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 种增殖放流鱼类的质量及形态特征观察

2021-12-13○张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22期
关键词:后缘鳜鱼水生

○张 涛

近年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酷渔滥捕、环境污染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加,不少地方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量下降,不仅表现在水生动物个体小型化、性早熟、性比失衡,甚至不少种类达到濒危等级。这一现象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也迅速出台相应措施,如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实施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行动,包括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增殖手段,积极主动恢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行动。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子一代,确需放流其它苗种的,应当通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应当依法经检验检疫合格,确保健康无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也就是说各放流单位在进行增殖放流前,需将拟放流水生生物依法送检,由符合规定的检验检疫机构对拟放流水生生物进行种属和疫病质量检验,检验结束后出具相关报告,放流单位持检验检疫结果符合相关规定的检验报告或文件方可进行增殖放流。形态结构是水生生物遗传种属特性的外化,通过观测水生生物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其种属特性的最快捷的方法之一。笔者对3种增殖放流鱼类的形态特征及部分质量指标进行检验如下,以期为增殖放流单位及主管部门提供参考。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鳜属(Siniperc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Yih)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erinae),鲂属(Megalo‐brama)。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用的黄颡鱼、鳜鱼和团头鲂均于2021年9月采自湖北省荆州市某养殖场。

1.2 实验方法

1.2.1 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

观察3种实验鱼的外形特征并拍照记录,用电子天平(精度为0.1 g)称重和自制量鱼板(精度为1 mm)测量全长、体长。参照“GB/T 18654.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性状测定”中的方法,全长为个体的总长度,即鱼体吻端至尾鳍末端(与头尾轴平行)的距离;体长为鱼体吻端至最后一枚脊椎骨末端(与头尾轴平行)的距离,即吻端至侧线鳞最后一个鳞片末端(与头尾轴平行)的距离。在具体测量中,对于有鳞鱼类,以吻端至侧线鳞最后一个鳞片末端(与头尾轴平行)的距离为测量体长;对于无鳞鱼类,以吻端至最后一枚脊椎骨末端(与头尾轴平行)的距离为测量体长,最后一枚脊椎骨的具体位置通常以其尾部的折痕为标志。

1.2.2 可数指标

参照SC/T 9401-2010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中的要求,确定以下质量可数指标: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

伤残率:发育畸形或肢体残缺、损坏的个体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

体色异常率:体色异常的个体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

挂脏率:体表挂有附着性纤毛虫以外的附着物的个体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黄颡鱼:体长,自吻端向背鳍起点处上斜,背鳍起点处体最高;前部较宽,自背鳍基向尾部逐渐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呈弧形,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有细齿。上、下唇在口角相连。前后鼻孔分离,相距较远。眼小,侧上位,眼睑稍隆起,眼间隔宽。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颐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长。背鳍第二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前缘光滑,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小于至尾鳍基部距离。胸鳍硬刺发达,末端近腹鳍,后缘均具有锯齿,前缘锯齿小而密,后缘锯齿粗壮且疏。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与臀鳍相对。腹鳍短小,起点稍后于背鳍基末端。臀鳍基部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线之前。尾鳍深叉形,两叶等长,叶端圆。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三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黄颡鱼外观见图1。

图1 黄颡鱼外观

鳜鱼:体高而侧扁,头后隆起或呈浅弧形。口大,端位,口裂略倾斜。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之前。上、下颌前端的小齿扩大成犬齿状。前后鼻孔靠近,居眼前方。前鼻孔有瓣膜,后鼻孔小。前鳃盖骨后缘具有4-5枚棘,鳃盖骨后缘具有2个平扁的棘。背鳍前部分为棘,后部分由分枝软条组成。体被小圆鳞,颊部、鳃盖和腹鳍之前的腹部具鳞。体色黄绿,腹部白色。自吻端穿过眼至背鳍起点处有一斜形褐色斑条,背鳍棘中部处有一较宽的褐色垂直斑条,向下可达胸鳍后缘处的距离。奇鳍上均有暗棕色的斑点连成带纹。鳜鱼外观见图2。

图2 鳜鱼外观

团头鲂:体高而侧扁,呈菱形。头小,吻钝圆,口端位,口裂较宽,上、下颌角度小。侧线横贯于体侧中央,鳞片中等大小。腹部自腹鳍至肛门有皮质棱,尾柄短。上、下颌角质薄而窄,上颌角质呈三角形。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最后一枚不分支鳍条粗短,其长一般短于头长。胸鳍短,不达或仅到腹鳍基部。臀鳍稍长,尾鳍深叉,上眶骨略呈三角形。体侧鳞片基部浅色,两侧灰黑色,在体侧形成数行浅色纵纹。团头鲂外观见图3。

图3 团头鲂外观

3种实验鱼的规格范围见表1。

表1 实验鱼规格

2.2 感官性状

黄颡鱼:体背部黑色,腹部黄色,透明,躯干部和尾部体侧具3-4道黑色横斑。体形正常,鳍条完整。体色正常,体表光滑有黏液,游动活泼。

鳜鱼:体形正常,鳍条、鳞被完整,斑纹明显,已具有成鱼的特征。体色正常,体表干净、光滑有黏液,游动活泼,规格整齐。

团头鲂:体形正常,鳍条、鳞被完整。体色正常,体表干净、光滑有黏液,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活力强,外观完整,肉眼能明显分辨出团头鲂的特征。

2.3 质量可数指标

3种实验鱼的质量可数指标见表2:

表2 实验鱼的可数指标

3 结果与讨论

黄颡鱼的外形特征与“SC 1070-2004黄颡鱼”中外形特征描述部分一致,鳜鱼的外形特征与“SC 1037-2000鳜”中外形特征描述部分一致,团头鲂的外形特征与“GB/T 10029-2010团头鲂”中外形特征描述部分一致,可初步判定3种增殖放流鱼类的种类,毕竟与上述3种鱼类种质标准中外形特征描述完全一致的其它鱼类很少甚至没有。结合此次增殖放流黄颡鱼的规格大小,与“SC 1070-2004黄颡鱼”中“各年龄组鱼的实测体长和实测体重”值对照,初步判定此次增殖放流的黄颡鱼以1龄居多,可能存在少量2龄鱼类。此次增殖放流黄颡鱼的规格范围大多数大于“SC/T 1124-2015黄颡鱼亲鱼和苗种”中“黄颡鱼鱼种规格”范围,因此此次增殖放流的黄颡鱼绝大部分已达成鱼规格。结合此次增殖放流鳜鱼规格范围,与“SC 1037-2000鳜”中“鳜各年龄组鱼的体长和体重实测平均值”对照,初步判定此次增殖放流的鳜鱼为0-1龄。结合此次增殖放流团头鲂的规格大小,与“GB/T 10029-2010团头鲂”中“团头鲂各年龄组鱼的体长和体重实测值”对照,初步判定此次增殖放流的团头鲂为0-1龄。此次增殖放流团头鲂的规格大于“GB 10030-2006团头鲂鱼苗、鱼种”中“鱼种规格”范围,因此此次增殖放流团头鲂已达成鱼规格。

此次增殖放流鳜鱼的感官质量符合“SC/T 9430-2019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鳜”中的感官质量要求,可数指标中死亡率、伤残率及体色异常率之和小于5%,符合该标准中的可数指标要求。由于此次增殖放流中的大部分黄颡鱼和团头鲂已达成鱼规格,2种鱼的感官质量和可数指标并不适宜参照“SC/T 1124-2015黄颡鱼亲鱼和苗种”和“GB 10030-2006团头鲂鱼苗、鱼种”中的感官质量和可数指标要求。依据“SC/T 9401-2010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中“感官质量”和“可数指标”的要求,本次检验中黄颡鱼和团头鲂符合以上两项指标。至于放流物种的质量要求,还需要从疫病和农兽药残留等方面进一步检验。

随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力度的加大,放流的品种范围可能会逐渐增多,但现有的有关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的标准有限,如本次检验中没有专门针对黄颡鱼和团头鲂的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标准,尽管有其鱼苗、鱼种标准,但相对于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还是缺乏许多具体有利于指导增殖放流操作的规范性说明,建议加大支持更多种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的标准制定工作力度。

(通联:430023,湖北省武汉市武大园1路8号 电话:027-81780168)

猜你喜欢

后缘鳜鱼水生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后缘发散翼型在宽体客机机翼设计中的应用
波音737NG飞机后缘襟翼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可变弯度机翼后缘形态重构光纤监测技术
鳜鱼之『贵』
春令时鲜说鳜鱼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互助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