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地方医学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12-13

医学与社会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院所科研院所医学

徐 青

1杭州医学院研究生院,浙江杭州,310013; 2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长期以来,地方医学科研院所面向国家和区域健康产业科技需求,为地方乃至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和保卫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国家综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医院、医药企业等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传统科研院所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显示出疲态。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指明了方向。新时期,如何在国家科研院所改革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医学行业特点和区域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地方医学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作用,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术界对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的研究总体偏少,主要围绕科研院所发展理论、分类改革的思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等。张桃林[1]从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角度,提出“科学界定科研院所性质类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完善改革配套政策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建议;张蒙等[2]指出科研院所改革模式包括转变为新企业、高校合作、兼并或被兼并;何彬[3]、于萍[4]、黄红[5]、孙杭明[6]等分别对四川、山东、广西、浙江等地方科研院所发展改革现状问题和新时期改革措施作了介绍分析;柳楷婧[7-9]等对地方行业科研院所、地方综合科研机构作了少量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对科研院所改革顶层设计,以及对个别省份地区、农业等个别领域的科研院所改革举措进行研究,缺乏针对新时期地方医学科研院所改革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16家地方医学科研院所改革路径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新形势提出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国家新一轮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称“地方医学科研院所”,特指我国各地的省级医学科研院所。从改革路径多样性和代表性的角度,共选取了国内16家省级医学科研院所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文献检索和现场调研,包括各地统计年鉴和相关单位信息公开数据。资料内容包括各地科研院所改革政策、机构基本状况、共性问题、法人结构、发展历程、运行模式等。

1.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主题词为“科研院所改革”“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地方科研院所”“地方医学科研院所”等,时间设定在1984-2021年,检索有关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通过政府及相关单位官方网站、科研院所联谊会(联合会)等信息收集,对国家科研院所改革政策、部分地方医学科研院所改革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

现场调研。于2016-2020年,先后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以及浙江、山东、广东、四川4省科技管理部门和所在地7家代表性医学科研院所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专家访谈、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地方医学科研院所改革的宏观政策、实施背景及改革经验等。

规范分析。对地方科研院所的政策、现状、共性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地方医学科研院所改革的典型路径,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16家省级医学科研院所,来自14个省(市),东、中、西部分布各占43.7%、37.5%、18.8%,大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多为省卫生健康委(卫生厅)隶属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研、医疗、教学、技术服务、药品研发等健康事业。见表1。

表1 16家科研院所的基本情况

2.2 共性问题

针对4个科技管理部门、7家科院院所的现场调研结果显示,制约地方院所发展的前4项瓶颈问题分别为:科研资源环境不容乐观(90.9%)、管理体制不够顺畅(72.7%)、机构发展定位不清晰(54.5%)、机构治理不完善(45.5%)。

2.3 改革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地方医学科研院所实施改革意愿率达100%(急需改革54.5%,倾向于改革45.5%,无需改革0%);对机构改革前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仅为18%(非常满意0%,满意18.2%,不满意54.5%,非常不满意27.3%)。针对改革后机构现状,大多表示期望继续得到国家和本区域更多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发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

2.4 区域特征

研究对象实施的改革,大多在区域综合改革的框架下进行。新时期区域科研院所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①探索推进“分类改革”。四川省2016年出台《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加快推进试点改革。湖南省2020年分类制定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改革举措。山东省2020年出台《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支持基础研究省属院所与高水平大学整合,支持技术开发类省属院所组建科技型产业集团或实行企业化管理。②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广东省2015年开始率先探索,扶持建设一批不像事业单位、不像高校、不像企业、不像科研院所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浙江、江苏、福建等多地先后出台政策,大力开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③因地制宜实施科教融合。近年来,山东、浙江等地切实推进高教强省战略,整合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集聚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

2.5 改革路径

16家研究对象所选择的改革路径多有不同,主要包括与高校融合发展、与医院融合发展、转为医药企业、与疾控机构融合发展、独立创新发展等。不论从全国情况看,还是研究对象看,选择与当地高校或医院融合发展的比例最高。见图1。

图1 16家地方医学科研院所改革路径选择

2.5.1 与高校融合发展。即医学科研院所与当地医科院校或综合性高校融合发展,概念模型见图2。如2018年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泰山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合并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合并后校(院)综合实力迅速攀升,成为地方科教融合的新标杆。2019年,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与杭州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杭州医学院,加快附属医院资源融合,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致力于整合科学技术与人才资源的高校院所,在体制机制设计上打破了科研、教育主体之间的藩篱,克服了条块分割与同质竞争,有利于实现优质资源叠加、优势互补[10]。

图2 医教研融合发展概念模型

2.5.2 与医院融合发展。即医学科研院所与医院融合发展,促进临床与科研的双提升。如四川省医学科学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02年合并成为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恢复成立于2008年的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与创建于1946年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合署办公,互相支撑融合发展;2000年,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与原浙江省第二中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重组形成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目前发展良好。该路径多采用两院一体的领导体制,以医院为主体,科研院所依托医院的基础和临床资源面向临床需求进行科学研究,既增强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又支撑了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5.3 转为医药企业。即医学科研院所整体转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创建于1950年的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2001年组建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合成药物、中西药制剂研究开发;浙江天科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2002年由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整体改制而来,现已成为浙江省专业的微生物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该路径下,科研院所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运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5.4 与疾控机构融合发展。即医学科研院所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融合发展。如2001年,河北在原河北省省医学科学院、河北省省卫生防疫站、河北省省地方病防治所、河北省省职业病防治所、河北省省放射卫生研究所、河北省省结核病预防中心等6家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新的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湖北分院和1958年的湖北省卫生防疫站合并组建成立湖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该路径下,主要履行政府交付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同时承担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性科学研究。

2.5.5 独立创新发展。即机构独立运行,新时期通过开放式创新合作谋求可持续发展。如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院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独立法人,是集医学科研、教学、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少数仍独立发展的省级医学科研机构,除开展医学科研外,还承担着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医药卫生检验检测职能,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反哺科技提升。该路径下科研院所充分落实科技新政,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弥补公益类科研单位收入的不足,提高单位活力。

3 讨论

3.1 地方科研院所通过改革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各地也在实施创新政策,科研院所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科研院所应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重新定位,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1]。本研究涉及的地方医学科研院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总体上,既遵循了国家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如技术开发类院所实现企业转制(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发挥新药研发的特色优势实行整体转企),基础公益类院所回归公益属性(安徽省医学科学院实现独立创新发展),又结合医学行业特点实施创新改革,多家科研院所结合当地科教融合等战略需求,实现了政研产学医等融合发展,相关改革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3.2 改革路径的选择需考虑实际情况

本研究将16家地方科研院所改革归纳为5种路径,也可以细分为更多路径。每一种路径的选择,既体现了机构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由当时当地内、外部环境所决定。每一种路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企业转制院所完善了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调动了人员积极性,但往往存在资产界定、人员安置等问题;与医院融合的院所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衔接,但往往以医院为主,院所本身功能发挥有所限制;与高校、附属医院实现融合后,能发挥医教研融合的强大合力,但融合过程也会有一个阵痛期。为此,地方医学科研院所应当发挥“天时地利人和”,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改革。一是顺势而为。新时期,医学科研院所要主动把握时代脉搏,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改革新形势新要求,从国家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的姿态,创新改革,谋求长远发展。二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和需要,不同院所有不同的境况和机遇。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理想模式,即使选择同一种模式,也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成效,其关键是要把握好当地和自身单位的特点和机遇,实现特色发展。三是提高站位。不论选择哪一种路径,院所改革都面临对自身的革命。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站位,从“国家发展、地域发展”的高度谋求改革和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拥有强大魄力,充分发挥好应用研究等自身优势,从“全局发展、事业发展”的角度大力推动整合融合和改革事业;需要强化大局观念,主动克服机构和人员整合融合、过渡期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心态。

3.3 医教研融合是一个重要方向

在当今医学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中,推动医教研融合发展已逐渐成为共识。优质的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培养、前沿的医学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更是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医科院校、附属医院与科研院所及其产业深度融合,“教育、医疗、科技、产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不论在人才培养、医学科研还是临床服务方面,可以形成无缝对接和良性循环,最终形成“1+1+1=1>3”的资源整合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整体目标。国内外实践中亦拥有诸多成功案例,山东、浙江两地医科院分别与当地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深度融合,走上了医教研协同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当然,融合过程会有一个过渡期或阵痛期,且医教研融合模式往往以高校为主体,原有科研院所和职工需在新的运行机制和发展道路上,迅速转变心态,主动迎接挑战,全力推动发展。

4 研究局限性

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宏观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科技体制改革,微观上出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政策“组合拳”,但在中观层面,科研院所如何解决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顽疾,实现科研院所体系建设,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本文以医学领域为突破口,梳理了我国地方医学科研院所发展的共性问题和改革路径,但在路径归纳、内外部环境要素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科学的缺陷,同时16家院所具备一定代表性,但仍存在数据不完整、未覆盖全国的不足。为此,鉴于国家对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已经明确,但具体分类引导尚不成体系,院所改革的路径及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亟待更多的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加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院所科研院所医学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医学的进步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医学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