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消薄”十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021-12-13陈俊李季
文/陈俊 李季
浙江省宁波市地处华东地区,到2020年底,全市行政村村均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296.7万元和150.7万元,在消除经济薄弱村(简称“消薄”),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全市涌现了不少好做法,主要有以下10种模式:
1.联建统营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引导区域内村集体以自然资源、承包土地、资金、宅基地、闲置民房等入股联合发展混合制项目,乡镇成立公司统一运作,村集体占有一定的股份,享受“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但不参与公司经营。
典型案例:海曙区章水镇、奉化区莼湖镇、余姚市泗门镇、宁海县岔路镇和象山县西周镇开展了镇村联建统营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涉及农业开发、工业厂房、职工宿舍、店面房、环境保洁、固废处理、小工程建设等方面,总投资1.16亿元,惠及77个经济薄弱村。项目投入运行后,每个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2.“飞地”抱团模式。突破地域限制,将政府部门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资金、村自筹的发展资金、存量建设用地等资源集中配置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联合建设物业经济等可持续发展项目,由政府或开发区平台统一运营,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典型案例:余姚市陆埠镇16个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缺乏、缺少发展空间的经济薄弱村,在镇五马工业园区内抱团购置土地11.25亩,联建厂房出租,余姚市财政按项目总投入资金的70%以内给予奖补,奖补额每村最高不超过70万元。项目由镇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变分散的传统经营为集中的现代经营,厂房年租金收益达120余万元,村均可获得7.5万元的稳定收入。
3.股份合作模式。村集体与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利用资源或发展经济项目增收。
典型案例:宁海县一市镇缆头村是典型的山海经济特色村,80%以上的村民以种养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种植水稻、棉花每亩纯收入仅300元。根据本村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村“两委”对产业进行全面调整,通过股份合作,将600多亩原先种植水稻、棉花的土地打破界线,统一改造为海水养殖塘,每亩租金3400元,村集体经济由负债变为每年收入250多万元,其中80%返还村民,剩余的50多万元作为村庄建设资金,使昔日的穷渔村变为今日的聚宝盆。
4.光伏创收模式。抢抓光伏发电政策机遇,利用荒山荒坡、水面、农房屋顶、公建屋顶、企业屋顶等发展光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在村庄改建过程中,利用新建的54095平方米住宅的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光伏项目总投资约600万元,8~10年可收回投资成本,将为村集体直接创收15~17年,年均可为村集体创收60万元。该项目连续4次得到央视报道,成为省建设厅示范项目和市重点示范推广项目,在海曙区得到大力推广,龙观乡大路村和龙溪村也得到新一批省级屋顶光伏工程示范项目。
5.农旅融合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山水、田园、景区等优势资源,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做长产业链,促进强村富民。
典型案例:象山县泗洲头镇何婆岭村坚持生态立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主打“生态园林”休闲旅游牌,建成景观游步道3000余米、观光亭7座、休闲区4000平方米,形成了采摘、垂钓、烧烤、观赏、果园、竹林等多样化、特色型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区块,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年收入达50余万元。
6.资源盘活模式。通过村级闲置土地、物业资产等盘活综合利用,拓展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空间,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典型案例:江北区针对经济薄弱村自然资源丰富、物业资产利用率和收益偏低的实际,由街道(镇)或政府下属国有公司出面完成土地或资源收储,整合资源,改造提升,招引社会资本开发农业项目,区财政按收储物业面积给予一年租金30%的一次性补助,村集体经济增收效果明显。如慈城镇南联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收回废弃的老房子,引进浙江隐居集团,开发高端品牌民宿,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余万元。湖心村将靠近城区地块租赁给房产公司,每年增收15万元。五联村、公有村和南联村通过水库发包,每个村每年增收6万元。
7.合同清理模式。通过清理村集体经济低价合同、长期合同、不规范合同以及群众反映强烈、显失公平的合同,规范合同管理,提高村集体资产收益。
典型案例:蛟川街道中一村原有租赁企业53家、商铺60多间、暂住房240户,从2014年起,该村对集体租赁土地、厂房进行全面勘查清理,对超长期限合同、租赁价格偏低等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共梳理纠正不规范合同200余份,村级收益5年间增幅达50%以上。镇海区九龙湖镇汶溪村通过规范合同,收回大量拖欠租金,建立租金增收机制,集体资产收益稳步提高。
8.土地流转模式。流转集中农户承包土地,统一发包给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镇海区九龙湖镇田杨陈村2016年集体收入51万元,是全区最穷村之一。2017年,该村把握建设粮食功能区核心区机遇,全面推进土地整村流转,共流转农户土地2003亩,建成粮食功能区并发包给10户种粮大户,各级财政对土地流转、粮食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一定补助,村集体和农户都从中获益。2020年,该村集体收入达206万元。
9.减债转股模式。通过化解村集体债务,将债务转化为股份,促进村集体经济提效增收。
典型案例:余姚市四明山镇棠溪村2013年建电站负债800多万元,成为村集体的沉重包袱。镇、村两级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农村水电站股份制改革契机,先是将村个人债务转为银行债务,减少利息支出,再探索实施了村级电站股份制改革。经过对电站资产评估,在保证村集体持股51%的基础上,鼓励村民自愿参股、1人1股,每股本金5000元,全村共购股697股,村集体将所得股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通过消债和股改,棠溪村一年就减债500多万元,电站每年净收入有100多万元,再发展没有了压力,入股的村民还能获得电站股份分红,年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10.资本运作模式。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把握新桥镇区拓展、影视城蓬勃发展的契机,利用土地征用补偿款进行投资,如建设商业用房,将村办公场所分层招商,改造废弃粮站、客运中心闲置房、农贸市场,对大塘港区域280余亩闲置土地进行高标准养殖塘改造,走出了一条强村路子。2020年,关头村经营性收入达136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