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

2006-11-16马津海

广州文艺 2006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界小说月报文学期刊

马津海

文学期刊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兴起,经过80年代中期的繁荣,走过80年代末期的渐露颓势,然后90年代前期、中期,逐渐地走向衰落。这个衰落是一落千丈的,当时期刊界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很多的文学期刊都改刊了,或从俗,或走向地摊。剩下的一些也不甘寂寞,整个90年代,文学期刊的老总们不断在讨论、研讨,他们也看到了文学期刊需要市场,需要走向民间,需要走向老百姓。但实际上,当我们意识到文学期刊一路从改革开放衰败下来,也醒悟到需要读者的时候,已经晚了。当今中国,有那么多吸引年轻人的东西,谁还买本文学期刊来看呢?各种各样的娱乐休闲手段涌现之后,再看一本文学期刊那得需要多大的热情啊!我记得在80年代初期,我大学刚毕业,还是一个小编辑的时候,找到了著名的小说家、美食家陆文夫组稿,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极深,他说:小说,小说,就是往小里说,不要把小说看得有多神圣,肩负着多大的责任,小说其实就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所以我个人认为,从新时期以来我们文学期刊,我们的文学界,我们的作家走到了今天,忽然间发现,没人看小说了,作家头上的光环不那么耀眼了,文学期刊办不下去了,其实,除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你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把小说看得太神圣了。

1993年我就任主编以后,就感觉到文学期刊不能像我们以前那样办了,不能再玩玄虚,再玩玄妙了,也不能再玩现代派、意识流了。这些东西充斥着我们整个80年代的文学期刊,把读者差不多都丢光了。80年代末,我还是《小说月报》编辑的时候,就我的印象来看,纵观当时的文学期刊,几乎本本都是看不懂的,全都是在玩现代派,你根本选不出来几篇传统的、好看的小说。但是对于那些在文学界已经有反响的作品,作为编辑你不敢说不懂,因为文学界有定评的东西你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看不懂。无奈之下,只好写个审读意见给我们当时的主编,就说这个小说很有琢磨头儿,就是特别耐琢磨,至于说懂不懂不知道,好不好也不说。当时文学期刊普遍的这样一个状况,导致了读者的大量流失。所以在1993年,我就任《小说月报》主编以后,便马上改变定位,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主要是把选文的内容,一定向现实主义靠,一定向可读性上靠,在90年代初的时候,敢于这样做的文学期刊真的不多。

1994、1995年左右,广东举办五特区文学研讨会,那年轮到汕头,我记得当时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我说文学期刊或者文学作品,以往都说放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性,第二位是文学性,第三位的才是可读性。我就不同意,我把可读性放在第一位,小说可读性才是第一位的。在90年代初,作为文学期刊主编,这样讲真的要冒很大的风险。我们中国的小说,大都是先在民间广泛流传才逐渐形成了小说,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在民间流传多年之后,才成了真正的名著,而不是先印成了书,成了名著才被老百姓接受。故此我认为,我们好的小说第一要有可读性,如果说一篇小说你都读不下去,你的思想性、文学性从哪儿体现?我以搞文学期刊20余年、做主编10余年的这样一个经历,我觉得我有资格讲,文学期刊也好,小说也好,首先要有可读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都要有机地融入可读性之中,要读者能读得下去,才谈得上其它。

我们干事业也好,我们做学生也好,做人也好,一定要有一个踏踏实实的事业观,或者叫想法,或者叫定力,我喜欢“定力”这个词,你有定力,当所有这些过眼烟云逝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你坚持正确的,那你一定成功。你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左右摇摆,文学期刊就有这个毛病,有一个时期兴这个,大家就蜂拥而上,兴那个了又一哄而散,实际上,真正办刊十几年下来,我觉得还是要有定力一点,更能够助你成功。

猜你喜欢

文学界小说月报文学期刊
2022年《小说月报·原创版》总目录
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编辑思路的调整对策
政治与文学之间
河南文学期刊社长(主编)座谈会在开封举行
打的
生日礼物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90年代以来文学界出现过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