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聚力振兴乡村
——走访曾被毛主席点赞过的西宿乡(村)
2021-12-13张树成
■ 张树成
阳春四月的头一天,我们研究会一行三人赴千灯镇走访了西宿乡(上世纪50年代为小乡),并与当年农业合作化时期西宿小乡中西宿村老党员、老干部以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座谈。西宿乡就是65年前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中被伟大领袖毛泽东点赞过“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的、苏南革命老区独一无二的先进典型,名声鹊起,远扬内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西宿人民秉承合作化时那股劲、那种精神,久久为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欣慰的业绩,其经验弥足珍贵。
一、改革体制融入城镇现代化体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我们重点访谈的西宿村的发展变化就可见一斑。这个村辖10个自然村、677户。他们在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根据农民迫切要求,于1954年率先在原昆山县茜墩区西宿乡率先建立了东方农业初级社。群众入社积极性势如破竹,十分高涨,到1955年秋在东方社引领下发展了13个农业初级社,带动这个乡不到两年时间入社农户就占89%,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农业的半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新生事物在晚解放地区一出现,毛主席1956年就为《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一文写下了“按语”,谆谆教导我们:“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那些在革命时期只会按照常规走路的人们,对于这种积极性一概看不见,他们是瞎子……有时简直闹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程度……这种人老是被动,在紧要的关头老是止步不前,老是需要别人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才能向前跨进一步”。60多年来,西宿人民牢记毛主席的教诲,代际传承发扬合作化时的那种改革创新精神,紧跟形势,马不停蹄,不断进取。上世纪70年代,凝聚民心与力量,大搞整田成方、渠河成网、站闸配套的农田基本建设,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和“吨粮田”,并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度成为苏州地区比学赶超的标兵。
改革开放后,西宿人民遵循上级体制改革部署,解放思想,将公社化时期所属的西宿、支浦、南湾、唐巷、七浦等5个大队成建制改为5个行政村。尔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大跨度推进,催生撤村并村、撤村建居。鉴于此,2016年经上级批准,他们又将5个村分别合并成西宿、唐巷两个行政村,此时西宿村保持原西宿乡东方初级社的根基,所属何王谷、陈塘桥、信召、徐家厍等4个自然村,共有444户、1200多人,原有耕地1853亩,大部分土地被征用,至今保留基本农田238亩,另有宅基地复耕的土地50亩。
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在撤村建居过程中,不论是现在的西宿村,还是原西宿乡的绝大多数农地被征用或租用,农户宅基地被拆迁。据2020年统计,原西宿乡所属的1500多农户宅基地被拆迁的占90%以上,其中西宿村农户中被拆迁的326户,占77.8%。凡动迁的农户分别入居鳞次栉比、造型别致、环境绿化的美景园、善景园、经景园、东江园、培江园、大唐花园等1200多套不同层次的公寓楼,设置社区管委会,纳入城镇化规范管理。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能就地就业,找到一份合适的收入稳定的工作岗位,富有经营头脑的村民自筹资金办起了各类企业或公司,一般农户纷纷加入村集体组织的富民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农民变股民,多元化增收致富。通过体制改革,绝大多数西宿人民平稳地转换了农民身份,卓有成效地融入城镇化现代体系,医保、老保、低保等共享城镇居民一样的福祉待遇。
二、村强民富过着城镇现代化生活
农业农村现代化,首要看的是村级集体强不强、村民富不富。据此,参加座谈的89岁老党员管大弟、91岁老干部管继奋心情激动讲述西宿变迁的光辉历史。千灯原是昆山南部的纯农业高产地区,由于粮食产量高,米质吃口好,百姓丰衣足食,社会民风纯朴,过去被誉为“金千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宿与全镇其他兄弟村一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根除血吸虫病的“送瘟神”战斗,因成绩出色,《人民日报》专题发表了《红日照千灯,群力送瘟神》的长篇报道。广泛宣传,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专家、学者等闻声前来考察参观的络绎不绝,更令人鼓舞的是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赞扬与肯定。从此千灯人民摘掉“病根”栽“富根”,“金千灯”的名片做得更亮丽。西宿村党总支书记朱伟峰感概地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宿人民发扬过去勇于争先的精神,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运作的方法,根据江南自然风貌和镇村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大力推进新老村庄融合改造,并引进社会资本、扶持市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人换思想地换貌的巨大变化。原西宿乡的土地通过征用、租用的方法约有四分之一的农用地租赁给市里创办的“张大千现代农业园区”统一经营,四分之一的土地征用后蝶变为以生产电子线路为主的现代工业园,四分之一的土地建成动迁户安居的各异多层公寓楼群,还有四分之一用于新型城镇化拓展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新昆山人购买的商住楼。西宿村在这结构调整中,自筹资金461万元,建造了标准厂房4078平方米,出租给大唐五金厂,每年收取租金96万元;2006年又投资595.34万元建造了占地11亩、拥有48个摊位、35间店面房的农贸市场,承包给东江园农贸有限公司经营,每年收取租金30万元左右。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西宿村不仅村集体经济增加了稳定的收入,而且村民就业创业门路更广了,梦寐以求的高水平小康成为现实。2020年,全村实有经营性总资产1086.31万元,可支配总收入853.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00元,比2011年全村总资产921.85万元、总收入16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00元,分别增长17.8%、404.4%和162.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宿村家底比较厚实,2020年末,村级集体账面尚余资金总数达1607.31万元,其中村委会账面余额48.56万元,村经济合作社账面余额799万元,村农地股份合作社账面余额759.75万元。
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乡村振兴伟力
西宿是千灯革命老区镇中的一个典型。参加座谈会的镇人大副主席王勤彪意味深长地说,只要我们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就可知道农民在想什么,干部在做什么,更直观昔日广袤农村的大变样,水电路气房讯和生老病逝等公共服务全覆盖。从西宿来说,如今农民变居民住进了新颖宽敞的社区公寓楼,村容村貌整治焕然一新,河水变清,岸边变绿,区内变美,楼宇间全市柏油路通道,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多的户有二三辆,电脑等现代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社保、医保、低保与城镇全面并轨,80岁以上老年农民享受村里“日间照料中心”每天送饭菜,市镇两级公交车直通村庄,学校、医院近在咫尺,小孩读书、村民就医就在家门口……村民赞不绝口,都说现在生活不比城里差。村总支书记朱伟峰最后告诉我们,根据上级“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总体部署,我们村结合党史学习,重温毛主席的“按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信“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代际传承好红色基因,永续发扬好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听取群众呼声、多谋群众利益的优良作风,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