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南地区机场航班延误比较及治理对策

2021-12-13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

民航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空管航空公司航班

□ 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 张 婷/文

随着我国民航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旺盛需求与空域资源、航班时刻、机场保障能力、人力资源等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航班延误情况日益严重,航班正常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机场放行正常率是衡量机场航班正常性的主要指标,而中南地区机场数量多、种类全、区域跨度广、运输量大,加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推进实施,加大对中南地区航班正常性工作研究,加快相关对策落地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民航局每月《航班正常情况的通报》为标准,在中南地区旅客吞吐量占全国0.2%(含)及以上的机场中,以航班延误程度、运输生产量、区位环境特点为原则,筛选出5家研究样本机场(分别以A、B、C、D、E机场表示),并将研究样本机场2015年至2019年(注:2020年至今的相关数据因具有特殊性不在本文研究范围)的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作为因变量,将11类航班延误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数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作为延误原因对航班正常影响程度大小的衡量指标,得出每个样本机场的主要延误原因,最后归纳每个样本机场代表的机场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机场的主要延误原因,通过风险控制矩阵法进行延误风险评估,提出中南地区各类机场航班延误治理对策。

表1:样本机场主要延误原因及影响程度统计

样本机场航班延误原因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每类延误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数量)对因变量(机场放行正常率)的解释量,总结各机场主要延误原因及影响程度如表1。

根据表1统计,5个样本机场主要延误原因及各延误原因影响程度(按照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排序分别为:天气、时刻安排、空管、航空公司、特殊用户活动及机场自身原因。

机场航班延误原因可控性分析

研究样本机场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既包括机场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也包括机场本身无法控制的因素,运用风险控制矩阵法对中南地区机场延误原因进行评估分析后,分类探讨相应治理对策。风险控制矩阵法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一是列出需要评估的风险状态。

二是运用风险控制矩阵图为每个延误风险状态确定一个风险等级,即对中南地区机场主要延误原因按照影响力、可能性高低进行分类。

三是对应每个识别的风险状态进行风险评估并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即对中南地区机场主要延误原因进行风险状态识别并得出风险评估结果,重点加强对中高风险的控制。

从前文可知研究样本机场航班延误原因主要集中于天气、时刻安排、空管、特殊用户活动、公司、机场原因。从机场角度出发,各延误原因的可控性如下:

天气原因属于自然现象和客观情况,具有不可控性;

时刻安排原因导致航班延误主要是因机场航班运输量超过了机场实际保障能力,或者航班时刻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航班过于集中于某些时段,超过了机场高峰小时容量标准,具有一定可控性;

空管原因导致航班延误主要因空管人为原因、设备故障、气象和航行情报服务提供不及时或有误、空管保障能力不足等造成,具有可控性;

特殊用户活动原因导致航班不正常是因特殊用户活动要求民航航班禁航或者导致流控,此原因有影响面广、保密性、突发性特点,具有不可控性;

航空公司原因导致航班延误主要为航空公司计划、机务、运行和地面服务保障、空勤等原因,具有可控性;

机场原因导致航班延误主要是跑道道面损坏需进行关闭、机场保障设施设备故障等,或者机场管理和保障水平跟不上机场运输量快速增长要求,具有可控性。

根据以上分类,可以归纳出对应的处置方法,如表2所示。

表2:根据延误原因确定对应处置方法

综上所述,就机场而言,天气、特殊用户活动原因为不可控原因,对此类原因应进行避免或采取应对措施;机场原因为可控原因,且源于机场本身,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空管原因、时刻安排、航空公司原因具有可控性,但为非机场自身原因,机场可通过强化与航空公司、空管部门等的协调来进行改善。

中南地区机场延误治理对策分析

航班正常管理体系包括航空公司的运行管理、机场的保障管理、空管运行服务管理和民航监管部门的政府监管体系,航班正常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在于严把发展质量、优化运行标准、改善保障能力和加强新技术应用。通过综合分析:A机场代表门户机场,B机场代表沿海枢纽机场,C机场代表中部内陆机场,D机场代表末端机场,E机场代表机场群干线机场。下面就各类机场延误原因治理对策进行分析。

(一)门户机场延误治理对策分析

1.A机场主要延误原因风险评估结果

天气原因为高风险,特殊用户活动、航空公司、时刻安排原因为中等风险,空管和机场原因为低风险,重点处置天气、特殊用户活动、航空公司、时刻安排原因航班延误。

2.A机场航班延误特点

一是机场地处亚热带,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5月至8月台风、暴雨等复杂天气频发,机场航班正常受天气影响程度非常严重,加之运输量很大,航线辐射范围广,该机场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波及的范围较广。

二是运输量大,时刻资源紧张,加之空域位于我国最复杂的珠三角空域的北部机场核心群,空域结构复杂,不利于飞行流量的增加,空域资源不足。

三是因驻场航空公司很多,延误时运行协调难度比较大,主运营航空公司和非主运营航空公司的运行决策权不同,因此在航班调整的决策力度上存在不平衡问题,机场与空管、航空公司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性还不充分,影响航班延误处置决策效率。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运输量增长有所滞后,旧航站楼承载力无法满足运输量增长的需求。新航站楼启动后,情况稍有缓解,但随着运输量迅速增长,新旅客吞吐量的保障承载力也趋于饱和。

3.门户机场航班延误治理对策

天气原因:针对雷雨、台风等复杂天气及发生时间,制定门户机场运管委预警及航班调控机制及规则,与空管、驻场航空公司联合建立恶劣天气应急会商会议机制,包括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航班备降等工作以及当日及次日航班放行、航班调控及地面资源调配工作。

航空公司原因:机场及时与各航空公司协调,促进公司履行航班正常工作主体责任,航空公司每日对次日航班进行梳理,对于机组、航班连线不合理、过站时间不满足局方要求的,动态调整航班连线、时刻和航段数量,严格执行标准航段时间,留足过站时间,减少航班计划编排所造成的延误。

时刻安排原因:要根据门户机场资源使用情况,加强与航空公司之间的保障衔接,严格监控航空公司按照批复时刻飞行,减少停场过夜飞机数量、充分利用航班时刻。

特殊用户活动原因:强化协调,建立繁忙空域灵活调配机制,常态化开放和使用临时航线和等待空域。

(二)沿海枢纽机场延误治理对策分析

1.B机场主要延误原因风险评估结果

时刻安排原因为高风险,天气、空管、航空公司原因为中等风险,重点处置时刻安排、天气、空管、航空公司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

2.B机场航班延误特点

一是机场地处沿海地区,雷雨、台风等复杂天气频发,时间集中在4至9月,加之航班量大,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多发,机场航班正常受天气影响程度比较严重。

二是航线时刻安排不尽合理,向华东方向航路拥堵,单位出港架次分布不均,单位小时放行压力大,同时,冬春季节某些航线常因到达机场能见度低而发生延误。

三是主运营航空公司因新飞机引进、飞机故障等问题造成运力短缺,实际运行中出现部分航班计划过站时间不足,导致因航空公司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增多。

四是复杂天气预报精确度和及时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因素直接影响了雷雨季节航班计划预调整机制的启动,对航班取消的合理和及时性造成影响。同时,空管部门与机场和航空公司间的数据信息传输还不够高效,影响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决策质量。

3.沿海枢纽机场航班延误治理对策

时刻安排原因:对东部航路拥堵方向航线和季节性对方机场低能见度航线进行时刻调整和优化,适时释放东部空域资源,调整相关空域限制高度,实现航路拥堵方向进离场航班分离。

天气原因:充分发挥机场运管委联合运控机制效能,机场和空管、公司共同研判运行态势,传递复杂天气运行关键信息,控制运行保障节奏,协调航班放行,提升天气情况好转后的机场运行快速恢复。

空管原因:强化空地协同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空管放行排序、流量管理等核心作用,实施协调空中时刻和安排地面航班的两级放行机制,实现CDM与A-CDM之间高效协同,重点把握好基于机场确认的目标撤轮档时间对航班进行排序优化。

航空公司原因:通过机场运管委及时反馈航班正常率偏低的重点航班,公司针对季节特点,定期研究航班结构,查找计划过站时间不足的重点航班,确定航班时刻调整方案并及时报民航监管部门进行审批,同时做好航材等相关物资储备,并加强与维修部门沟通,减少机械故障等对航班正常的影响。

(三)中部内陆机场延误治理对策分析

1.C机场主要延误原因风险评估结果

航空公司原因为高风险,特殊用户活动和天气原因为中等风险,时刻安排原因为低风险,重点处置航空公司、特殊用户活动、天气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

2.C机场航班延误特点

一是夏季多雨和冬季大雪、大雾天气引发大面积航班延误多发。

二是华南方向航班量占机场本场航班总量比例较高,该航路放行正常率偏低,7月份因天气原因和时刻安排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误在全年中占比最高,机场放行正常率最低。

三是驻场航空公司基本为分/子公司,运行控制权在总部,飞机调配、故障维修、机上配餐等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四是机场航班高峰期时,特殊用户活动加剧了航路限制,造成后续正常计划航班受前序延误航班挤压出现顺延,航班延误情况加重。

3.中部内陆机场航班延误治理对策

航空公司原因:建立公司大运行机制,按照集中办公、统一指挥、协同决策的原则,建立公司外站现场运行中心,并进行运控、机组准备、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功能设置,提升外站运行保障能力。

天气原因:机场要充分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打破运行管理孤岛化、碎片化,同时确保除冰雪设备的配备满足机场运行需求,并做好设备设施维护,做好雷雨、大雪、大雾等复杂天气应急演练。此外,可以充分发挥中部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加强民航与公路、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合作,在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或者机场关闭时,快速、安全、高效疏散和运送滞留旅客,提升不正常航班处置能力。

特殊用户活动原因:加强与特殊用户的沟通交流,针对特殊用户活动影响较大的重点时间段进行空域优化配置,缓解空域限制对民航航班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

(四)末端机场延误治理对策分析

1.D机场主要延误原因风险评估结果

特殊用户活动、天气、航空公司、时刻安排原因均为中等风险,重点处置特殊用户活动、天气、航空公司、时刻安排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

2.D机场航班延误特点

一是早出港和晚进港航班占比较高,因机场高峰小时容量限制,时段单边时刻限制情况较严重,并且航线方向较单一,邻近机场航班通过区域集中,区域容量达到上限形成拥堵,航路常态化流控。

二是受台风和大雾、雷雨天气影响,易引发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加之末端机场陆路交通通达性有限,对于航班延误旅客分流和转运带来压力,易引发旅客群体性事件。

三是航空公司因更换机型等航班计划调整时,过站时间预留不足,运行保障措施不到位,并且在繁忙时期或机械故障时备份运力不足,易导致航班长时间延误。

四是特殊用户活动加上末端机场空域资源短缺,航班放行受到影响。

3.末端机场航班延误治理对策

特殊用户活动原因应对措施:加强军民航管制单位沟通协调,针对早出港和晚进港航班高峰期空域进行优化配置,提升空域利用效率。

天气原因:健全复杂天气预警机制,在雷雨季到来前做好航延酒店、旅客车辆和延误配餐等资源准备,同时与地方政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争取地方资源支持,快速处置大面积航班延误,避免旅客群体性事件发生。

航空公司原因:制定航班计划调整运行保障措施及相关应急处置预案,重点对运输旺季更换大机型的情况进行提前布置,避免过站时间不足导致航班延误。

时刻安排原因:机场以运行数据为依据,做好运行保障能力评估,适时向民航监管部门提出高峰小时容量扩增或单边时刻放量申请,缓解供需矛盾。

(五)机场群干线机场延误治理对策分析

1.E机场主要延误原因风险评估结果

天气原因为高风险,航空公司原因为中等风险,特殊用户活动和空管原因为低风险,重点处置天气、航空公司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

2.E机场航班延误特点

一是机场群各机场天气情况相近,常同时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航班恢复阶段,大型繁忙机场放行优先于此类干线机场,增加了此类机场的延误航班疏导压力。

二是主运营航空公司较少,无国际航线,公司投放运力、备份航班及相关运控、维修资源投入存在不足,航班延误处置效率受到影响。

3.机场群干线机场航班延误治理对策

天气原因:利用空管新技术,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做到尽早决策,并及时准确对旅客进行不正常航班信息告知,便于旅客改用其他运输方法,避免大量旅客长期逗留候机楼。

航空公司原因:与本场运行的各航空公司建立起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对于由机场代理地服业务的航空公司,签订代理协议明确不正常航班处置权限问题,及时、高效为旅客提供不正常航班服务或者补偿,避免旅客群体性事件发生。

政策监管方面的要求和启示

(一)民航行政监管

1.因中南民航管辖区域跨度大,各地民航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面临不同问题,因此监管工作在进行统筹的同时应注重差异化监管。

2.辖区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改革发展前沿区域,局方行政监管要强化政治担当,从确保行业安全改革稳定的大局出发,强化体系协同,注重提升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水平,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局方监管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对重点单位、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督导,提升整体服务质量,防止“木桶效应”。

4.强化“三基”建设不断夯实基础。“三基”建设是改进航班正常和服务工作的良方妙药,因此要持续推进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各运行单位要加大资源投入,提高运行管理能力;完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强化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岗位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改进员工管理模式,强化一线员工培训,提高班组战斗力,达到“强基固本”效果。

(二)机场运行管理

《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的出台,给中南地区机场提升整体航班正常水平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给航班延误治理工作带来启发:

一是以政策为契机,补齐中南地区众多中小机场的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严格防范超能力运行风险,提升中小机场综合运行保障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新技术,做好复杂天气应对。通过提高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准确性,加大除冰雪设施设备等保障资源的投入,提升机场在复杂天气下的运行管控和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各单位信息、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民航监管部门、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单位要统筹内、外部各信息系统资源,逐步建立以机场运行为核心的大数据信息平台,覆盖旅客、货物运输全流程,为及时决策提供支持。

四是优化机场管理机制,落实主体责任。要进一步明确民航监管部门、地方政府、机场管理机构等相关方的职责,细化分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能。

猜你喜欢

空管航空公司航班
航空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及其实施对策探讨
山航红色定制航班
山航红色定制航班
智慧空管技术的进展
山航红色定制航班
山航红色定制航班
IATA上调2021年航空公司净亏损预测
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问题探析
乙醇蒸气放空管设置室内引发爆炸
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