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助力儿童的美好未来

2021-12-13王丽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统整课程建设

【项目简介】

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公办幼儿园。2019年5月,幼儿园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本项目以儿童为中心,在课程统整理念下,以STEM实践为主线,聚焦儿童的活动现场,筛选并统整儿童成长中的时空、人文等课程资源,开发了丰富、切合实际、具有个性特色、儿童能够自主选择、跨领域统整学习的课程。项目体现了教育的融合,是儿童行动的智慧,也是教师教育的智慧。

摘要: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靠幼儿园原有的研究基础,从现实出发,寻找适合的理论依据,以儿童发展为根本,立足儿童生活,体现教育的融合與过程的亲历。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强调儿童主动获得经验,多角度挖掘“物”之广泛,并融入STEM实践,体现“统整”理念,形成“儿童博物”课程,帮助儿童获得完整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博物;课程建设;统整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A-0031-05

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创建于1951年,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生活教育。2019年5月,幼儿园申报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成功立项,为幼儿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团队秉承“博教育、全儿童”的办园理念,预设课程框架,注重儿童的实践探索与教师的实践反思,建构儿童博物课程,促进儿童整体、全面地发展。

一、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的缘起与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课程统整是当代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在统整理念下,不同学科之间以一种项目的或任务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学科的、思维的、课程组织的跨界整合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本项目即立足于统整的理念进行博物课程建设,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以科研引领发展,在“九五”至“十三五”期间,分别进行了“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小幼科技教育实践研究”“利用科学绘本,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幼儿园科艺整合实践研究”“完整儿童理念下幼儿园STEM课程建设”等课题研究。从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到,幼儿园从关注领域教学到关注领域整合,再到完整理念下的整合课程研究的发展动态,关注课程的统整、关注儿童的真实生活,体现了幼儿园内涵提升、品质发展的理念演变。

近年来,幼儿园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通过亲历过程、亲身实践,最终获得生命的拔节。本项目建设以“童”为本,确立“博”课程文化,对课程进行深度思考,抓住“统整、生活、实践”等关键词,尝试开设丰富的、颇具班本特色的“博物”课程,以课程文化促进园所文化的内涵发展,提升办园品质。

二、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的理解与构建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我们应注重整合,使儿童在生活、游戏中,通过观察、比较、合作、分享等获得全面发展。儿童博物课程的落脚点是儿童,强调课程活动的多样性、全面性、可选择性,并且关注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与统整性,使之满足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儿童博物一方面注重儿童的亲历与实践,关注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关注统整,注重儿童的多元经验与全面发展,建构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

(一)儿童博物课程的内涵理解

“儿童博物”是建立在“课程统整”理念基础上的。“博”有多、广、大、知道得多的意思,亦有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取得的意思。“物”是事物、内容、实质,还体现为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自主选择。统整主要指向课程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内容或经验,组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统整的学习内容或经验,强调知识与生活结合、幼儿园与社会连接,以丰富的、跨领域的综合性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性的动手实践为学习方法,将知识和儿童生活进行连接、统整、融合,帮助儿童幸福生长。

统整理念下的“儿童博物”课程建设,是指教师聚焦儿童的核心素养和儿童的活动现场,关注儿童的兴趣点、学习问题、生活经验,筛选并统整时空、人文、事物等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儿童能够自主选择的、跨领域统整学习的项目课程体系。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真实任务,并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体现了“儿童”,又体现了“博物”,形成“儿童博物课程”。

(二)儿童博物课程的整体构建

儿童博物课程从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强调学习者与真实情境的有效互动,运用统整理念,对儿童博物课程进行整体架构,确立“博教育”的课程理念与“全儿童”的培养目标,设立三个维度的“儿童博物馆”,包括“儿童博物主题馆”(利用各专用活动室设置主题馆,如自然绘本馆、石头美工坊、树枝木工坊、城市建构馆等)、“班级儿童博物馆”(以班级为单位的儿童博物馆课程研究,分为:自然类、工具类、材料类等)、“儿童博物活动区”(结合各活动区创设相应环境,如球类运动区、汽车游戏区、民俗表演区等)。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挖掘周边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寻找名人轶事,形成人力资源图,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助教、义工活动,邀请有专长的家长来园共同组织儿童博物活动)、地域资源(幼儿园附近的江海博物馆、謇公湖植物园、科技馆、故里小镇、绣品实践基地)等,课程评价指向儿童多领域整合的经验(以STEM实践为操作主线,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大领域,加入艺术、阅读等其他领域,帮助儿童融合多领域经验)与全面的发展,最终指向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生命本质。

三、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的实施路径

广义的博物馆教育,强调博物馆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各种展览等,强调观众的自我学习。儿童博物馆应该以培养儿童探究精神为主要目的,采取儿童自主活动,重视营造主题情景,并提供学习材料[1]。本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三大路径、九个操作点,强调儿童的亲历、体验与实践,注重“博”的过程与“物”的多样,多角度体现“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和课程设计统整”[2]9。

(一)儿童主动参与,体现经验的统整

通过动手实践,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不为空间所困,不受时间限制,和外界环境互动。儿童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体验世界,用双手去改变世界、亲历过程、感悟认知、丰富经验,这些方法技能、知识经验是整体获得的,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儿童以自己的行动主动“博”得的。

1.主动设计场馆主题

在儿童博物课程建设中,我们始终秉持这样的观念:所有的儿童博物场馆不单纯是展示物品的地方,而是儿童学习的环境,是儿童经验不断生成的地方。班级建馆之初,教师和儿童一起商量、调查,捕捉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点,基于参与性、互动性、游戏性、生活性、丰富性等原则,确定班级儿童博物馆的主题。有动物类的“恐龙儿童博物馆”、自然物类的“石头儿童博物馆”、植物类的“树叶儿童博物馆”、交通工具类的“汽车儿童博物馆”、生产工具类的“管子儿童博物馆”、生活用品类的“帽子儿童博物馆”、食品类的“糖果儿童博物馆”、学习用品类的“纸艺儿童博物馆”、幻想类的“太空儿童博物馆”……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教师和儿童一起发现、一起选择,产生了小、中、大不同的儿童博物课程主题,不管是内容还是经验,都是整体的、相互关联的。

2.积极参与建馆过程

儿童在博物馆里是参观者、体验者、更是创建者、探究者。在实践、探究、交往中经历整个过程,养成“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博物意识[3]8。儿童围绕某一个内容、某一项活动或者某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多感官的活动,体现经验的统整。在建馆过程中,教师和儿童一起商量、思考:“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儿童博物馆在构建、實施、展示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儿童的主动参与。如班级围绕“瓶子”,构建了“瓶子对对碰”“瓶子展览”“瓶子大探秘”“瓶子大变身”“瓶子演奏场”的思维导图,教师和儿童共同收集材料,共同布置展品,共同创设环境,让儿童博物场馆体现生活性、趣味性、综合性、游戏性、操作性、广博性的特点。

3.自主选择活动场所

虞永平教授提出了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儿童博物馆将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补充、延伸和扩展,会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重要意义[3]8。幼儿园结合专用活动室,从“农具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民间文化博物馆”“我的……博物馆”等多个角度建设幼儿园博物馆。将班级的儿童博物馆主题与科学发现室、木工坊、生活馆等进行连结,将活动内容进行延伸。如在“树叶儿童博物馆”中,儿童将树叶带到美工室进行创作;在“树枝儿童博物馆”里,儿童在木工坊制作鸟窝;在“恐龙儿童博物馆”里,儿童在科学发现室的仪器下研究恐龙蛋……通过营造“大游戏场”氛围,打通活动室、专用室、户外等各个场地,儿童能够自主选择、交替活动,让幼儿园的每一处都成为儿童的实践基地。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生活和认知,使儿童获得完整的发展。

(二)挖掘“物”之广泛,体现社会的统整

儿童博物的世界,是一个与社会统整、融合的世界。丰富的资源就在儿童的生活里,在儿童的经验里,在儿童的行动中。教师应与儿童一起发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改造活动环境,让儿童与材料互动、与环境交互。

1.寻找广泛资源

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儿童博物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将民俗文化和儿童生活联系在一起,关注民俗文化资源与儿童当下生活资源的融合,实践“儿童博物馆”项目式学习与儿童一日活动的融合。教师和儿童共同遴选、收集、整理熟悉的、感兴趣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家乡海门的民俗文化为起点,逐渐拓展到中国著名城市、特色省份的民俗文化,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课程的建设。

2.聚焦民俗文化

在民俗博物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聚焦当地的民俗文化,从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两大方面进行课程建设。物质生活民俗包含当地衣、食、住、行和地貌风光等,社会生活民俗包括艺术(游艺、工艺、民俗观念等)、人文(岁时节日、人生礼俗等),让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成为民俗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引领儿童感受中国文化的“广”与“博”,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3.促进家园共育

家校合作能激活教育磁场。在儿童博物课程建设中,家长是很好的人力资源,他们主动参与、积极献计献策,为课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各种各样的包包”博物项目中,通过亲子设计、制作,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度温情时光。除了家长入园直接参与活动外,我们的班级儿童博物馆处处都能显现家长的参与。例如在“盖子儿童博物馆”建设初期,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种类多样的盖子,班级教师在家长群里发起了倡议,家长提供了大灶的木头锅盖、小巧的草盖子等各类富有地方特色的盖子。这样一个小小的“盖子儿童博物馆”,是全园儿童博物馆建设的缩影。有了家长的共同参与,儿童博物馆真正成了汇聚美好的中心。

(三)融入STEM实践,体现课程的“统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探究式活动为中介的,儿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儿童主动去思考和探索。课程设计统整是指将真实情境中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组织,强调实际的计划和实际的应用,让学习者亲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2]13。

1.注重儿童的跨领域学习

结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完整儿童理念下幼儿园STEM课程建设”的研究,幼儿园在儿童博物课程建设中,结合儿童的生活,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阅读等多领域,注重儿童的跨学科学习,体现课程的统整。儿童博物课程与STEM两者纵横交互,使儿童博物课程有主线、有脉络。例如在“管子儿童博物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幼儿园建构区的水管游戏中生成了“穿越火线”的STEM项目。如何搭建一个水管版的“穿越火线”成了儿童们热议的话题,儿童为此进行调查、计划、商量、合作。儿童通过工程设计、数学测量、科学搭建、艺术创造等,在自然的游戏情境中进行着跨领域的学习。

2.突出儿童的行动体验

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在儿童的行动里,在儿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4]。博物馆对于儿童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然的、真实的氛围,鼓励儿童通过动手操作,参与互动和体验,在与实物的接触中获得概念,发展儿童自我潜能[5]。STEM活动注重儿童的实践、行动与体验,注重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儿童博物课程中,儿童的行动是课程实施的主线。例如在“棉·布儿童博物馆”中,儿童从播下一粒棉花籽开始,亲历棉花的生长过程,从摘棉花、搓棉线,到自制简易版弹棉花机、染棉布。儿童在任务驱动下,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在真实行动中解决问题。

3.指向儿童的完整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儿童博物课程关注儿童发展的全面性,以人为本,强调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从儿童整体发展的视角来探讨适合儿童的教育。幼儿园将课程进行统整,能够整合儿童学习的经验,帮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亲自然”儿童博物课程中,儿童通过对各种树木的认识,激发了对自然生物的关爱,尝试用简单的表格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儿童在观察、记录、创作中,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大树的秘密,通过数数、比较、测量、分类,寻找多种方式保护大树。在多样的活动中,儿童萌发了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在协作测量、探究、给大树做名片的过程中,儿童发展了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运用STEM工程五步法,儿童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彼此分享、质疑和对话,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获得全面而完整的发展。

在项目进程中,项目组核心成员带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深度卷入,形成了一个融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的项目研发团队。团队定期进行项目研讨,就研究思路和在研究进程中的问题与收获进行交流和分享,并及时修正与完善,形成系统性、整合性的思维方式,注重内容的统整、资源的统整、操作形式的统整、儿童经验的统整。项目实践两年来,团队研发了“儿童博物”园本课程,借助全国新教育网络平台、江苏省名园长工作室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展示与交流。在新教育“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系列专题研训线上开放周活动中,八个小、中、大各年龄段的儿童博物课程上线。同时,我们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对于如何更充分地挖掘儿童世界的博物、如何更系统地体现儿童课程的统整、如何更深入地分析儿童经验的完整做了探讨和研究。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是一个“广泛博物”的过程,我们应聚焦儿童的活动现场,关注儿童的兴趣点、問题与经验,拓展活动空间,聚焦儿童成长的关键经验,与儿童生活进行连接,促进儿童身体、大脑、情感、社会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宜,王艺澄.儿童主题博物馆的创设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5(9):67.

[2] 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虞永平.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10).

[4]虞永平.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J].幼儿100(教师版), 2016(12):30.

[5]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3:4.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15

作者简介:王丽,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江苏南通,226100)园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统整课程建设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以课程统整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
课程统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人”是“统整项目课程”的核心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