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适应专业认证的林学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2021-12-13闫东锋代莉李继东杨喜田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林学林业专业

闫东锋,代莉,李继东,杨喜田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2019年,新农科建设已奏响“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建设新农科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新农科所担负的时代责任使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农科,其知识体系的构成、重组和再造都必须突破现有的农科的视野和界域,尤其是要重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对传统农科的介入渗透[1-2]。“北京指南”明确指出,通过对新兴专业布局、传统专业改造、三级认证体系构建和一流专业标准制定等研究与实践,重点回答“专业怎么优”。专业认证是我国新时期确立的“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专门性认证机构依据认证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的外部评价[3],开展专业认证,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一流专业,示范和引领全国高校的同类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是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来开展教学活动;“成果导向”就是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取得的学习成果展开[5];“持续改进”就是配置必要的教学资源,确保培养过程的高效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林学专业肩负为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但是,与新时代林业功能定位相符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具备新时代生态观念、创新态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格局尚未形成。新农科对传统林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林学专业应该通过专业建设,重点解决林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主动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建立与新时代林业功能新定位相符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因此,新农科背景下适应专业认证的林学专业建设,应该把握专业认证“三大理念”,围绕专业认证的“五个度”,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开展林学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打造林学专业教育新理念,重塑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面对新农科建设这场“质量革命”,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对如何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一流本科专业优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专业认证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专业认证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高等学校、政府、行业和社会公众认可,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6]。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持续性和引领性的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建设等本科教学工作都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专业认证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凝练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健全评价机制,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将对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认证理念将引导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转变

毕业生质量高低将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最根本原则,专业认证必然要求高校把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毕业生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将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过程培养,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二) “目标导向”的专业认证理念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目标导向”的专业认证理念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符合“目标导向”的理念,要求在确定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前提下,建立基于目标导向的培养机制,重构人才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要素,并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准确设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课程设计时,应须围绕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在教学安排上,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及衔接问题。

(三) “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将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持续改进”理念强调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用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7]。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持续追踪和评价,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发现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并及时的修正。“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改变了以前所采取的静态和封闭的质量保障体系,而是采用动态和开放的理念,持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进而修正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 适应专业认证的林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21世纪以来,林业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林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提供木材资源的行业,林业的多种服务功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林学专业特色不够突出,过分强调专业专才教育,重视林产品生产,忽视学生生态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备新时代生态观念、创新态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人才的新格局尚未形成[8]。

(一)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方面

林学专业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品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宽阔的国际视野,成为品德高尚、文理相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传统林学专业过分注重专才教育,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思路不够开阔;存在着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的问题。在知识结构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毕业生存在知识面窄、理论旧、能力差和素质弱等问题[9];教学内容往往重视一般知识的传授,忽视与林业实践紧密结合,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林业实践脱节的现象,用人单位反映的“学生只具备书本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差”的现象突出。

(二) 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方面

随着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社会对林业的需求逐渐由单一的木材供应转向优质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等多方面的供给,林学专业教育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林业教育的范畴,但是,服务用材林培育和木材供应的传统林学专业定位仍然根深蒂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林学专业建设中尚未落地生根。随着林业发挥作用的多样化,林业面对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全面,但是传统林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不够,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

(三) 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方面

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虽然定位在为林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复合型人才,但是林学专业师资队伍明显与培养目标某种程度上不相匹配,普遍存在着重视科学研究而不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重视第一课堂,而对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的第二课堂重视不够。在教师队伍结构上,从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教师中具有行业工作经验或从事过社会服务工作的比例不高。在教师及教学资源管理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作用远未发挥,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在师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往往只重视人才引进,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大,尤其是带薪挂职锻炼,在行业部门兼职的机会有待增加。在教学资源配置上,教室、网络及图书资源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实践基地普遍薄弱,不能有效地支撑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 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方面

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保证专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符合地方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没有完全建立并贯穿到质量保障全过程中,比如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不重视,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只重视“教”的质量提升,而忽视“学”的效果评价,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对一些林学专业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设计)的监控比较薄弱。另外,质量保障体系长期忽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存在着采取简单的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忽略了课程间的差异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适应专业认证的林学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始建于1912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近年来,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森林河南生态建设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林学学科多年来积淀的优势,紧扣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认证“三大理念”“五度”人才培养理念,对专业建设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着力培养具有“学林、爱林、干林”林业情怀,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富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解决林业实践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已经基本形成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转的教学团队、合理优化的师资队伍、创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

(一) 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的林学专业建设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更反映在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中[9]。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将“适地适树”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建立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多方互动”的“三位一体”教学新模式,实现“师生之间、课堂内外、校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建设为契机,实施本科生素质拓展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内涵,构建“教学导”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协同育人与素质教育水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实施一对一的培养,支持参与林业科技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在遵循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本着“强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完善林学专业核心课程,推广林间课堂、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形成了与林业发展趋势相符合并具备一定地域特色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 适应“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的林学专业建设

提高“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林学专业建设应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彰显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根据林业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强化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了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内容融入林学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了与林业信息化建设、国家公园建设、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将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促进大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全面提升,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林学专业建设应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主体的实习模式,构建以林学专业核心知识为链条的林学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开展林学特色专业综合实习改革与实践,改变现有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增加部分课程在野外授课时间的比例,建设“多学科融合、多目标实现”的林业综合实习基地,从而为新农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 适应“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的林学专业建设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应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应着力优化教师结构,重点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统筹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构建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实现实验教学平台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加强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投入,保障教研活动的开展,成立了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经济林学、森林保护学、林产品高值化利用、森林游憩与康养等6个教研室,12个课程组。强化科教互动,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依托鸡公山国家级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林业局农田防护林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四) 适应“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的林学专业建设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运行、考试、学籍、教学质量评价、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涵盖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构建了环节全、制度严、覆盖广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了保证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在课堂教学环节,对备课、讲授、辅导、实验、考试等各主要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等各种实习环节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的各种事项都制定了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论文选题、导师资格、导师职责、写作过程、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论文评奖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五) 适应“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的林学专业建设

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尺度。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通过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定期召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或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及改进,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河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对2016年到2018年林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培养质量方面,90%的林学专业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持满意态度,认为课程设计科学合理、教师教学能力高、职业道德好。林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认可度高,深造意愿较强,在思想品德、专业基础、研究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受到培养单位的高度评价。

四、 结语

新农科从未来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发展趋势对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0],正引导涉农专业开展着一场持续、全面、深入的教育治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林学专业作为涉农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仍滞后于现代林业生产,专业课程教学以传授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11]。专业认证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是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提供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12]。新农科背景下,林学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式建设[13],积极构建高水平、有特色,又符合“专业认证”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特色发展,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在林学专业建设过程中,把握专业认证内涵及其对专业建设的作用,针对林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凝练了适应专业认证的林学专业建设改革思路,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专业认证并不能解决专业建设的全部问题,专业认证评价指标并不是林学专业教育的唯一标准,除了做好林学专业认证,还应对传统林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开展符合林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教学,诸如林间课堂、野外实践教学等,尤其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将教学形式更为灵活的在线开放课程引入野外实践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达成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同时,还应结合林学专业特点,构建富有特色、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动探索更加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猜你喜欢

林学林业专业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国模林学斌:在鞍钢的大船上乘风破浪
部分专业介绍
land produces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化学名词》(第二版)、《林学名词》(第二版)预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