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县质量提升探索与思考

2021-12-13周晶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1年5期
关键词:衢江区规范农民

文/周晶

2018 年,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成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第一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衢江区以夯实农业基础、创新经济组织模式、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为抓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小农户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按照“先排查后清理再提升”思路,稳步推进清理整顿、规范运行管理、突出典型示范、增强服务功能、保障质量安全、提升综合效益全方位跟进式帮扶措施,不断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全面实现由注重数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工作举措与做法

1.推进清理整顿,提升合作社形象。全面开展合作社调查摸底和分类梳理工作,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引导清理整顿合作社自愿注销。一是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将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等6类问题列为排查重点,通过发放主体问卷调查、政策宣导、实地走访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排查工作。全区累计排查合作社1455家,排查率100%。二是精准甄别,分类处置。各部门共享合作社登记基本情况,协同推进合作社清理整顿,委托第三方协同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合作社摸底核查、现场查看,结合实地问询,对合作社经营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对注销、吊销实施做到精准分类处置,对不符合要求的合作社进行普法宣传,规劝、引导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自主或协助到市场监管部门注销,对部分整改不到位的进行吊销处理。三是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针对合作社“准入零成本与退出高成本”,联合税务、市场监管部门研究制定注销登记简化程序,降低合作社注销费用,引入第三方注销代理机制,实行“最多跑一次”和“全程代办”,大大提高了注销工作效率。全区累计注销合作社577家,吊销95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329家。

2.规范运行管理,夯实合作社基础。分批开展合作社法律及示范章程等的宣传培训,营造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良好认知氛围。一是开展培训,提升意识。对依法办社、守法经营、实际运作、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但在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开展政策法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专题培训,组织普法宣传、基地观摩、专家对接、现场示范、展示会观展等。二是健全制度,规范创建。以健全成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标准、利益分配等制度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实行注册实地踏勘、合作社备案制、发放农产品生产记录本,从源头规范合作社创建。三是示范认定,加强监测。对各级示范性合作社开展筛查,淘汰不符合标准的合作社。实行动态监管,对示范社、规范社筛查中淘汰的合作社和实际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根据实际情况,在自愿基础上进行改造,支持有能力有基础的合作社参与示范创建。

3.拓展服务内容,挖掘合作社潜能。立足衢江区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 拓展合作社经营服务内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跨行转业,多领域发展。鼓励合作社开展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由生产、销售领域向产、供、销、运、加等跨行业、多领域发展。如高家镇宏景柑桔专业合作社,通过品种改良、科学运营、现代化加工等实现放心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发展成为集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合作社。二是增强服务,多业态发展。支持合作社建设田头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发展直销直供、农产品电商等流通新业态。扶持合作社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把合作社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全旺农机服务合作社、全旺道米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全旺、黄坛口、大洲、高家等4个乡镇共计2万余亩稻田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有效解决了粮食烘干、储存等问题。三是双向流通,多载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设立电子商务组织,通过各类电商交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双向流通机制,提高销售服务能力。衢江区以区农产品电商产业园为载体,与合作社共享农村淘宝网点,采集合作社产品,完善了农产品线上销售通道。

4.突出典型示范,激发合作社活力。引导合作社采取合并、重组等方式扩大经营服务规模,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一是多维度开展培育。培育1家以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主体组建的合作社,培育5家规模生产、运行质量较好的典型示范社,重点培育1家龙头型合作社。如衢江区全旺道米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创新“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由全旺镇25家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家庭农场组建,是浙江省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第一家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5000余亩,注册“道米”商标,实行农机共享、农资共采、种植共商、品牌共创、风险共担。二是新模式提升效益。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精品村建设,创新“一村一社、一带一社”模式,吸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股农民合作社。如湖南镇大呈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10万元,其余9位农户入股40万元,村集体参与运营管理,一方面提升了合作社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5.强化政策衔接,提振合作社信心。强化政策衔接配套,统筹相关涉农资金,加大对规范合作社服务能力的建设力度,营造合作社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根据农业农村部项目试点资金安排要求,衢江区立足区域实际,结合调研成果,出台了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引导联合重组、健全经营机制、创建信用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增强了政策精准性,切实发挥了试点资金的综合效益。二是建设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加强区乡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区级设立合作社专职辅导员,通过乡镇条线摸底、开展培训等方式,为乡镇选配农民合作社辅导员21名,另组建专家团队,采取定期巡查走访、精准培训、座谈、现场指导、资源对接等方式,对农民合作社注册登记、规范管理、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给予跟进指导。三是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扶持政策。衢江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关于加快完善培育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农业综合保险、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扶持。2019年,衢江区共制定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64项,如质量认证项目补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综合保险,中草药、茶、柑橘产业补助等。四是建立新机制杜绝发展乱象。对列入示范社培育的合作社实行集中财务代理和审计制度,把控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关键环节,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后期监管,保障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收益,增加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杜绝合作社虚假运营乱象。

存在的问题

1.农民合作社登记门槛过低。农民合作社注册登记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政府对合作社有相关政策扶持,导致合作社数量增长快,但运行不规范、流于形式的多。

2.退出机制不健全。“空壳社”注销的法定程序较复杂,注销简易程序又难以启动,导致大量“空壳社”宁愿名存实亡,也不主动注销。

3.各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不通畅。合作社的管理部门包括市场监管、税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各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往往信息沟通不通畅,导致合作社出现设立资格不严谨、年报虚假、运行管理不规范等情况。

对策与建议

1.建立信息共享共通机制。建立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税务、供销、扶贫、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农民合作社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建立区、乡、社三级协调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共通,建立数字化平台和利用手机APP,让合作社与监管部门信息对流顺畅。

2.加强相关管理部门协作。继续加强部门协作,积极发挥乡镇属地管理功能和枢纽作用,牢固树立合作社主体责任意识,着力打造“区指导、乡管理、社实施”的合作社规范提升模式。

3.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与衢州学院加强合作,形成“政—校—社”联动模式,在合作社培育、运营管理、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合作社产业培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4.提升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继续开展“空壳社”清理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宣传,指导合作社对照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社。分类、分层培育合作社,对发展遇到困难的及时跟踪帮扶。全面提升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其成为振兴乡村、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衢江区规范农民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衢州市衢江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性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为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