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上合组织”平台推动中巴农业合作的河南实践

2021-12-13安巧枝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巴河南巴基斯坦

□ 徐 可 安巧枝

(1.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2.河南省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8)

前言:河南外贸形势与中巴农业合作前景

众所周知,河南省外贸结构上还有“三高”的隐忧:一是河南省富士康一家公司进出口占比过高,例如2018年达到3389.1亿元,占比61.5%;二是河南省加工贸易额占比过高,例如2019年达到1143.7亿元,占比54%;三是对美贸易额占比过高,例如2020年达到4809亿元,占比22%。这表明河南省外贸结构单一,过于依赖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美国市场。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和全面对峙的形势下,许多地区开始调整政策寻找新的出口方向。例如成都近年来多次举办“东盟论坛”,2018年底与东盟机构签署了《共建成都—东盟交流中心合作备忘录》,目前东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成都最大出口目的地。因此,中部地区也应围绕“内陆开放高地”的定位,在“四路协同”(铁路、公路、海路和空中丝绸之路)“五区联动”(指国家批复同意设立的航空港区、自贸区、郑洛新自主创新区、电商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寻找“向西开放”的突破口,推动欧亚内陆的多边区域经济合作,把郑州建设成为“欧亚中心城市”,将中原地区打造为“欧亚内陆”的开放高地。而在这一中原腹地内陆开放的战略规划中,巴基斯坦将会在外部地缘政治关系中扮演积极的“推进者”角色并释放广阔的合作潜能。

2019年7月底,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官员到访河南寻求合作。俾路支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面积大而人口少,双方资源禀赋与经济结构决定了合作的广阔空间,河南农企育林控股集团已经启动“瓜达尔河南国际产业园区”建设。巴基斯坦目前已经正式加入上合组织,当前利用上合组织的平台来推进中原地区与巴基斯坦经贸合作具有乐观的前景。2019年10月30日,中巴农业合作论坛在伊斯兰堡举行,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表示中巴全方位合作正在向农业领域扩展。自2018年11月伊姆兰·汗总理访华并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中巴农业合作明显提速增效。

2019年12月1日,中巴两国关于《修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已经正式生效并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这被称为原有中巴自贸协议的升级版,巴基斯坦将对中国的磷肥,中方将对巴基斯坦的水产品、坚果相互给予关税减让,同时双方“将致力于鼓励相互投资并加强合作,为投资者提供稳定、透明和具有可预见性的投资环境”。那么,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省如何抓住时机推动中原企业“走出去”就是一项重大课题。

2021年7月5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八个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两个项目是由河南育林控股公司承建的农业项目。2021年7月15日,中国(河南省)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务实合作交流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长王凯与俾路支省首席部长贾姆·卡马尔·汗共同签署了《友好省际关系意向书》,为巴基斯坦河南农业产业园揭牌并表示要“共同促进农业领域深度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对接,形成更多合作成果。”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河南省与俾路支省双方一系列的合作成果来之不易,也有其特殊的机缘和渊源。

一、中巴农业合作在河南的进展情况

巴基斯坦于2017年正式加入“上合组织”,而“上合组织”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先手棋,也是我国参与欧亚内陆多边合作最重要的平台。“上合组织”目前有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是面积最广、人数最多、覆盖欧亚内陆的国际组织。

郑州与“上合组织”有着不解之缘。2015年底在郑州举行的“上合组织”政府首脑峰会是河南省举办的最高规格国际会议,会议之所以选址郑州,就是意在提升郑州的国际知晓度并引导河南省向西开放。在“郑州峰会”上李克强总理倡导“六大合作平台”,得到了积极的响应。按理说,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本应借此加快促进与“上合组织”平台的联系,促进欧亚内陆多边合作机制的创新,然而“上合效应”在河南并不显著,这和青岛形成了巨大反差。青岛在2018年“上合峰会”之后,仅隔一年于2019年7月24日获批《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总体建设方案》,这不能不说是郑州的遗憾。因此,河南与俾路支省的农业合作也是弥补这一遗憾的有效举措。

毋庸置疑,“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发展状况、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差异大,合作困难多。对此应正视困难并找准突破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国沿边地区悄然兴起“跨境旅游”,这种“低敏感度”的国际交流促进了人员签证便利化措施,实际上也推进了跨国合作机制。例如新疆阿勒泰就成功启动了“中蒙俄哈”四国合作机制并借助北京冬奥会提出了“跨境合作区”的构想。近年来随着跨境旅游热潮,河南省赴巴基斯坦旅游人口逐步增多,中原地区对南亚文明的兴趣也不断提高,人文交往逐步升温。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导致跨境旅游遭受重创。面对疫情,不能以邻为壑,而是更为积极地寻找“危中之机”的突破口,凝聚抓手,利用合作平台,持续撬动中原地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杠杆。农业合作就是这样的突破口,农业领域的人员集聚程度和接触频率低,有利于采取疫情防控措施。目前我国经商务部认证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有113家,河南共有8家排在第4位,其中有3家合作区分布在“上合组织”国家,它们是河南贵友集团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开发区、南阳木兰花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纺织园区、河南黄泛区实业公司塔吉克斯坦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2019年6月12日在“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河南贵友集团董事长张金洲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代表中国企业发言,彰显了中原农业企业家“走出去”的实力。河南农业人口众多,每年前往新疆采摘棉花的季节性劳务用工就高达30多万人。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有效组织开展对外劳务输出。河南信阳新县是有名的贫困县,当地民营企业家创办的民办高职院校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劳务输出,也培育了服务贸易的品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顺应劳务输出的规律与形势,为河南农企提供更多的国际服务公共产品。2019年6月“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依托西北农林大学而落户陕西杨凌,这也提示我们应抢抓机遇,积极开展与上合组织的农业合作,打开内陆地区“西南开放”的局面。

河南省与巴基斯坦的农业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2019年初,河南贸促委就专门发文(豫贸促[2019]1号)组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博览会,推介产品目录首项就是家畜与肉类加工。这次博览会唤起了河南农业企业家对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的兴趣,加上刚刚生效的中巴自贸协定,给河南的传统农畜产品和肉类加工制造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预期。

2019年8月份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农业代表团访问河南,在郑州召开了农牧产业合作座谈会,并促成了一项重要合作意向:河南省贸促会、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牲畜和乳业发展部、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河南育林控股集团共同签署《联合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河南国际产业园项目发展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积极推动河南优势农业项目进驻瓜达尔港,推进瓜达尔河南国际产业园项目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对中原地区内陆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河南省与俾路支省都是农业大省,产业合作规模要远远超过其他上合组织国家,二是这次河南农企“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功能。农业项目能够带动机械产品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乘数放大效应。2019年7月份,河南省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累计达到151亿元,2021年7月达到334亿元,其中与巴基斯坦的进出口交易额达到8.5亿元,合作潜力仍然巨大。

更重要的是,河南与俾路支省的农业合作依托产业园区,当前逐步扩展到育种与灌溉技术的合作;这在中原农区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促进周边苏鲁冀皖更多的农业企业“走出去”,不断以“种子出口”“技术出口”取代“产品出口”,以要素迭代的方式引领中原农区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利用上合组织平台促进中巴农业合作的具体举措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主要粮食生产国纷纷减少了粮食出口,加剧了“粮食危机”的恐慌,但是这也为中巴农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毋庸讳言,中原地区的开放程度低,中原农企大而不强,尤其是近年来河南“龙头农企”普遍出现资金紧张和经营困难,迫切需要利用“上合组织”的农业合作平台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因此,中巴农业合作在河南省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农业企业利用巴基斯坦产业合作加快境外产业园区与“飞地经济”建设,有助于将“商品流通”转向“要素流通”,将“出国打工”转向“出国创业”,促进农机、土地、劳务的跨境组合,引领传统农业加工的产业转型。河南省与俾路支省的农业合作是有力的支点,还需要继续撬动中巴农业合作的杠杆,然而中原地区大多数农业企业对巴基斯坦还缺乏了解。因此,地方政府应主动接触“上合组织”中银行联合体、实业家委员会、上合组织大学等组织机构,围绕农业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互补优势的产业搭建李克强总理倡导的“产能”“经贸”“金融”“民生”等各种合作平台。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以巴基斯坦为优质合作对象,积极利用“上合组织”平台,促进内陆地区的“向西开放”。

(一)“顶层设计”:由国家层面沿欧亚陆桥优化配置各种“上合资源”,在新疆“桥头堡”与连云港“中哈物流通道—上合物流园区”、青岛“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之间的中原农区设立“河南—俾路支农业合作试点”,促进中巴农业项目交流。这将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向西开放”,凸显区位特色,围绕欧亚路桥与“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实现错位发展。

(二)“金融平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我国宣布将在“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投放300亿元人民币专项等值贷款,可以借此机会主导“银联体”贷款投向,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巴农业合作,鼓励中原农企“走出去”。目前巴基斯坦是亚投行的重要贷款国,从中巴农业项目的“双边合作”入手推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乃至双边与多边金融的纵深合作。

(三)“对外窗口”:中原地区缺乏具有特色的开放窗口,为此可以借鉴乌鲁木齐亚欧博览会的经验与模式,利用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中大门”和郑欧班列陆港公司的“商品展示中心”,根据2020年初在伊斯兰堡国际博览会的情况,对等相应地在郑州举办博览会并邀请巴方相关企业与人员参加以扩大影响;可以围绕巴基斯坦和其他上合组织国家的农副产品,举办经常性、专题性的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以扩大“向西开放”的窗口影响。

(四)“上合大学”:目前我国“上合组织大学”有20所,其布局为沿边地区以及外语、师范、能源、工业类院校,中部地区和农业高校还是空白。为此应鼓励河南高校与巴基斯坦高校的相互交流,鼓励河南农业大学吸收巴基斯坦留学生并积极申请成为“上合组织大学”,在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上开展农业科技与教育交流,同时补上中原地区高校国际化不足的短板。

(五)“国际期货”: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以农产品交易为基础的国内期货交易所,2020年3月加入了“国际期货业协会”。可以在巴基斯坦围绕棉花、小麦等优势农产品充分调研,筹划针对“上合区域”国际农产品尤其是棉花的期货交易,发挥河南保税区国际仓储功能,在提升对外开放层次的同时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定价权”机制优势。

(六)“清真市场”:我国虽是食品加工大国但清真食品出口份额极少。巴基斯坦属于伊斯兰国家且人口众多,而河南农畜产品与食品加工规模庞大,为此应尽快对接巴基斯坦食品标准以取得“halal”清真食品出口认证,开辟清真食品的国际市场。同时,“上合对话伙伴”土耳其的航空货运目前可达北非中东大多数国家,2019年7月“连云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铁海空联运”模式也已经启用,这为巴基斯坦周边清真食品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便捷通道。

(七)“产能合作”:西安在2019年初《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建成“向西开放”的“丝路总部”,这与河南省对外开放战略形成了竞合关系。为此两地应相互借力形成“郑州—洛阳—西安”内陆开放“核心轴线”,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中原地区与“上合组织”农业合作的统一规划,围绕欧亚大陆的农业国际产业链的育种与灌溉技术等薄弱环节,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八)“利用时局”:农业领域对贸易条件高度敏感,非关税壁垒措施较多。因此,在当前应抓住国际粮价上涨的时机,研判当前中美、美欧与日韩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趋势,日欧自贸协定以及我国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农业合作状况,利用中巴农业合作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中的负面影响。

(九)“民间潜能”:在中巴农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中原地区与巴基斯坦的人文交流,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将“一带一路”国家意志“下沉”为民众意愿,利用海外华人华侨与涉外商会的纽带作用牵线搭桥寻求商机。豫籍同胞在欧亚内陆国家分布广,乡土观念强,应鼓励他们“联乡创业”,充分释放“海外豫军”的创业激情和爱国热情。

三、以“地方外交”与“巧实力”推动中巴全方位合作

中巴农业合作能够激励地方政府的职能创新。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推动多边合作的热情非常高涨,“公共外交”“城市外交”“地方外交”“民间外交”的创新实践如火如荼。王毅外长早在2015年西藏举行的“全国地方外办主任工作会议”上就充分肯定了我国“地方外交”的巨大作用。

中巴农业合作提示我们不可低估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多边合作的创造性智慧。相对于中央政府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往往能够克服“国家外交”的各种障碍,显示出独特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易成共识

当前不少国家与地区对我国经济依赖逐步加强,往往希望从中分享红利;同时又对我国“大国崛起”存有疑虑和戒备。因此在实施国家正式外交手段之外,由地方政府推进多边合作因其“低敏感性”反而更加容易。国家之间合作往往涉及到国际秩序、地区安全、国际舆论等诸多“政治因素”导致复杂化;而地方政则单纯地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动机,便于形成共识。

(二)对等实力

除却其他因素,国家之间多边合作的主要障碍就是因经济规模、人口数量、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从而导致实力不对等,诉求不一致。而另一方面,我国不少城市的GDP规模与一些小国家相当,可谓“富可敌国”。因此,以地方政府构成多边合作的主体有助于构成相对均衡的经济规模与“利益共同体”,便于对话与合作。

(三)平等地位

国家之间的多边合作往往还会顾忌大国的影响力。比如在“上合组织”中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印度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这种“双巨头”乃至“多巨头”的博弈模式导致了博弈过程复杂化。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不存在这种“影子”影响从而使合作各方回归到平等主体的地位,简化了合作程序,降低了谈判成本。

(四)创新意识

国家之间的多边合作以维护主权为前提,包括领土、外交、军事、关税和司法都是主权象征而神圣不可侵犯,由此形成了相关制度包括礼仪程序方面的封闭与固化。而以地方政府的身份主体参与多边合作,在实践上往往互相默认主权地位并设置底线从而绕过敏感的主权话题。我国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培育了创新意识,政策灵活,手段多样,善于沟通,在招商引资和群众工作上经验丰富。地方政府有能力以“亲诚惠容”的工作态度树立威信并产生国际化影响。

事实上,地方政府经常对中央政策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实施,其成功经验具有示范性和外溢性,并且能够“自下而上”地成为国家意志。例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就是由昆明市政府发起,由云南省政府倡议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写进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因此,中原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地方外交”“城市外交”的功能,围绕河南自贸区、郑州航空港以及各地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服务,创新职能,提供各种制度性公共产品。中原地区的地方政府还应根据中部枢纽的区位特点,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为周边区域打造内陆开放的出口。这就需要中外各方寻找利益相关方和利益共同点,舆论先行并倡导共同发展的理念,利用博览会、交易会、智库论坛、招商洽谈等经贸活动、文化艺术交流、交通建设项目洽谈等多种方式推动各地政府之间的多边对话,并形成合作机制。具体地对于中巴经贸合作而言,中原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发挥“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三种力量,利用上合组织平台形成对外开放的综合实力。

从“硬实力”角度看,河南与巴基斯坦在空间上有着万里之遥,其传统贸易利益也因运输成本而不堪重负。为此,应由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转向“要素流通”,在“产能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要素合作”,加快境外产业园区与“飞地经济”建设,通过对外投资与对外招商来替代商品进出口。而这些首先要依靠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所搭建的“硬实力”。

从软实力角度看,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但对巴基斯坦乃至其他上合组织国家较为隔膜,开放政策辐射不足。为此可以利用所谓的“巧实力”撬动合作杠杆。具体来说就是不搞“大推进”,而是充分利用平台,找准支点,精准发力,利用杠杆的撬动作用和连锁反应,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此要发挥以下“乘数功能”:

一是“政策叠加”。农业合作项目的投资大、周期长、综合效益较为明显。因此,以“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为推手,能够检验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和《外商投资法》的落实情况与政策叠加效应。税务部门可以在中巴合作互信程度较高的基础上率先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对等开放”的原则上将“双边合作”推向“多边合作”,将河南对外招商、海关监管、金融结算等工作提升到新水平新阶段。

二是“城市群效应”。中原城市群有30个城市,其中人口大市与农业大市较多。例如周口、邯郸、阜阳人口都在800万以上,传统农业区面积广阔。因此中巴农业合作项目的示范性较强,容易从河南推广到周边的河北、山东、安徽与苏北。中原城市群规划中也应补充相应的农业产业的规划内容。

2020年9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哈立德·马哈茂德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六大经济走廊”中推行最好、取得成果最多的。目前短期目标已完成,正朝中长期推进,经济走廊不仅将有利于中巴也将惠及他国。总之,巴基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路线中的重要支点,中巴合作必然能够在中西亚、南亚释放和扩散积极的影响因素,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稳定与繁荣。

猜你喜欢

中巴河南巴基斯坦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中巴纺织贸易投资新方向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中国电信建成首条中巴陆地直达光缆
中巴建交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