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荆杏止咳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2021-12-13尹晓炜
尹晓炜
(江西省永新县中医院儿科 永新343400)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混合细菌感染引起,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呕吐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目前,控制感染、止咳化痰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手段。头孢他啶能够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消亡,减轻炎症感染。但是头孢他啶仅对细菌有效,作用单一,部分患儿疗效不佳,故需联合其他药物强化疗效。中医学将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归属于“咳嗽”范畴,多因风邪袭肺,肺失宣通,气滞瘀积,肺失清肃,痰饮内阻所致,治疗应以疏风宣肺、止咳祛痰为主[1]。小儿荆杏止咳颗粒具有疏风散寒、宣肺清热、祛痰止咳的功效,与风寒袭肺治则相符[2]。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荆杏止咳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3.81±0.42)岁;病程1~5 d,平均(2.12±0.56)d。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5岁,平均(3.98±0.51)岁;病程1~6 d,平均(2.23±0.5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9年审(51)号]。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3]中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风寒袭肺诊断标准,主症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次症为恶寒、发热、发汗,苔薄白,脉浮紧。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能够耐受本研究药物;治疗前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儿;伴有支气管哮喘患儿;伴有咳嗽症状的其他疾病患儿。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头孢他啶(国药准字H20043124)治疗,100 mg/kg(每日最大用量不超过6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分2次用药,连续治疗5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小儿荆杏止咳颗粒(国药准字Z20190021),每次半袋,以温开水冲服,3次/d,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5 d中医证候积分,将症状按无、轻、中、重分级,主症分别计0、3、6、9分,次症分别计0、2、4、6分,舌脉分为正常0分、非正常1分,总分38分,得分与病情呈正相关。(2)炎症介质:于治疗前、治疗5 d取患儿空腹静脉血5 ml,2 5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cm),取上清液,采用免疫扩散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试剂盒选自上海酶联生物。(3)免疫功能指标:于治疗前、治疗5 d取上述血清,采用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试剂盒选自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两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33 33 65.714 37.282<0.001<0.001 t P治疗前 治疗5 d t P 26.56±2.36 26.59±2.33 0.052 0.959 8.61±0.89 16.45±1.26 29.195<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RP、IL-6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两组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CRP(mg/L) IL-6(ng/ml)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33 33 t P治疗5 d 观察组对照组33 33 t P 8.99±0.36 8.98±0.38 0.110 0.913 2.02±0.13*3.86±0.21*42.797<0.001 168.56±10.85 168.54±10.83 0.008 0.994 75.52±2.33*108.53±3.45*45.550<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IgA、IgG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两组IgA、Ig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IgA IgG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33 33 t P治疗5 d 观察组对照组33 33 t P 0.54±0.04 0.55±0.05 0.897 0.373 1.45±0.35*1.21±0.23*3.292 0.002 6.12±0.23 6.13±0.22 0.181 0.857 12.03±1.32*9.12±1.21*9.335<0.001
3 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由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引发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常合并细菌感染,加之免疫力低下,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头孢他啶是临床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常用的抗生素,抗菌谱广,能够抑制大多数细菌感染。但头孢他啶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几乎无作用,故需联合其他中药强化临床疗效。
中医学认为小儿支气管炎多因邪气伤肺,肺失宣肃致肺气壅塞,肺气瘀积,肺失清浊,痰液瘀滞。李时珍言:“壅者塞也,宣者通也、散也”;《医贯》曰:“肺为清虚之脏,一切不容,毫毛必咳。”故治疗应以宣气清肺、驱邪清肃、祛痰止咳为主。小儿荆杏止咳颗粒中,荆芥可解表散风、止咳利咽[6],矮地茶可止咳化痰、散寒消风,二者合为君药;蜜麻黄能疏风散寒、清热解毒,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杏仁能止咳平喘,三者合为臣药;前胡、法半夏、浮石、蝉蜕、陈皮、紫草为佐药,能辅佐君臣药发挥祛风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能发挥清肺散热、理气清肃、祛痰止咳的功效,可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IgG具有抗病毒、抗菌及免疫调节功效;IgA分布于呼吸道,能抑制病毒附着在呼吸道上皮,减缓病毒繁殖,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IgG、IgA随之降低,机体更易受病毒、细菌及炎症侵袭,CRP、IL-6等促炎因子随之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 d,观察组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gA、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小儿荆杏止咳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儿免疫力。分析其原因为小儿荆杏止咳颗粒中荆芥有抗炎作用,还能抑制细菌、病毒增殖[7];矮地茶有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祛痰止咳功效[8];蜜麻黄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减轻黏膜水肿,抑制炎症,祛痰平喘;黄芩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细菌病毒侵袭;杏仁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头孢他啶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杀灭细菌,减轻炎症反应。二者合用可发挥协同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5 d,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小儿荆杏止咳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可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轻症状。原因为小儿荆杏止咳颗粒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可以阻止病毒增殖,减轻咳嗽、发热症状。头孢他啶能够抑制炎症浸润,与小儿荆杏止咳颗粒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强化抗炎、抗病毒效果,进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综上所述,小儿荆杏止咳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能够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症水平,提高患儿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