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洞兵工厂 :“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日寇的眼中钉
2021-12-13雷明
雷明
它是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当年东京的新闻报道,黄崖洞兵工厂至少有3000名工人,是一个具有先进设备的现代化兵工厂。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甚至说,如果不摧毁这个工厂,他就重新考虑陆军参谋部的人选。
朱德称赞: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让我们走进历史,去了解这座华北敌后最大兵工厂的辉煌一页。
黄崖洞兵工厂的名字,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今天,黄崖洞兵工厂已经广为人知。其实,闻名遐迩的黄崖洞并不是兵工厂所在地,而是八路军存放枪支弹药的天然军火库。兵工厂所在地是与黄崖洞毗邻的水窑,所以当时人们俗称水窑兵工厂,其正式名称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当时对外代号称为“工兵营”,后来约定俗成,黄崖洞兵工厂叫开了,原名反而鲜为人知。
勘定黄崖洞建兵工厂的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等实地考察后认定:黄崖洞一带是“理想的兵工厂厂址”。1939年7月,保密代号为“兵工营”的黄崖洞兵工厂正式开工建设。
到过黄崖洞现场的人,无不对这一独具慧眼的选址拍案叫绝。这里位于黎城县城北45公里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因这里悬崖陡壁皆为黄色,东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即大名鼎鼎的黄崖洞,在黄崖洞周围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一片名叫水窑的山谷,林木茂密,十分隐蔽,非常适合盖厂房。
黄崖洞兵工厂由八路军第115师344旅修械所、第129师补充团修械所、第115师唐天际支队修械所等三个单位重组合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全盛时期全厂达到2000多人,设有厂部,下设总务科、器材科、工务科3个行政科,共有车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部四个生产部。生产能力最高时达月产七九步枪430支、掷弹筒200多门、五○炮弹3000多发,还可生产刺刀等武器,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自制武器从这里起步
黄崖洞兵工厂正式生产的时间不长,仅一年多,设备和正规的兵工厂相比非常简陋,而其原料主要靠战斗缴获和民间收集,钢材主要是靠八路军和游击队扒铁轨所得、铜则是收集民间破旧铜器铜钱。但兵工战士战天斗地、白手起家、日夜奋战,“把多生产一发炮弹、多加工一个零件视为多消灭一个敌人、多取得一份胜利”,不仅很快将其建成了华北敌后最大兵工厂,而且自力更生、不畏牺牲积极开展武器研制,成为人民兵工研制制式武器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人民兵工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宝贵基因,八一式马步枪与掷弹筒的成功研制就是典型代表。
八一式马步枪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师刘贵福带领技术人员在1939年研制。后来,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等指导下,于1940年研制出了更加适应八路军作战需要的新式步枪。到总部汇报新枪时,恰逢8月1日,朱德高兴地把它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到1941年11月,黄崖洞兵工厂共生产八一式马步枪3000多支。
八一式马步枪外观漂亮、枪身较短、射击准确,配有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杀伤威力很大,是根据八路军、新四军作战特点量身定制的新式武器,受到了广泛欢迎,是抗战时期人民兵工产量最大的枪械之一。它的研制成功,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兵工厂只能修复、仿制武器,不能自制武器的历史,是中国兵器制造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自主研制人民军队制式化武器的伟大启航。
掷弹筒是一种方便携带的曲射武器,日军在基层大量装备。1940年9月,彭德怀亲自给黄崖洞兵工厂下达生产任务,要求从10月份起生产。当时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有膛线,弹丸上相应地有铜制的“弹带”,而根据地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紫铜更是缺乏,于是决定改成滑膛式炮筒。为保证射击和精度,同时弥补钢质不好的缺陷,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外径达到了68毫米,最远能打900米,比日军的掷弹筒打得还要远。到撤离黄崖洞为止,生产了800多门,炮弹2万多发。
不只在产品、技术上注重创新,黄崖洞兵工厂在管理上的许多创举,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1940年4月开始,根据彭德怀要求,工厂开始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按合同组织生产,变供给制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这些創举和制度,至今仍有适用价值。
“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
如果说,黄崖洞兵工厂以武器研制生产让日寇寝食难安、闻风丧胆的话,那么黄崖洞保卫战则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打灭了日本侵略者的骄横,在国内、国际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谱写了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壮烈史诗,耸立起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丰碑!
建设黄崖洞兵工厂的初衷,就是想利用黄崖洞周边地势险峻、较为隐蔽、易守难攻等有利条件,创建长期而稳固的军工生产基地,但日寇很快觉察到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存在,必欲除之而后快。这家1940年初才建成运行的企业,当年就遭到日寇冈崎大队进犯。10月26日下午冈崎大队占领黄崖洞兵工厂并彻底毁坏来不及转移的工厂设备,抢走手榴弹2000枚、子弹10000发及其他各种物资几十箱,造成了让人痛心的损失。要知道,当年八路军有3发子弹就要打场阻击战,手榴弹被当成重武器使用,不少战士是拿着梭标大刀等原始武器上战场的。
1941年11月,日军纠集其号称“钢铁大队”的36师团的5000余众,陆空联合,从长治、潞城、黎城方向和武乡、辽县方向合力进犯黄崖洞,妄图一举摧毁工厂。实际上,八路军对兵工厂保卫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派遣“朱德警卫团”即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驻黄崖洞精心设防、严阵以待。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倍之敌,总部特务团在彭德怀和左权的直接指挥下,沉着对敌、浴血奋战,激战八昼夜,兵工厂得以安全转移。到11月18日,战斗以日军伤亡1000余人(其中死亡680人)、我军伤亡166人(其中牺牲44人)的战绩宣告结束,取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光荣称号、“保卫水窑立战功”锦旗一面。
永不消逝的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保卫战之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对黄崖洞至清漳河一带进行大清扫,黄崖洞兵工厂的基础建筑被毁坏一空。早已安全转移的黄崖洞兵工厂改在异地扎根,分为三个分厂继续生产。
后来,黄崖洞兵工厂的人员、设备逐渐被疏散到全国各地建立兵工厂,至1945年底发展成14个兵工厂,发展至今壮大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其中,兵器装备集团成员企业成都陵川就是直接传承于黄崖洞兵工厂,三线建设时期由江苏南京迁至重庆,改革开放后搬迁至成都发展。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了一大批工业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才奔赴各地,成为各级工业部门的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和管理行家,黄崖洞兵工厂的优良作风、奋斗精神和红色基因已经深深根植在人民兵工肌体,融入在一代又一代人民兵工战士的血脉灵魂之中。
“桃花寨上无桃花,黄崖洞下有黄崖。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如今,讲述黄崖洞保卫战的这首山歌仍在传唱,曾经弥漫在黄崖洞周边的硝烟早已散去,“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群”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荣获“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兵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兵器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诸多称号,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重温人民兵工光荣历史、感悟“把一切献给党”人民兵工精神的圣地。南来北往参观者瞻仰者络绎不绝赶往黄崖洞,前来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出的神奇风景,感受抗日硝烟的岁月痕迹,缅怀许党报国、舍生忘死的人民兵工先辈和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的太行英雄,学习传承人民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 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珍惜今天的发展成果和幸福生活,激发履行“强军报国、强企富民”使命责任冲天斗志,昂扬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的满腔豪情。
(注:本文参考了《黄崖洞保卫战》《人民兵工史》等史料)
(作者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