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虹吸效应”还是“扩散效应”?
——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2021-12-13徐光伟乔婉容

区域金融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母公司区位异地

徐光伟 乔婉容 惠 慧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一、引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要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适应消费升级,拓展投资空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仍保持正增长,充分说明其韧性十足。而庞大的内需是应对经济风险、驱动经济循环的重要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实现商品和要素的区域间自由流动。但区域间相互竞争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分割,如要打破这种局面,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是可行途径之一。区域一体化宏观上影响经济增长,微观上可能影响企业投资活动。已有文献主要探讨区域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影响,而对区域一体化的微观经济效应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研究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区域一体化经济效应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宏观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一体化对国内价值链而言具有双刃剑作用,而从区域一体化演进到国内一体化的关键力量是企业不同区域间跨区域的经营活动(张少军和刘志彪,2010)。以高铁开通衡量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中,高铁建设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促进节点城市生态效率提升(邓荣荣等,2021)。二是对产业经济的影响,比如制造业、房价和旅游业发展。同样地,以高铁开通衡量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中,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韩峰和史桐奇,2021)。但高铁开通对货物运输、物流业就业人数和产业集聚的影响均不显著(任晓红等,2020)。三是对微观企业的影响。高铁开通有助于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减少拥有异地独立董事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对代理权竞争机制的使用(陈婧和方军雄,2020)。区域一体化中高铁开通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以及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李建强等,2021)。高铁开通能够缩小时空距离,降低所在地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进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赵静等,2018)。区域一体化能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降低机会成本、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使得企业经营绩效显著上升(饶品贵等,2019)。

有关异地投资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成因及经济后果两个方面。企业信任氛围、异地投资经验与异地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企业异地投资与市场一体化会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之下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东道国制度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王永钦等,2014)。东道国不同的投资环境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不同,主要受到东道国特定的环境、体制和政治等因素或组合的影响(Dunning,2002)。二是企业内部高管人员经历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公司投资中存在CEO 的“家乡偏好”,并且CEO 自身代理问题越轻(CEO 持股、年轻CEO)和外部治理越强(机构投资者持股高、分析师跟踪多)均会抑制公司向CEO 家乡的投资(曹春方等,2018)。异地独立董事越多,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相比独立董事的本地任职,异地任职导致公司更严重的过度投资。忙碌、非职业背景、非学术背景和年龄较小的异地独立董事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强。三是影响企业异地投资的外部因素。主要聚焦于地区资源、市场、劳动力、产业等经济因素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Higgins &Savoie,1997;Baldwin &Krugman,2004),以及地区的法律、税收、文化等制度的影响(Busse &Hefeker,2007)。有关区位选择的文献主要聚焦于跨国直接投资研究,对于国内投资区位选择的研究偏少。

本文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微观效应视角,进一步将所有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揭示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区域一体化会促进地区间资本要素流动,有利于破除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从而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第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对于外围城市而言,吸引的投资项目数量低于外流的投资项目数量;相反,对于中心城市而言,吸引的投资项目数量高于外流的投资项目数量。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导致资本从外围城市净流入中心城市。因此,从企业投资流向的角度印证区域一体化存在虹吸效应。第三,企业不同盈利能力和企业注册地对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会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

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丰富了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相关领域文献,为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提供进一步经验证据。深入研究区域一体化是否影响企业在中心城市或外围城市投资,进而验证目前区域一体化进程存在虹吸效应观点。第二,研究采用Krugman的中心—外围理论分析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的机理,从区域一体化视角验证并拓宽理论研究的内容与领域。第三,从微观角度探究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为企业异地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

首先,区域一体化使得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实现更加充分地自由流动。以高铁开通带来的一体化效应为例,随着高铁的开通,城市间的地理边界将会被区域可达性冲淡。人口、信息、资本等要素的流通范围扩大,增加区域间、企业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会促进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开展更频繁、更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比如商业合作、科研合作等。这对就业情况、生产率、创新能力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为制定符合区域实际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以减少城市间资源争夺,符合国内大循环所需条件。高铁开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各个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扩大内需、打破壁垒。企业可以在区域内或在区域间进行异地投资,以获取各种经济要素在各地区充分自由流动带来的优势。

其次,区域一体化为各个地区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盈利。企业异地投资研究主要基于企业跨国投资展开论述,企业跨省或者跨区域投资可视为企业跨国投资的缩影(李丹,2019)。英国学者Dunning 提出国际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异地投资是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三种优势时才会选择异地投资。扩展到企业区域内或跨区域的异地投资,区域一体化会因特有的扶持优惠政策或者便利的运输条件让企业更容易进入制度环境好、市场需求大的地区,从而让企业的异地投资具有区域优势。当企业进入某个区域市场时,采用强大的市场营销手段加以品牌优势或者独有的专利技术,会让企业在当地市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企业在具有区域优势和所有权优势之后,企业文化将会被市场熟知,进而很容易拥有内部化优势。区域一体化会使企业进行异地投资时有更多的选择,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此外,我国目前大力提倡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人口、绿色和科技三个方面分别涉及一老一小、城市群、新能源、数字中国和科技创新五大方向以扩大内需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宏微观投资效率。内需和投资是一个循环模型,内需增加会提高经济稳定性,让企业加快存货周转,促进企业进行异地投资。企业异地投资又会带动地区人口就业,从而拉动内需。在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进行异地投资不仅是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更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寻求保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

H1: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正相关,区域一体化进程会促进企业开展异地投资。

(二)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

区域一体化会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从而促进企业资本在一定区域经济圈内流动,不仅会改变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格局,继而可能导致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差距。但是,区域一体化对城市间资本流动的促进作用具有方向上的不对称性。

借鉴林细细等(2018)的研究,根据Krugman的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经济圈的经济效应要考虑经济集聚的向心力、排斥经济集聚的离心力以及彼此间的对立关系。本文将区域经济圈的向心力称为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扩散效应,主要来源于外部经济、生产和市场的规模效应、产业集聚的互补效应、创新技术的外溢效应等;区域经济圈的离心力称为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虹吸效应,主要来源于对外围城市造成外部不经济、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失、资金投资损失、政府保护性政策等。这两种对立关系会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进而导致区域一体化影响企业异地投资的区位选择。

一方面,中心城市的人均资本存量往往高于外围城市。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心城市的资本回报率将低于外围城市。当实施区域一体化相关措施,消除资本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后,通过其内部要素的高度集中达到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这将促进资本从中心城市流向外围城市,即企业会为了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进而偏向于选择投资外围城市,称之为扩散效应。当企业的母公司所在地的人力资本以及其他各项资本要素流动程度远低于其他城市时,企业集团也许会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向外围城市进行投资,比如建立子公司、销售点或通过长期股权投资等形式来获取比母公司所在地更多的资本回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

H2:区域一体化导致资本要素从中心城市净流入外围城市,存在扩散效应。区域一体化导致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偏向外围城市。

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区域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形成的发展梯度落差,容易造成人力资本、运输条件、资金、信息等经济要素由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转移,表现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抑制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最终增强区域经济的极化作用。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高铁开通为例的区域一体化提高区域可达性,加快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使中心城市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存在报酬递增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所以企业在中心城市进行投资有更高的生产率。这一结论从企业投资流向的角度验证区域一体化存在虹吸效应,导致资本从外围城市净流入中心城市,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产生规模效益。因而,企业付出较低的成本能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当企业的目标投资子公司或采取其他形式进行投资的所在地为区域一体化中心城市或者大城市时,获得的经济利益会远高于母公司所在地,即相对非中心城市或外围城市而言,企业会把更多的投资转向中心城市。以跨国投资理论为类比,东道国不同的投资环境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主要受到东道国特定的环境、体制和政治等因素或综合作用影响。另外,除传统区位因素,比如自然资源、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影响,产业集聚也是FDI 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中心城市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且产业较为集中、产业配套条件好、知识和信息等要素流动性较强,便于开展专业化分工合作,国内企业进行跨省或跨区域异地投资时倾向于选择中心城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3。

H3:区域一体化存在虹吸效应,导致资本要素从外围城市净流入中心城市。区域一体化导致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偏向中心城市。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区域一体化的量化使用城市高铁开通数据,数据来源于《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以及通过中国铁路12306 网站进行核对。企业异地投资数据通过对上市公司子公司所在地情况进行整理获得。首先,根据母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关联方及其所在地等信息筛选出上市公司子公司。再根据母公司所在地与子公司所在地情况识别企业异地子公司数量。选取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年度区间为2006~2018 年。样本中剔除母公司位于省直管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样本,并剔除样本期间母公司所在地发生变更的样本。由于需要匹配每家上市公司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信息,涉及的数据量较多,为了方便分析,剔除上市公司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本文不仅考察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数量的影响,还进一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此,因变量分为企业异地投资数量和投资区位选择两个指标。借鉴马光荣等(2020)、曹春方和贾凡胜(2020)的研究,以子公司所在地与母公司所在地不同的样本数据测度企业异地子公司数量。本文将企业投资区位划分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两类。以母公司所在地城市与异地子公司所在地城市是否为高铁辐射城市、是否为大城市来衡量企业异地子公司投资区位选择,以此验证区域一体化具有虹吸效应还是扩散效应。

区域一体化程度存在多种测量方法,主要以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来分析区域一体化程度。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是以城市之间高铁开通来衡量区域一体化程度。以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可以避免一定的内生性问题,并且指标测度较为精确。以母子公司所在地城市是否开通高铁衡量区域一体化程度,如母子公司所在地城市开通高铁则取值为1,否则为0。

根据已有文献研究,本文选取城市人口(Urban)、市区人口(District)、经济发展水平(GDP)、技术创新水平(Innovation)、人力资本水平(Human)、企业性质(SOE)、年度(Year)和行业(Industry)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三)模型建立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建立回归模型(1)检验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验证假设H1。其次,建立回归模型(2)至模型(5)研究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验证假设H2和H3。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 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因变量企业异地投资数量(Numsub)平均值为0.024,表明样本母公司中平均有0.024 个子公司;75%分位数为0,说明大部分母公司没有建立子公司,但也可能存在其他的投资方式,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等;最大值为12,表明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的异地投资较为活跃;标准差为0.241,波动性较大,说明企业间有无子公司的差异较大。自变量高铁开通(HSR)均值为0.066,表明样本期间平均有6.6%的上市公司的母子公司所在地城市开通了高铁。此外,Near_PC、Near_SC、Big_PC和Big_SC均值分别为0.375、0.082、0.375 和0.109,即有37.5%的样本母公司处于高铁辐射城市,而仅有8.2%的子公司处于高铁辐射城市,37.5%的样本母公司处于大城市,10.9%的子公司处于大城市,说明企业集团偏向于把母公司建立在高铁开通的城市或大城市,而子公司的选择地偏向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或者周边城市。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表3 报告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HSR与Numsub之间的相关性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Near_PC、Big_PC与Numsub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为负,说明母公司在高铁辐射城市或者大城市时,与母公司在小城市的公司相比,会设立更少的子公司;Near_SC、Big_SC与Numsub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为正,说明子公司在高铁辐射城市或大城市时,与子公司在小城市的公司相比,会设立更多的子公司。说明区域一体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异地投资,且企业投资更倾向于向大城市集聚,证明虹吸效应的存在,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1和H3。

表3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三)单变量分析

表4报告了HSR、Near_PC、Near_SC、Big_PC以及Big_SC的分组检验单变量分析结果。未开通高铁(HSR=0)的样本子公司数量均值为0.0197,开通高铁(HSR=1)的样本子公司数量均值为0.0794,说明高铁的开通与子公司数量显著正相关且差异显著,表明高铁开通对企业的子公司投资具有显著影响。母公司处于没有高铁辐射城市(Near_PC=0)或者未处于大城市(Big_PC=0)的样本数量均值大于处于高铁辐射范围或者大城市的数量,且T值显著为正。子公司处于有高铁辐射城市(Near_SC=1)或者处于大城市(Big_SC=1)的样本数量均值大于处于没有高铁辐射范围或者未处于大城市的数量,且T值显著为负。表明母公司更倾向于在高铁辐射城市或大城市投资建立子公司。高铁开通产生的区域一体化效应具有虹吸效应。单变量分析再一次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1和H3。

表4 单变量分析

(四)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

表5 报告了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影响的回归结果。表5 中(1)至(4)列HSR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597、0.0553、0.0514和0.0487,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不考虑任何控制变量、考虑连续型控制变量、考虑行业和年度控制变量但不考虑连续型控制变量以及考虑全部控制变量四种情况时,区域一体化均会促进企业进行异地投资。表5 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假设H1。

表5 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

控制变量中,城市人口规模越大越能促进企业进行异地投资。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则会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规模,进而能够吸引企业扩大投资。以市辖区人口规模之比衡量的市区人口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市区人口只是城市人口组成部分中的一小部分,无法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进而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不显著。GDP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可能的原因是周期性产业较为集中,短期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导致企业会减少在某个地方的投资或减少建立子公司的数量。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回归系数显著,说明二者有利于促进企业异地投资。企业性质(SOE)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国有企业异地投资比非国有企业更少。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归属于省级或市级国资委管辖,主要为某个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业务、战略等安排有明显的地域性倾向。

(五)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表6 报告了母公司如为高铁辐射城市对其异地子公司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Near_PC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母公司为高铁辐射城市与其异地子公司数量显著负相关。具体而言,母公司所在城市为高铁辐射城市时,会减少异地子公司投资数量,把更多的资金聚集于母公司所在地。而母公司所在城市不在高铁辐射范围,会增加异地子公司投资数量。因此,高铁开通会产生虹吸效应,高铁开通产生的区域一体化效应导致企业投资区位选择偏好在高铁辐射范围城市。表6的多元回归结果支持本文假设H3。

表6 母公司为高铁辐射城市的影响

表7 报告了子公司为高铁辐射城市对异地投资子公司数量的影响。表中(1)至(4)列显示Near_SC的回归系数为0.0414、0.0283、0.0414 和0.0291,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区域一体化显著影响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倾向于选择在高铁辐射城市投资建立子公司。相对于无高铁辐射城市,在高铁辐射城市建立的子公司数量显著更多。因而,高铁开通产生的区域一体化效应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推动资源向高铁辐射城市集聚,产生虹吸效应。与前文结果一致,实证结果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设H3。

表7 子公司为高铁辐射城市的影响

表8报告了母公司所在城市为大城市对异地投资子公司数量的影响。表中(1)至(4)列显示Big_SC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81、-0.0136、-0.0072和-0.0126,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母公司所在城市为大城市时,会减少建立异地投资子公司的数量。相对公司注册地不是大城市,母公司所在城市为大城市会显著减少异地投资子公司数量。母公司倾向于将资源投向大城市,减少非中心城市的资源输出,这也表明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区域选择更倾向于中心城市,再次支持区域一体化存在虹吸效应的假设。

表9 报告了子公司所在城市为大城市对异地投资子公司数量的影响。表中(1)至(4)列显示Big_SC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54、0.0292、0.0454 和0.0299,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与表8 回归结果相呼应,如子公司所在地为大城市,则异地投资子公司的数量显著更多。综合表6 至表9 的回归结果,如果公司所在地为高铁辐射范围或大城市,相应的建立子公司的数量显著更多。如果公司所在地不在高铁辐射范围或不是大城市,建立子公司的数量显著更少。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倾向于在高铁辐射城市或大城市,资本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而不是向外围城市溢出扩散。因此,当前区域一体化进程产生虹吸效应,并非扩散效应。总体上,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H3。

表8 母公司所在地为大城市的影响

表9 子公司所在地为大城市的影响

五、进一步分析

(一)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

表10 报告了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企业盈利能力越高,越有利于促进企业异地投资,增加异地子公司的数量。交乘项Near_PC×ROA、Near_SC×ROA、Big_PC×ROA、Big_SC×ROA显著为负,分别为-0.0253、-0.1629、-0.0565 和-0.1487,即企业盈利能力在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削弱了区域一体化产生的虹吸效应。

表10 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

(二)注册地特征的调节作用

将集团注册地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取1,欠发达地区取0。表11 报告了注册地特征的调节作用。Area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当母公司注册在发达地区时,会相对增加异地投资子公司数量。交乘项Near_PC×Area与Big_PC×Area两个系数显著为正,Near_SC×Area与Big_SC×Area两个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集团注册地特征在母公司所在城市为高铁辐射城市或者大城市时能够增强区域一体化产生的虹吸效应,在子公司所在城市为高铁辐射城市或大城市时能够削弱区域一体化产生的虹吸效应。

表11 注册地特征的调节作用

(三)抑制股价崩盘风险

借鉴赵静等(2018)的做法,本文使用二元变量收益率是否属于3.09 个收益率标准差对应于正态分布概率小于1%的区域Crash 和连续变量收益率上下波动比率DUVOL 衡量股价崩盘风险。结果如表12 所示,子公司数量Numsub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子公司越多,越能降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高铁开通(HSR)除了第三列,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高铁开通能降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交乘项回归系数均为正,但以Crash为被解释变量的结果不显著,以DUVOL为被解释变量的结果显著。总体上,实证数据支持Numsub和HSR均能够降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

表12 经济后果检验

六、研究结论

本文以高铁开通产生的区域一体化效应为例,基于中心—外围理论分析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区域一体化会促进企业进行异地投资。第二,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同样具有显著作用,即区域一体化会对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且表现为虹吸效应。第三,企业盈利能力在区域一体化与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即企业盈利能力削弱了区域一体化产生的虹吸效应。第四,公司注册地是否为发达地区在母公司所在城市为高铁辐射城市或者大城市时会增强区域一体化产生的虹吸效应,在子公司所在城市为高铁辐射城市或大城市时会削弱区域一体化产生的虹吸效应。第五,抑制股价崩盘风险很可能是高铁开通增加企业异地子公司投资的经济后果。本文不仅从微观企业视角进一步拓展了中心—外围城市理论,而且丰富了区域一体化和企业异地投资区位选择研究。

本文研究的启示在于:第一,高铁的开通使区域间人力、物质、资本等要素的流动更为方便与快捷,促进区域一体化。然而,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并不能仅靠高铁的开通,还需要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区域内部的通达性。第二,本文研究发现公司注册地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属地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过程中呈不同方向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分析区域一体化对企业资本流动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地域的异质性。第三,区域一体化对企业异地投资子公司的促进作用可能降低企业整体的股价崩盘风险。因而企业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升异地投资的水平,这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能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母公司区位异地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黑皮精灵异地
从区位地理角度分析九月赴疆采棉工大潮现象
新准则下境外子公司合并报表编制的研究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