疏性。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并未能深度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其本身所树立的威严形象将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惧怕的心理,引发学生害怕教师提问的现象。长此以往,将对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无法达到情感与学习思维方面的共鸣,降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环境沉闷

从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形式而言,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与管理方法,依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这也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无法令学生在学习期间充分展现出自身的思维性,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如果整体氛围的沉闷将令学生自身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在创造性与思维性方面得以填充,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小学语文课程产生厌恶的问题。

三、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一)创新教学模式

快乐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为整个课堂教学设定以及教学方法提供指导与建议。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快乐教育理念所起到的愉悦性、氛围性、趣味性的教学价值,可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顺畅的解析到各类语文知识,从而契合到学生主观能动性之中。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言,其对于知识所产生的好奇心与猎奇心理,是与整个快乐教育体验教学相一致的,学生在参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时,可以真正激发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体验到教学所带来的魅力。对于此,在课程教学时,应针对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及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到学生现阶段产生的学习诉求、个性特点以及对知识内容所产生的兴趣爱好等,将整个教学特征融入到创造性的教学体系中,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才可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性接受,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平台,依据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相整合,通过课件的制作,对语文内容中繁杂性、理论性、枯燥性的知识转变为可视化的图像以及视频,配以文字、音频等,令信息更为直观化、立体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既满足了自身对知识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小学诗词《示儿》诗词教学时,里面所包含的通假字以及历史背景,对于小学生的接受思维而言是晦涩难懂的,如果通过强行记忆固然可以起到一定教学效果,但是在后续一段时间内,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此类知识内容的遗忘。多媒体课件进行视频内容的播放,通过历史背景以及文字解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类文字进行抽象化的表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期间,则可以通过图像记忆,提高对此类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快乐教育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是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应充分承担起教育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责任及其义务,将课堂主动权进行转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各类教学活动中,从而构设出愉悦性的教学场景。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一课时,在此课程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标点符号以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教师则可以组建相应的活动,与学生一起商讨各类组织活动的开展形式,令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这样更为牢固的对各类标点符号以及知识应用进行理解。除此之外,在教学期间则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思维,在被动式与主动式教学的转变时期,充分令学生享受到学习权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感受到快乐学习所带来的魅力。

(三)建立和谐性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快乐氛围的建设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打造出衔接性的教学场景,确保知识内容与学生学习诉求之间的一致性。对此,在课程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分析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连接关系,且教师应杜绝以往威严的形象,参与到学生群体之中,在各类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教师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蔼平易近人的形象,对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教师起到认可,从而规避惧怕心理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期间,应以学生视角对各类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进行思考,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例如,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打入到学生群体之中,改变自身的教学思维,转变身份,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教学评价时,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彰与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老师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语文内容形成高度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知识与回答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性。

(四)采用多种提问形式

互动性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快乐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高度的认知,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理论式、填鸭式的教学弊端。在实际教育工作开展时,必须确保各类互动的有效性,例如,师生在对话期间是需要提问的形式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严肃的提问模式将令学生自身产生一定的惧怕心理,其不仅无法起到教学互动的价值,极有可能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此,在课堂教育互动中,则可以组建相应的活动,设定开拓思维的各类问题,以开放性的答案为基础,令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之间的交互下,可以有效组建出愉悦性、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此期间也可以对自身的思维进行激发,将现阶段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实现以自身思维为驱使的主动化学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上《月亮的心愿》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心愿二字,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的愿望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之后,然后将此类愿望作用于月亮身上,进行二次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个月亮的心愿,大家有什么感想呢?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有效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五)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教学中采用评价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测,综合得出学生现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期教育工作的部署提供指导。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必须全过程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之中,保证每一类课程教学评价可以真正发挥出引导与评测的功能。在快乐教育理念的落实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模式应充分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管制并存的评价,既不会伤及到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评价设定时,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预留出固定的空间,令学生可以自抒己见,拓展自身的思维,令教师可以多方位的了解到自身的学习程度,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例如,可以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激励作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测,通过作文、简答题、诗词背诵、语言表达等方面,探索学生所具备的基础能力,将不同角度作为整项评测的节点,再与学生的笔试成绩相结合,可以全面分析着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更为精准的评测。

结语:

综上所述,快乐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可营造出欢愉型的教学场景,提高课程教学的交互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令教师深度了解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指导建议。为此,在教学工作开展时,应正视快乐教育理念带来的效用,以学生为中心,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渗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静宇.“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新课程,2021(40):132.

[2]马雪莲.基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207-209.

[3]卢雪峰.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學模式分析[J].考试周刊,2021(69):28-30.

[4]孙致杰.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快乐教育策略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1(02):64.

[5]刘越.情趣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快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1(03):79-80.

[6]陈玉梅.快乐中学习——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96-97.

作者简介:邬冰怿,(生于1994.12.26),女,汉,籍贯:浙江宁波,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工作单位: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快乐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小学语文
关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