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刘会海到孔乙己

2021-12-13王良瑛

北京文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茴香豆沈先生文学期刊

王良瑛

刘会海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的主人公。

1960年的暑假,我读了一些当时文学期刊上的小说。其中有一篇叫作《女排长》,写在水库工地上,有一位姑娘,主动组织起了一支女子小车排(当时工地的民工采取部队编制),推土筑坝。推车是力气活,一向由男劳力承担,女劳力只能用铁锨往车篓里装土,或者拉车,因此这支女子小车排就成了工地上的一道风景。她们一开始少不了出点洋相,赚得善意的嘲笑,但很快锻炼成一支合格的队伍,向男子们发起了挑战,领头雁成了响当当的“女排长”。

此前我曾读过不少小说,包括名著,但总觉得那是离我们遥远的事情,从未想到自己写小说。不料这篇《女排长》竟撩拨起了我的欲望:小说原来可以写这个,这样写,我也完全可以写一篇的!于是很快写出了一个短篇,也是我创作生涯的起步之作:《刘会海的假日》。现役军人刘会海,从部队请假回家探亲,到村头见社员们正在挖湾泥造肥,背包一放,即挥起铁锨投入了劳动。太阳落山,土肥成山,欢笑充溢湾畔......

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稿成即寄给了全省的唯一一家文学期刊《山东文学》。其命运是一个月后编辑部把稿子寄回,“不拟采用”。但我并不甘心,当时我还在县师范学校读书,入学后又把它送给了我的语文老师王天佑,请他阅教。

王天佑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养深厚,被全县教育界和文化界尊为权威。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王老师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他先表扬了我一番,都是“大路”话,说你这篇东西(不是你这篇小说)有生活气息,语言也比较通顺。然后,问我,你读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吧?我回答,上初中时学过,语文课本上有。王老师说,那你觉得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说,穷困潦倒又迂腐不堪的读书人,被人嘲弄欺辱。王老师又问,你凭什么给他下这样一个结论?我说,这篇小说我印象很深,里面的好多话至今不忘。便说了许多例证:穿脏兮兮的破长衫,留长指甲,却是站着喝酒;脸上的皱纹里时常夹些被人打的伤痕;卖弄自己知道回字有四样写法;分给孩子们一人一粒茴香豆,孩子们吃不够还想要,他伸出手将碟子罩住,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王老师笑了,笑得很满意:你知道为什么对孔乙己印象如此深刻吗?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作品语言幽默,有特色、有魅力。二是有许多独特的细节连缀,你刚才说的什么回字有四样写法,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却又手罩着碟子害怕孩子们抢去,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一个蒲包垫着两腿,仍旧到酒店要酒喝,等等,都叫细节,令人难忘。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用特色的语言、独特的细节,塑造出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个人物只产生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又绝对存在,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都是小说必备的元素。鲁迅先生用了不到三千字,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短篇小说的经典,文学珍宝。你如果有志于文学创作,可以慢慢学习领会。

王老师没有再提我的那篇《刘会海的假日》,但我已经无地自容了。

从此我把《孔乙己》作为典范,经常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验。有了明灯的指引,再写东西尽量避免笼统、粗糙和概念化,文学创作少走了弯路,渐渐步入正途。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小有成功。此时王老师业已退休,春节期间我去拜年,感谢他二十年前的那次至关重要的关于《孔乙己》的讲析。哪想到王老师笑了笑说,那见识不是我的,是沈从文先生的,当时碍于各种原因没对你说破。

王老师在北大求学时,沈从文先生教授国文。有次,沈先生“放假”四周,專门让学生写小说。王老师写了三篇,自然是个人满意的,没想到沈先生阅后给了七个字的批语:是作文,不是小说。王老师困惑,沈先生便让王老师仔细阅读《孔乙己》,而后针对“作文”和“小说”的微妙关系,以《孔乙己》为典范向他作了解读。

我方知,是老师、是大师,引导了我不懈地学习文学经典,也由此决定了我终生的追求,使文学成了我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生命。

我为此感到庆幸!

责任编辑 张琳琳

猜你喜欢

茴香豆沈先生文学期刊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细数京城小菜香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孔乙己吃的茴香豆到底是哪样?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绍兴名吃
品味·回忆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