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他没有拿手好戏”
——一节习作指导课的故事

2021-12-13文|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好戏笑话课间

文|赵 红

“老师,他没有拿手好戏!”在《我的拿手好戏》习作指导课中,学生忽然冒出这样的回答,怎么办?

习作指导课,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文吗?

那天,习作指导课上发生的事,我难以忘却!

那天是周三,有风,几片梧桐黄叶在空中旋转,有阳光,穿过玻璃洒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翻开六年级上册教材,看到第七单元的习作题目是《我的拿手好戏》,脑海中就冒出了《我学会了》《那一刻,我长大了》《请为我鼓掌》这些在四、五年级已经写过的作文,心中不觉一阵轻松:有基础,纵使年级不同,要求不同,但也好办!于是细读习作要求,觉得更加简单了,就按着教材中的三个板块进行教学设计……

一切准备就绪,我走进了那天的习作课堂。“谁知道‘十八般武艺’?”这一问,开启了我设计的第一个板块——指导审题。别看学生已经是六年级了,但是对“十八般武艺”很多人仍是一知半解。我接着播放了配上历史人物的图片和一段京戏做简介,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他们立刻被吸引。我迅速转入第一个任务:“刚刚看的十八般武艺是戏台上的好戏,我们的好戏有哪些呢?看看书中所列举的,读读每一行,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六年级学生的归纳分类能力真强,他们发现:第一行是艺术类,第二行是手工制作类,第三行是日常生活类,第四行是娱乐玩耍类。不管哪一类,都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我追问:“你知道哪一类还有哪些‘好戏’?或者,不在这四大类的‘好戏’?”通过这样的拓展,引导学生联想其他的事情,从而加深对“好戏”的理解,并打开选材的思路。第一板块教学如我所愿,完美!

“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炼成的?关于拿手好戏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我与思维敏捷、能说会道、热情活泼的刘同学进行了互动。

我设置了采访的情境,充当学校《陶娃报》的记者,用“小采访”形式,问了她这样三个问题,并对她的回答进行了提示性指导,给全班同学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选择习作材料,并围绕这三个问题组织语言进行交流。

全班学生听着我俩的对话,很是津津有味。于是,我安排四人小组像这样交流,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第二板块教学如我所料,成功!

可以了!进行第三板块谋篇布局、学列提纲的教学吧。我等各组的交流结束后,小结过渡:“听大家交流这样热烈,看大家个个笑靥如花,就知道你们人人都有值得自豪的拿手好戏……”“赵老师,章玮没有!”我的话音未落,一个不和谐的插嘴引来了好几个应和者。“我们组李俊烨也没有。”“还有倪乾杰。”……

七嘴八舌下,有六个名单产生了,都是男生:两个闷葫芦,两个问题生,一个偏科生,还有一个这学期进步还蛮大的。怎么办?

说几句话敷衍搪塞过去。“没关系,他们也许还没想好,等会儿一定能想到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给他们时间再想一想。我们来看看书上的这个习作提纲。”这肯定不行。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糊弄,再说下面就要列提纲开写了,“拿手好戏”都没有,怎么进行?

批评惩罚他们。“站旁边自己去好好想想,想不出来别下课!”这更不行,因为他们说没有拿手好戏,估计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抵触习作,偷懒逆反,不愿意说;二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拿手好戏。无论哪种原因,站一旁去想都收效甚微,还会破坏现在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短短的几秒钟里,我脑细胞高速运转:放弃不行,蒙混不行,惩罚不行。好,那就把“球”踢回去,让全班同学来相助。

“没有拿手好戏的六位同学请上讲台!”我真诚地邀请,没有丝毫责怪与批评的意思,从内心到表情到语气。

看看站成一排的六位小“汉子”,又看看座位上嘴含微笑、双目生辉、等着看好戏的“吃瓜群众”,我很认真地惊讶着说:“这六位同学说自己没有拿手好戏,赵老师还真不相信,因为我就看到过他们有不少拿手好戏。同学们,同意我的观点吗?”“同意,同意!”全部起哄般的异口同声。六位“汉子”稍有点不自在。

我顺杆子往上问:“你们最不相信谁没有拿手好戏?”

“章玮”!异口同声下,章玮腼腆地笑了。

我向大家竖起赞许的大拇指:“赵老师也这么认为。那么他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呢?”

在众多举起的手中,我挑了他的同座。小女生开心坚定地说:“讲笑话。”

有点出乎我的意外,我原以为她要说章玮的强项是朗诵呢。“大家都这么认为吗?”看到一片意味深长的点头后,我“不甘心”地追问:“你们为什么认为讲笑话是章玮的拿手好戏?”

郑然乐了,说:“下课的时候,章玮爱说笑话给我们听,说得很好玩,非常好笑。”

“你们都笑成啥样了?”我追问。

郑然笑着回答:“我笑得腰直不起来,肚子都疼了!”

极少发言的孙同和说:“下课时,我正在喝水,听到他说,我一下子笑得水直喷了出来。”

徐晓柔说:“上课的时候,我想到课间章玮说的那些话,就忍不住偷偷地笑。”

看大家说得热火朝天,我戛然而止,进行小结:“喜欢听章玮讲笑话的请举手。”全班都举了手。章玮有点小得意。

我拍拍章玮的肩,对他竖起大拇指:“章玮,牛啊,有这么多的粉丝了!你现在找到自己的拿手好戏了吗?”他点点头。

“是什么?”他害羞地说:“讲笑话。”

“这么多同学爱听你讲笑话,你现在能满足一下粉丝们的期待,讲个小笑话吗?”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一天,小明写作业……”章玮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同学们笑得人仰马翻,有的都快笑出泪花了。

我找到笑得很疯狂的同学进行采访:“笑得这样猛烈,为什么?是听到什么好笑的了?看到什么好笑的了?”

笑声大的一位同学说:“听到‘爷爷扎着蝴蝶结,穿着花裙子’,好笑,章玮学着爷爷的样子,提着花裙子走路,妈呀,太可笑了。”

笑得咳嗽的同学说:“听到‘爷爷一蹦一跳地向教室跑去’,我想到我爷爷挺着大肚子,拄着拐杖,还一蹦一跳地跑,太滑稽了。”

每个人说得不一样,但又都一样,一样说感受,一样说引起自己笑的细节,不知不觉中,口头进行了“拿手好戏”的细节描写。

我转身问章玮:“看到大家笑得如此嗨,你心情如何?为什么?你更坚定了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章玮得意地一一回答,然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回到了座位。

六个人里,齐宇欣平时学习最糟糕,对齐宇欣是否有拿手好戏我是最不放心的,于是继续炮制,煽风点火,旁敲侧击,引生入“瓮”,收获了更大的意外。

这个内向、自卑、懦弱、胆怯的孩子,“拿手好戏”竟然是在课间给同学们跳滑稽舞。此时,在大家的怂恿下,居然还邀请了站在台上的好朋友李俊烨共舞了一段。两人在台上毫不顾忌地摇着头、扭着腰、撅着屁股、摆着手跳了起来,台下又是一片人仰马翻,教室里简直炸了。我趁热打铁,逗着他们说滑稽的舞蹈姿势、滑稽的表情等,再鼓励他们互相交流观察谁笑得最开心,再一次帮助齐宇欣口头描写他的拿手好戏的细节。

剩下四人,如果一一由我领着学生们来帮助,一节课是来不及的,而且多了会出现审美疲劳。我又一次想到了小组学习,于是给班级四个大组布置了“帮他找拿手好戏”的任务,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看着热情洋溢的每一个学生,听着他们叽里呱啦地讨论着,我忽然心生愧疚:平时,只关注他们的学习,只观察他们的品行,却很少关心他们的生活,更不会抽空看看他们的课间活动,原来他们的课间生活竟是如此精彩,课间竟然有如此了不起的“拿手好戏”。课堂上,总是我说了算,我在教,原来,已是六年级的他们完全可以做“小先生”了!

课上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完,在“课后反思”中我记录了以下文字:

这节习作指导课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计划,没有来得及学习列习作提纲,只能移到第二节习作课。但是,这个时间换来了更有价值的兴趣、热情、互助、爱心、自信、快乐、成长。学生们从找不到“拿手好戏”到找到了,从懒惰消极不想表达到积极热情地展示,从歧视嘲笑到欣赏赞扬,从推脱排斥到欣然接受,这就是学习的本质与魅力吧:从不解到解,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到主动。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精彩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教学。

最要感谢十分钟的课间生活!只有学生在课间生活里尽情游戏、尽情说笑,自由,快乐,才会有如许的好戏、如许的才华、如许的习作素材。短短的课间生活已是如此,广阔的生活天地更是丰富多彩,源源不竭地流淌着习作的源泉。引导、启发他们留意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尝试实践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何愁作文找不到材料,又何愁写不具体生动呢?

作文如此,其他的学习亦如此,人的成长更是如此。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大课堂!“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得真好!

猜你喜欢

好戏笑话课间
一场好戏
扮好“六种角色”唱出“一台好戏”
一出好戏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黄渤的“一出好戏”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幽默笑话
幽默小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