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

2021-12-13杨梅陈娇

中国军转民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依法治国法治

杨梅 陈娇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概念以及这一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人民,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展开,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日趋增多,公共安全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成为迫切需要。

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进行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 宪法和指导思想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思想能否落到实处与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一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定要以保证人民根本利益为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特色的宪法。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因此,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宪法的框架下进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必须在新时代、新情况、新要求下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高达6500亿元,约占GDP的6%。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引进西方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将其先进理念融入到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之中丰富其内容和提供更多的出路。概念移植一定要考虑移植地的具体国情,否则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民的权利无法保障,宪法的权威也会受损。

公共安全领域覆盖范围较广,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疾病和生物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在过去百年间,我国一直经受着各种困难和考验,这些困难和考验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倒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前,随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各种国内外矛盾和天灾人祸引起的公共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频发、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持续高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暴力恐怖主义对国内安全造成的威胁增多增大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公共安全必须要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运用法治思维统领和促进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的建设,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的立法、执法、预防和治理等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逐步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的公共安全政策体制,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三)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本身的需要

公共安全政策执行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应当遵循依法治国的思想,不能违规执行。对于违规执法的公务人员,应当及时查处。为查处这类人员应当强化监督体系。监督体系的建立同样有合法性审查问题。监督体系的内容和程序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不能以违法的方式监督。监督不只是官方的自我监督,更主要是民主的监督,强调人民参与其中。公共安全政策涉及范围和事项十分广泛,仅仅依靠少数行政人员是无法实现有效监督的,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遵守公共政策、主动地关注公共政策并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出谋划策,对公共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反映,才能够保证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符合当前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满足人民需要。

二、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进行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早在2013年,习总书记就提出要“健全安全體系”,吹响了公共安全政策改革的集结号。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要把维护公共安全作为维护最广大人的最根本利益来抓。要以让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安定有序,保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建设公共安全网。2016年,习总书记强调从抓安全生产、堵安全漏洞、遏安全事故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7年,习总书记强调从树立安全理念、生命至上的价值观的角度提升人民公共安全意识。2019年,习总书记从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对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指导。至此,关于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有了方向性的、根本性的和战略性的全局高度的深刻阐述,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提供了的全面的指导意见。

(二)以多元化和人民主体化为指向

传统视域下,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的建设主要由相关立法部门负责。新时代,人民主体化和多元化成为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新指向。多元化指的是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人民主体化强调的是政策体制建设中的人民主体性。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的智慧是一切政策的源泉。因此,在政策体制建设中要充分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在组织实施公共安全政策中要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公共安全政策体制保驾护航,如此,不但可以规范相关政策体制的运行,也可以帮助人民更好的理解相关政策。

(三)以“四个自信”为底气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政策改革奠定了底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的“不变”,这个“不变”是世界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历史的经验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因传承。在“四个自信”的激励下,我国不是将外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照搬全抄,而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借鉴先进国家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的千秋使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不断完善并且成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公共安全政策体制。

三、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进行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首要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领导制度。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的改革也要在党的领导之下。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中国社会化主义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都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集中领导。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必须有党的强大的领导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党的集中统一指挥,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也会变成“艄公多了打翻船”。

(二)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中坚持人民当家做主要贯穿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包括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方案制定前要充分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实施中要充分听取群众的反映,执行中要充分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等。

(三)坚持权利和责任的明确划分原则

权责问题在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掌其权必负责、未尽责必担责、问其责必从严”是习近平权责观的高度概括。权利的本质是责任,责任的基础是权力。一切权利属于人们,一切权力就要向人民负责。权力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责任的标尺。责任就是担当,未尽责就是没有承担应有的担当,因此未尽责必担责。权利与责任相统一是基本的法律原则。权责划分明确指权力与责任相当,且权力与责任的界限明确。权责划分不明的公共安全政策体系在执行过程当中必然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更重要的是,因此导致的公共安全保障的效率低下或者无效会给与人们很不好的公共安全体验。

(四)坚持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在政策研究领域本质上是一个评价论概念,强调依据标准对政策是否“正当”“可取”进行评价。它包括目的的合理性、程序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合理性。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的目的合理性首先是指能否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诉求,实现政策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是指政策纵向的不同层次之间,横向的各个项目之间,有没有相互矛盾,能不能相互促进,能不能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程序的合理性包括“批判”的程序化、制度化,程序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及程序的公信力。只有将“批判”程序化、制度化,使程序的公开性和公平性得以保障,程序的公信力在人民中得以初步形成,才称得上程序合理。至于结果的合理性则主要表现为公共安全政策体制对人民公共安全的满足。

(五)坚持党的政策、人大政策和行政决策三统一原则

我国公共安全政策形式主要有党的政策、人大政策和行政决策。党的政策最具有权威性。党的政策包括多种形式,主要有“红头文件”、著述和党的领导人的口述。人大政策比较规范。人大政策指的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立法机关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各级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工作报告、法律、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的决定决议等等。行政决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最强。行政决策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所做出的决定。三种政策相统一可以使我国公共安全政策的构建更加全面科学。三种政策中,人大决策应该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和主体,因为这是充分满足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要求的最佳途径。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引

依法治国的十六字方针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的改革应该遵循该方针。

(一)加强立法人才建设

法律人才是科学立法的质量保障。当前,我国从事立法工作的队伍主要包括立法者、立法工作人员以及第三方参与人员。随着我国公共安全政策方面的立法数量在不断增加,立法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越来越强,相关立法人才队伍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立法者立法理念跟不上时代要求,立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不够,立法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第三方参与人员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等。立法者的立法理念陈旧问题要通过立法人员的学校教育或者继续教育解决,在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教育,使该观念成为立法者的信念。立法者在信念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开拓多种渠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价值观。立法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不够问题主要通过增加具有相关知识结构背景的人员和加强立法培训实现。第三方参与人员制度的健全和规范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在时间上、经济上要予以第三方参与人员保障,并在法律上明确第三方参与人员的权力与责任。

(二)加强基层执行的严格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需要“法治人才”。“法治人才”与立法人才要求不同,“法治人才”更注重掌握法治运行动态。作为公共安全政策“法治人才”来说,不仅要了解公共安全政策的立法,更要懂得公共安全政策的运行和执行。由于公共安全政策直接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相应地,作为公共安全政策“法治人才”更要求下沉到基层。生产一线与生活中的人民群众的复杂性要求公共安全政策的基层执行要严格落实。只有严格执行的政策才能实现政策制定目标。严格执行公共安全政策和法律职业伦理关系紧密。法治精神本身就是现代伦理,支撑着法治建设。法律职业伦理与法治建设效果相辅相成。越是坚守法律职业伦理的法治建设效果越好,反之,越是偏离法律职业伦理的法治建设效果越差,甚至出现负效果。因此,公共安全政策的执行要重点抓基层人才建设,基层人才建设中要重点抓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三)加强司法公正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依赖良好的司法体系和司法能力。良好司法体系主要依靠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司法运行机制改革和司法职能机构改革来保证。司法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保障司法部门的独立性、明确跨行政区划的案件的管理权属以及巡回制度改革。司法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是保障司法人员办案的独立性、明确司法人员的办案责任、对办案人员的司法权进行制约和监督。司法职能机构改革主要是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明确司法机关各职能部门之间权利界限和關系,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因为界限和关系不明“抢皮球”和“踢皮球”。司法能力改革主要是要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和完善司法人员的分类管理。司法体系改革使人民相信法律的公平公正,遇到法律问题知道“衙门的门朝哪儿开”。司法能力改革加强人权的司法保护使人民“敢打官司”,乐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完善司法人员的分类有利于司法人员的精细培养。

(四)加强政策宣传工作

知法才能守法。全民守法的前提是全民知法。公共安全政策体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加要重视宣传工作。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官和治权。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对依法治国起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用。公共安全政策的实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关键也是少数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遵守、带头维护、带头用公共安全政策,本身就是对公共安全政策最好的宣传。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就是如此。领带干部的带头作用要有相关的制度约束,不能全凭自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明确规定要“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要“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领导干部知法、学法落实到了法律层面。青少年是公共安全政策宣传的主要对象。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从小学法懂法守法,国家的安定团结就有保障。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宣传是公共安全政策宣传最重要的载体。健全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对推动公共安全政策宣传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推动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加强公共安全政策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建设也对公共安全政策宣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进行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是基于我国宪法和指导思想、我国社会公共安全和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多元化和人民主体化为指向、以四个自信为底气;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权利与责任明确划分、坚持合理性原则和党的政策、人大政策与行政决策相统一原则。由此实现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我国公共安全政策体制改革的指引是要加强立法人才建设、加强基层执行的严格落实、加强司法公正建设和政策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报告:去年中国境内恐怖活动再呈高发状态.中国法院网: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 detail/2014/05/id/1288910.shtml

[2]马金群. 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对策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20.

[3]李雪松.公共政策价值中和:一项溯源性的政策议题——兼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策意蕴[J].宁夏社会科学,2019(06):20-26.

[4]梅传强,胡雅岚.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严格执法思想的阐释[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2021-02-07]

[5]王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J].中国法学,2021(01):5-10.

[6]胡弘弘,白永峰.地方人大立法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5(08):60-64.

[7]习近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47.

作者简介:杨梅,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邵阳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陈娇,海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教学設计研究”(项目编号:786)。

2018年度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课题“习近平党建扶贫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及理论逻辑研究”,课题编号,QMYKYLX201801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依法治国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公共安全大数据研判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关注城市公共安全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