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柳琴戏高校传承研究

2021-12-13连振娟

艺术评鉴 2021年22期

摘要:双创口号不仅仅适用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革新,同样也适用于传统艺术的改革进步。柳琴戏作为东部地区较为古老的戏剧种类,当前在网络泛娱乐化社会中逐渐淹没,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该剧种的宝贵性,本文将在介绍柳琴戏的起源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说明新时代继承发展柳琴戏的主要原因,分析当前高校中柳琴戏的传承现状,并探讨改善路径。

关键词:双创背景  柳琴戏  传承研究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147-03

作者简介:连振娟(1978.10—),女,临沂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双创背景下柳琴戏学校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7CCYJ37。

时代的发展进步往往都是在创新改革中实现的,国家历史文化的更新进步同样离不开观念上的革新改良。以柳琴戏为例,该艺术剧种最早起源于鲁南,江苏一代,经过百年的发展,当前逐渐凋零萎缩,为了拯救这朵曾经灿烂的文化之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集中民智,利用各种创新手段重新让人民认识到该艺术的美丽特征。下文将对于柳琴戏在大学校园的具体传承途径进行论述。

一、柳琴戏起源以及发展现状

(一)柳琴戏的起源

柳琴戏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鲁南,苏北地区,最初由鲁南地区的“拉混腔”和“肘鼓子”混合而成,在正式被命名为柳琴戏之前一直以“拉魂腔”流传于鲁南一带。该剧种最开始主要由底层农民演唱,配合三弦乐器演奏形成连贯的表演体系。清朝末年之后,随着民间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柳琴戏逐渐形成了几个比较知名的固定曲目,单个曲目的表演人数以及乐器演奏数量都有所增加,又因为柳琴戏独特的审美体系以及朴实的表演方式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以演奏柳琴戏为生的戏班子文化开始繁荣起来,并且真正开始向城市普及,成为一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能够欣赏的艺术形式。柳琴戏主要分布在鲁南以及苏北地区,但是各个地区柳琴戏内容表现往往会受到地方戏曲影响,因此也会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柳琴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一大批能够反应现实生活的剧目不断涌现出来,著名的剧目如《六字碑》《娘家人》《沂蒙山》等。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柳琴戏在中外文化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之下又不断进行发展,现代作品常常会借鉴音乐剧、歌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反应现实生活,但是于此同时原本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艺术特色也在不断消失。

(二)柳琴戏的发展情况

进入到新世纪之后柳琴戏的发展状况大不如前,首先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多种艺术形式开始涌入国民视野,公众的审美情趣由原本的单一性正在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柳琴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成分,但是也在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中走向迷失。其次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以来,柳琴戏市场受众人数减少,因此在演员培养方面已经面临断层的风险,部分地方剧团对于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而从事柳琴戏演出又常常会入不敷出。这种矛盾迟迟无法缓和,导致人才培育问题无法解决。最后信息时代到来之后,新一代年轻人开始专注泛娱乐化内容以及表达自我,柳琴戏因为表达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内容陈旧导致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二、继承发展柳琴戏的主要原因

柳琴戏作为我国流传百年的艺术形式,当前其发展状况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作为后人应该积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一)柳琴戏源于地方民族文化

之所以大力提倡传承发展柳琴戏,主要原因在于柳琴戏诞生于底层劳动人民之中,因此剧中的内容以及主体基调都是歌颂劳动人民辛苦的故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了解柳琴戏的历史能够帮助学生以及新一代年轻人了解这片土地上过去发生的故事以及地方风土人情,有助于深化对于这篇土地的感情。另一方面柳琴戏的一部分内容都是由历史典型故事改编而成,这些故事常常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人伦故事,通过戏剧演员的经典演绎能够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传统的课堂说教模式相比,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能够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心理。

(二)柳琴戏属于传统戏剧的经典形式

柳琴戏的诞生就是在充分吸取传统戏剧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主体表现形式还是具有传统的中国戏剧特色。继承柳琴戏也就意味着集成中国传统戏剧,有助于后来专家学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的一些文化体系。当前社会中年轻一代普遍喜好民俗音乐,因此在大学中传承发展柳琴戏,部分学生可能会从柳琴戏的腔调中获得灵感,从而应用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形成新一轮的国潮。

(三)柳琴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发展,欧洲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受到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对于传统的中国优秀文化越来越疏离。如何利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高校内继承发扬中国柳琴戏艺术,能够通过优美的乐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中华艺术形式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最后从音乐本身的属性而言,柳琴戏是一种集戏剧歌唱、表演等多种手段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同时演奏时曲调婉转悠扬,风格独具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大学生学习柳琴戏的演奏不仅能够拓展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同时能够起到明显修身养性的效果。

三、当前柳琴戏在高校中的传承情况

作为我国较为典型的曲艺形式,当前柳琴戏逐渐开始在各大高校中开始课程,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传承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根本主要存在如下幾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柳琴戏虽然流传时间较为广泛,但是主要流传在苏北,鲁南一带,大学相关院校中对于柳琴戏具有独特研究的教师人数较少,大部分音乐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甚至都没有实际接触过柳琴戏,对该戏剧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谈不上对其传统文化层面的深入研究。虽然当前民间依旧存在部分演奏剧团长期表演柳琴戏,但是这些戏团无法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归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传承,同时一些剧团因为名气过大,收入过高不愿意到学校进行普及。换言之如何保证柳琴戏剧目能够在校园内有效传承、如何解决有关教师的专业能力依旧是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观念同传统理念存在偏差

有些高校教师只会注重文化课的教学工作,认为艺术课程无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常常在高校中开设一些基础性的专业课程。同时部分学生认为柳琴戏作为一门即将被遗失的艺术体系,学习这门艺术无法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取明显的经济效益,认为盲目投入精力和时间就是一种浪费的行为。因为这种现代逐利观念的影响给柳琴戏在校园的传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缺乏基础的硬件设备

从柳琴戏的表演体系来看,演员只是剧目的基础部分,柳琴戏文化体系往往还会包括化妆、服装、乐器以及台词走步等多个部分,大部分高校都不具备开展柳琴戏的硬件基础设备,即使部分学生热情很高,传承环境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当前即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艺术类院校,在这个方面的硬件设备建设仍然还有待提升,因此未来需要注意做好这个部分的保障工作。

(四)学生热情度不高

目前柳琴戏在大学校园的受众人数并不是很多,作为在影视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而言,他们更加熟悉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影视文化艺术,对于剧目单一,台词较多的柳琴戏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另外因为年轻一代可选择的机会更多,所以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之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分布更加多元化,这对于柳琴戏的传承毫无疑问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双创背景下做好柳琴戏传承工作的建议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教育更加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化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学会巧妙利用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

(一)更新编写教学教材

為了能够解决当前大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部分院校可以同社会知名柳琴戏专家以及艺术院校达成合作关系,形成帮扶计划,定期聘请专业的柳琴戏演员到校表演,并且展开教学培训工作。大学教师在充分吸收业内学者、专家的教学经验之后,可以编写相应的课本教材,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愿意走进中国文化。在李克强总理所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柳琴戏课本的编写内容一方面需要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能够尽量贴合现代学生生活,能够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教材每一课的最后章节中,可以尝试增加柳琴戏的表演以及剧本编排环节,让学生主动加入到戏剧的表演活动中,通过这种改进能够将原本比较生硬的文化修养课程转变为生动的体验课程。

(二)成立校园文化社团

校园社团是优秀文化传承以及聚集的主要场所,柳琴戏文化若想实现有效传承,需要在高校中建立相应的艺术设团。大学教师可以在音乐艺术选修课程中从不同年级挑选出热爱柳琴戏或者擅长艺术表演的学生组建校级社团,同时高校应该将校内资源和社团进行对接,主动给社团提供发挥表演的舞台,利用校园文化节、跨年晚会以及元旦晚会等活动提高柳琴戏在高校中的知名度,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同时对柳琴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帮助。柳琴戏在大学开设社团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向社会普及更多的中华文化,因此需要教师带队,定期和社会的各种文化机构达成合作关系,深入社区、养老院以及文化晚会中进行表演。

(三)联合社会活动提高关注度

在很多的校园文化晚会中往往都是歌曲、舞蹈等现代的表演形式,大学生对于这些表演形式已经见惯不怪,如果能够在文艺演出名单中增加柳琴戏的表演形式,可能会起到耳目一新的表演效果,激发同学们对于柳琴戏的好奇欲望。因为学生专业素养的缘故,在表演过程中可能无法有效呈现出柳琴戏本身的文化精髓,因此高校需要与社会中的一些表演社团达成合作,定期在校园内展开演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校园内柳琴戏表演者的基础能力,同时对于推广柳琴文化、拓展学生文化素养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作为评委,在高校内展开柳琴戏大赛,通过激烈的比拼,最后评比出优胜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让学生们在竞争者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四)结合相关专业实现创新发展

考虑到大学生“术业有专攻”的特性,柳琴戏的教学形式可以结合高校的自身特性做出相应的创新调整。例如在学前教育院校中,这个部分的学生一般都擅长于舞台表演以及自我表达,因此可以偏向于柳琴戏的历史文化教育,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将柳琴戏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在一些艺术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音乐艺术基础,同时高校具备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因此可以直接成立柳琴戏文化社团。在理工科的院校中,针对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可以用柳琴戏作为校园文化背景设置网页;传媒院校的学生可以利用剪接、表演、视频制作等手段使柳琴戏在多媒体平台上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虽然这些院校展示柳琴戏的方式不同,但是最终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同时使得柳琴戏的传承面更加广泛。

(五)创新柳琴戏的传播方式

在充分考察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特点之后,可以结合时代先进技术创新柳琴戏的传播方式。传统柳琴戏往往都是由固定舞台、规定演员、台下观众等三个体系组成,一般都是由台上演员直接表演,台下观众直接感受,这种表演形式比较直观,但是普及度较低。当前可以在校园内成立公众号,借助校园公众号平台完成线上表演,原本数量较少的台下观众转变为人数较多的线上观众,在传播效率上大大提升。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比较新颖的剪裁技术以及过滤手段,提高柳琴戏的表演效果,将柳琴戏的文化性进行适当改良,尽量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高校广播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和内部柳琴戏社团做好对接工作,在演出前后分别进行适当宣传,提高柳琴戏在学生中的号召力。

五、结语

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我们应该能够积极继承其中的优秀文化,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展和创新优秀的文化精神。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在网络社会的冲击下,新一代年轻人逐渐正在成为信息茧房,不愿意去学习自身民族的文化内涵,一味沉迷在浅显的娱乐活动中。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该能够积极向学生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介绍柳琴戏这种比较传统的文化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捧,杨勤,陆蓓.双创背景下传媒院校与地方台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31):29-29.

[2]李晓楠.“双创”背景下非遗基因校园文创产品开发策略[J].文化产业,2020(18):29-31.

[3]赵敏.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特色音乐教学机制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7(05):161-165.

[4]陈颖,孔剑明.双创背景下艺术院校创业园发展路径探析[J].艺术百家,2018(06):72-76.

[5]张丽.双创背景下艺术类专业“一人一品”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研究[J].明日风尚,2018(11):16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