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学校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13贾延明白立娟
贾延明 白立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代乡村学校教育对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阐述了目前乡村学校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包括吸引优秀师资、增进师生文化认同、创新乡村文化教学内容等,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育;乡村文化;文化认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在新时代将乡村振兴提高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实现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重点在发展乡村文化,而实施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乡村学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和乡村教育发展很不均衡,乡村学校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教学设施相对落后陈旧,教学经费匮乏,优秀教学师资流失等问题。破解乡村学校教育的困局,不仅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一、乡村学校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农村、农民已经不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很多农民已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形势,并且有些乡村人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一些消极影响。对于乡村学生而言,更是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通过大学的学习深造,进入城市工作,融入城市生活,从而造成了乡村人缺乏乡村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政府不断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目的就是要使乡村人增强对乡村社会文化的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古至今,教育就肩负着文化启蒙、传承与创新的重任,而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这就要求乡村学校要立足现有乡村文化,深入挖掘,以乡村文化教育为着力点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培育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未来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促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学校教育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在,很多传统乡村的自然面貌已然不在,民俗文化也不再受到追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的传承也遇到了继承无人的尴尬局面,如编草鞋、锔瓷、泥塑、木偶戏、剪纸、皮影戏等。乡村学校具有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功能,可以在传承民歌民谣、剪纸、泥塑等乡村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的乡村文化的传承是靠师徒方式进行口耳相传得以延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方式有效的保护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乡村,走进城市打工或定居,这种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传统传承方式的消逝,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现阶段,我们亟需寻求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乡村文化传承新途径。乡村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在学校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开发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校本教程,在授课中突出本地乡村文化特色,使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乡村学校也可以创建以乡村文化传承为自身办学发展特色。
二、乡村学校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专业人才短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支持政策,这使得农村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不管是校园环境,还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一些比较偏远落后的山区,虽然对一些危房校舍进行修整,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乡村学校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满足专业人才对生活质量、精神文化、婚恋、家庭情感维系等多方面的需求。长此以往,影响专业人才对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教师流失特别严重。
一方面专业文化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使乡村人才这潭活水入少出多日渐枯竭。目前,乡村地区也有很多文化能人,比如一些农民会书法、懂绘画、能唱戏、可锔瓷。但大多是自学成材或受家庭沿袭、或爱好所至、或为了重读而成为了乡村文化传承者。但是他们欠缺系统的专业文化理论知识,缺乏文化市场意识、没有文化创业创新能力,大部分以养家糊口或自娱自乐为目的。因此,将这些具有相关文化技能的农民引入乡村学校从教存在着很大的限制与问题。
(二)城市生活方式影响,师生缺乏文化认同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数据,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63.89%,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改变的还有乡村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以前,乡村文化通过长辈耳濡目染习得,顺其自然的发展了乡村文化。但在现代生活中,很多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城市打工,以耳濡目染方式进行传承乡村文化的方式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城市文化的冲击,也使乡村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对本土乡村文化逐渐失去兴趣。
目前,乡村学校的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的参与服务的特岗教师和支教教师,他们大多受现代城市观念的影响,对乡村学校所在地的乡村文化不够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师资的缺乏。另外,乡村学校直接安排的乡村文化相关的课程稀缺,学生接触乡村文化的途径较少,使得乡村学生对本土文化知之甚少,很难建立乡村文化认同意识,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地位日渐衰弱。
(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乡村文化元素缺失
经调查分析发现,乡村文化相关的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乡村的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教师承担,但是在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这些专业老师缺乏对当地乡村文化兴趣,更不用说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探索,这就造成了所开音乐、美术、体育课程与城市相近,各乡村间的相关课程内容也趋同。
鄉村学校与乡村居民生活相对独立,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一致,全国统编教材虽然已经取消十多年,但还没有真正融合乡村音乐、乡村美术、乡村体育为主要内容的,适合乡村文化建设的本土教材,尤其是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乡村文化元素在乡村学校逐渐弱化,甚至消亡。
三、乡村学校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优秀师资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然给乡村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乡村振兴也会反哺乡村学校教育,给乡村学校教育提供更多资源,引导其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提供政策指引,助推乡村学校教育发展。或者说,乡村振兴战略规范本身包含了乡村学校教育的振兴。在这种大环境下,各乡村学校应积极争取政策,出台吸引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能够传播乡村文化的人员,进入学校,充实乡村学校从事乡村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繁荣乡村文化,增进师生文化认同
乡土文化渗透于乡村生活中,是乡村文化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乡土文化。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乡村本土优秀文化以多种方法得以展现和发展,更好的培育乡村师生对乡土文化的自觉自信意识,加深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度,有利于师生全面了解归属自己的本土文化,深化乡村师生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才能更好的融入乡村这个优秀的文化氛围,吸收优秀的乡土文化精髓,更好的发展和继承优秀乡土文化。让师生增加对乡土文化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传播家乡优秀乡土文化。使乡土情怀升华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使优秀的乡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创新教学内容,融入乡村文化元素
随着城镇化进程,乡村文化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课程设置上也与城市趋同,为了发展乡村文化,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与城市有所差异,在开设基本的通识课程外,乡村特色文化与传统知识技能等内容也应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开设。对乡村学校学生来说,学习高难度的知识技能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结合乡村文化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性和实用性,采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乡村文化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而在操作运用中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在乡村文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学校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提高农民子女的教育水平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从国家的宏观政策来看,还是从提高农村国民素质方面出发,乡村学校教育都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其在新时代大环境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泽.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学,2020(9):58.
[2]程文欣,朱秋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西部素质教育.2021(8):23-27.
[3]侯长林,罗静,陈昌芸.乡村学校促进乡村扶贫与振兴的文化功能省思[J].铜仁学院学报.2019(3):1-12.
[4]鄭杰,王永明.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文化: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策略探索[J].现代教育.2021(8):3-7.
[5]古小东,夏家馨,李海.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路径选择与梅州探索[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1):25-31.
[6]王飞.新时代乡村学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6):30-43.
[7]周晔,徐好好.乡土文化功能:乡村学校评价内容的革新与发展.当代教育科学.2021(2):53-58.
项目名称:文章系河南省2021年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实证”(项目编号:2124004102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