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教育产出优化路径研究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1-12-13张伟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院校融合农业

张伟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要求,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随后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针对区域农村发展现状,进一步细化了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与举措。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中国大地全面铺开,进入蓬勃发展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给农业高职院校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作为国家战略的服务者与经济转型的推动者,农业高职院校如何主动作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价值突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教育产出优化的必要性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理念起源于日本今村奈良臣1994年提出的农业“六次产业”,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即通过将一产、二产、三产纵向产业链串联,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1]。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理论是由“六次产业”延伸而来。熊爱华、张涵等学者认为所谓农村三产融合是用现代要素去融合改造第一产业,使传统农业通过融合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并认为技术革新和行业壁垒松动是产业融合产生的原因[2]。赵海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各类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各环节融会贯通、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3]。张晓燕认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整合,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4]。

综上所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优化农村一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农村三产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农村三产间的集聚、协同、共生等化学反应,实现产业功能持续拓展、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产业动能持续释放。在此大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应对?潘懋元教授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要求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要求教育必须全面协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与外部关系规律相互作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运行,受外部关系规律制约,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内部关系规律起作用。”[5]因此,面对农村三产持续融合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调整内部关系,进行资源整合配置,优化教育输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农业高职院校与农村三产关联耦合于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校企协同育人机构是保障,农业专业集群化建设是基础,科技创新成果和融合型课程体系是载体,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是支撑,教育与培训是路径。因此,固化两者的内在联系,强化其外在耦合的有效性,对优化农业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产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 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农业高职教育产出优化路径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需求。农业高职院校应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为依据,围绕其与农村三产的耦合点,不断从办学体制机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人才培养路径等输出端进行改革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一) 应对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高职院校需凝聚政校行企多方力量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业高职院校提出了新命题,也带来了新机遇。2019年6月,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安吉共识》提出:探协同发展之路,创建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旋转门”,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现阶段,校企合作形式松散、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高职院校脱离产业低质量发展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高职院校只有凝聚政府、行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组成协同育人共同体,充分撬动企业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6],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在高职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参谋、助手甚至主体作用,才能使农业教育输出链与农业产业需求链有效耦合,提升农业价值链,实现教学资源最优化利用。

(二) 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农业高职院校需动态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农村三产融合不断促进农业从传统的农、林、牧、渔逐渐扩展到加工制造、工商经营及休闲旅游等多种产业共存的结构[7]。农业产业链各要素加速在农村集聚,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产业集群式发展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主流范式。紧盯产业办专业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生源尤其是农业高职生源日趋紧张,为了生存,农业类高职专业求新、求同、求热趋势明显,“轻农、去农、离农”冲动突出,有限的高等农业教育资源无法释放其应有的效率,农业高职教育与农村三产之间出现明显的失耦[8]。脱离于产业发展的农业高职院校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高职院校要想持续具有竞争力,必须坚守农业教育本色,破除专业壁垒,紧紧围绕农村三产结构变化动态整合调整专业设置,推进农业专业内部以及农业与非农专业之间深度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具有显著优势的农业专业集群,以有效供给来促进农村三产协调融合发展。

(三) 应对产业功能拓展,农业高职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农村在三产交叉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大数据、物联网等持续改造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模式,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新的经营主体、新的产品功能[9]。农业文化的深度挖掘也衍生出现代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农业功能的拓展对从业者的农业情怀、创新素养、管理能力、互联网思维等的需求尤为迫切。但农业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陈旧,培养规格单一,存在重单一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缺人文素养熏陶等现象,导致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培养社会认可、农村三产需要的新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农业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引领社会发展,服务产业需要”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制定“金标准”、建设“金资源”、打造“金课堂”。

(四) 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农业高职院校需开展农业科技创新

美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强国,2015年,美国农业人口占比约2%[10]。根据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为36.11%。巨大的差距源于我国农村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科技化、绿色化、休闲化程度较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掣肘在于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低。服务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农业高职院校理应利用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用科技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赋能增值。但农业高职院校教师长期停留在象牙塔内,大多关起门来搞科研,取得的成果常常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大多数成果都停留在纸上,不能落地生根。农业高职院校亟需转变科研方向,坚持“从农业中来,到农业中去”的科技创新原则,始终面向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科技创新与实用新型技术推广,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五) 应对产业动能持续释放,农业高职院校需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针对新时期“三农”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农村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激增。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具有广袤的发展空间。但现阶段“鲤鱼跳农门”“不好好学习就回家务农”等学农事农的偏见依然根深蒂固。高素质农业人才不愿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农村现有农业从业者知识与技能严重不足且受教育路径堵塞的现象并存。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和领军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阵地,亟需营造“学农有为,爱农光荣”的氛围,守正开新,多措并举,拓宽农村人才培养路径,尽快弥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造成的巨大人才需求缺口。

三、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产出优化的“农牧经验”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坚守为农初心,不断提高教育资源产出绩效,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服务三农的重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牧院”)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办学六十多年来始终坚守“畜禽宠,浓墨重彩;肉乳蛋,健康中国”的特色办学道路,始终重视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牧经验”。

(一) 凝聚多方力量,组建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联盟

“校企合作体系”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现形式和价值追求[11]。牧院联合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联盟,并广泛邀请泰州市政府、畜牧行业协会、国内外高等农牧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22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形成现代畜牧业人才培养联合体。联盟下设专业建设指导、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指导、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五个委员会,通过定期组织联盟成员单位会议,大家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在联盟框架下,学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与国家(泰州)现代农业开发区和泰州市医药高新区联合建立现代农牧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与江苏中牧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光明集团共同组建了“中牧倍康药品学院”与“光明畜牧兽医学院”;在江苏百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康乐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工厂”;在江苏益客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等企业设立“企业研究工作站”;与苏州华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瑞鹏宠物医疗集团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联盟成员单位每年为学院提供超3000个就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优化了学院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协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牧院服务农村三产的能力。2020年,联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培育单位。

(二) 集聚多元要素,构建现代农业专业集群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链上的各要素整合集聚,形成1+1>2的催化效应,具有典型的集群特征。农业高职院校也应尽快从离散型专业架构集聚成以某一专业为核心,其他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为骨干的集群式专业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持农村三产融合,支撑区域经济发展[12]。牧院在系统梳理区域农村三产发展与自身专业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聚焦区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规划,农业重点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牧产业链,以引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打破各专业之间的界限,优化专业配置,减少非农专业招生规模,配合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主动布局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技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型涉农专业。并基于集群理论构建了“现代农牧技术专业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群”和“畜牧兽医专业群”等3大专业群。其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群”和“畜牧兽医专业群”被教育部列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现代农牧业技术专业群”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构建了专业预警和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借助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报告》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专业内涵、专业规模,促进各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提高农业高职专业与农村三产发展之间的适配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截至2021年6月,牧院开设的46个专业涵盖了农牧全产业链,11个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独有,实现了与非农院校错位发展。

(三) 囤聚多方资源,建设共享融合型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得以实现,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纲,只有纲建设好了,人才培养才会纲举目张[13]。牧院始终坚持以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为己任,在调研农村三产及相关工作岗位的技术与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构建了“平台课程共享,方向课程特色,拓展课程互选”的课程框架。第一,牧院拥有深厚的农业文化积淀,广泛的农业文化研究基础,深厚浓郁的校园农业文化氛围。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牧院广泛凝练,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生态文明、乡土文化、行业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融入课程体系[14],形成了畜牧文化、兽医文化、中华农耕文化概论、中华医药文化等平台共享的思政课程;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成熟的工艺规范、大型设备规程与生产技术标准等凝练设计成动物解剖技术、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养殖场设计与环境控制等平台共享技术课程。第二,根据就业面向和岗位分工,把不同岗位需要掌握的技术序化成方向课程,并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催生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管理、智能智造、直播营销、生态循环农业等新技术、新理念、新要求融入课程内容,建设诸如面向养殖岗位,基于现代化养殖需要的智能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面向动物防疫岗位,基于健康与环保理念的动物防疫与环境保护课程;面向农产品销售岗位,基于新型销售模式与创业需求的农产品研发与网络营销等交叉复合型方向课程体系。第三,面向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农业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瓶颈和产品升级改造开展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突破的新技术、解决的新问题、制定的新标准、策划的新方案进行总结凝练,以新型工作手册式和活页式教材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形成了外置发酵床粪污处理技术、秸秆过腹还田循环养羊技术、动物疾病远程诊疗技术、银杏功能性成分分析与产品开发等拓展自选课程。三类课程看似分立,实际融会贯通。通过不断熏陶、学习与实践,培养了大批适应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也造就了一批农场主和创业者,牧院也因此荣获“全国典型就业经验高校50强”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

(四) 汇聚政校行企,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平台

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技能的积累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培育与支撑。牧院基于农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现实需求,瞄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亟需的新型技术技能、新发展理念、新生产业态,联合政府、行业与企业,整合、优化、改造、升级了现有实训资源。第一,联合江苏康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畜牧科技示范园内新建种养结合循环畜牧业实训中心,扩建休闲农业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中心。第二,联合泰州医药高新区和扬子江药业集团,在江苏神奇中药科技园内新建药食同源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中心、食品药品检测与安全评价中心,中药文化体验公共实训中心。第三,依托国家(泰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泰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港中药养生特色小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把技能技能示范中心建在生产基地、企业车间、农村地头。改造升级后的两大园区和技术技能示范中心主要承担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顶岗实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牧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功能。既满足了单一技能的训练,也能满足新背景下,生态循环农业、健康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食品药品安全检测评价等新产业的技术技能训练需求,更方便了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通过传帮带培养看得见、用得上的实用新型技术人才,服务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如今,江苏畜牧科技示范园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与示范基地、国家5A级农业休闲景区,成为普及与弘扬现代农牧科技与文化的重要阵地。

(五) 引聚科技资源,助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产业发展与转型的核心推动力。牧院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科技瓶颈开展科研工作。首先,引入企业科技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先后与江苏中牧倍康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与南京雨润食品产业集团、蒙牛乳业集团、益客集团共建江苏省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其次,组建了兽用生物制药技术科技创新、苏姜猪品种创新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水禽资源保护与开发、兽用药物创制、动物疫病防控等5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跨组织、跨行业、跨专业的团队协同作战,校企联合围绕畜禽重大疫病防控、农畜产品安全检测等卡脖子技术集中攻关、集成创新,用科技成果助推农业企业转型升级。最后,紧紧围绕农村三产所需的实用新型技术,依托学院人才与技术优势,打造一支以教师、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的高水平科技服务团队,实施“驻企兴农”“挂县强农富民”等科技服务工程,对农业产业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巡诊”和“现场指导”,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用实用新型技术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目前,牧院是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协同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的高职院校,也因此连续3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贡献50强,连续4年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六) 合聚教育培训,拓宽农业人才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是阻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牧院秉承“爱农精农、德技并重”的培育理念,通过“引进来教育”和“走出去培训”并举的方式,为农业农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首先,通过与淮安、扬州等11个地级市政府合作定向培养农村基层技术人才,制定减免外省及家庭贫困学生学费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来校求学,把他们培养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成立“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职教联盟”“泰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院”,采用“农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农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等农业从业者开展学历教育与知识、技能加餐培训[15];与东台农广校、滨海农干校、江阴农干校等6个县级农业培训学校合作开展“三三三”中高职贯通制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针对当地农村三产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示范带动”三大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系统职业教育、精英锻造培育”三阶递进路径,构建“培育资源整合机制、多方协同应用机制、培育质量保障机制”三大机制,根据农事安排和生产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方式,农闲季节以专业理论学习为主,农忙季节以自主生产实践学习为主,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让没有文化的“泥腿子”经过培训“淬火”,变成生产经营能力优、科学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农民[16]。其次,依托农村现有的各级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基地,开展“名师大讲堂”“科技大篷车”等活动,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方式,专家教授们实行个性化上门服务,实现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就地培养,高新技术现场示范,把优质的农业教育资源直接输送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最后,“云、物、大、智、移”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牧院把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通过“农技耘”APP、“农牧旺”APP、职教云课堂、讨论群等“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架设“空中课堂”,开展菜单式、模块化教学与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传递,实现了人才远程定制化、个性化培养,有效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路径。2020年12月,牧院主持的“‘三三三’贯通培育高素质农民模式的创建与应用”成果获第九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总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必须顺势而为,坚持走政校行企协作育人之路,始终面向产业整合优化专业、课程、实践与创新平台,紧紧围绕产业需求优化调整科研方向,不断拓宽人才培养路径,才能为农村三产融合输送更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更适用的科技成果,达到教育资源最大化产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