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文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与解

2021-12-12苏文娟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就业

苏文娟

摘  要:国家十分关心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文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但该专业目前存在对口就业岗位少,就业门槛高、待遇低,就业区域冷热不均,毕业生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各方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考古文博类专业;人才供给;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8-0154-04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由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分布广泛。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0年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1] 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相关學科建设,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使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正是考古文博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为摸清考古文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情况,本文搜集整理近五年相关高校毕业生数据,选择吉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五省有关高校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考古文博类毕业生就业的“困”,力求寻找能解决问题的“解”。

一、考古文博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考古学为历史学门类下一级学科,主要包括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田野考古方法论、断代考古、文物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学、专门考古等多个领域。初步统计,考古文博类专业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高校,目前已形成了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毕业生规模总体稳定

据统计,全国现有24个考古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6个考古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授权点。近五年(2016—2020年),考古文博类专业高校毕业生规模总体保持在3000人左右,但学历层次结构有所变化。毕业研究生规模从1718人减少到1374人,下降了20.02%;本科毕业生从763人增加到1235人,提高了61.86%;专科(高职)毕业生从156人增加到469人,提高了200%。(见图1)

(二)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总体水平

近五年考古文博类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78.00%以上,大致低于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8个百分点。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考古文博类专业获评A类以上的高校,近五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过了90.00%,但略低于本校总体水平;省属和地方院校的考古文博类毕业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来说则不太理想。

(三)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

近五年,考古文博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实现单位就业的(不含升学、出国出境)超过61.50%,本科生仅为33.50%。其中,17.90%的毕业研究生任职于博物馆、考古所、历史研究单位,32.40%任职于各级各类学校;8.80%的本科毕业生任职于博物馆、考古所、历史研究单位,6.80%任职于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行业,“当行本色”的成分不足。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度有依次减弱的现象。

二、考古文博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综合调研分析和各方反映,考古文博类专业毕业生受专业性质、岗位需求、教学培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口就业岗位偏少,就业面狭窄

考古文博类专业对应岗位主要是博物馆、考古所和相关研究单位等,岗位总量偏少,县级博物馆受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吸纳人才有限。而民营文化产业当前尚不成熟,虽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民营博物馆发展,但国有博物馆数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且规模一般都是数倍或几十倍于民营博物馆。据有关单位统计,截至2019年4月,我国包括文物和其他部门在内的国有博物馆3766家,占比达72.93%;民营博物馆1398家,占比27.07%[2]。考古文博类毕业生很难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直接获取本专业就业机会或进行自主创业,多数选择放弃专业转投其他行业岗位[3]。

(二)省市公考岗位少,原有吸引力不再

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岗位中鲜有对口招录单位,毕业生选择空间有限。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底,陕西省省直事业单位博物馆(含考古研究院)面向2021届毕业生招聘的岗位仅有16个,河南省仅3个。教育部新职业网针对应届毕业生共有160余万条招聘信息,涉及博物馆的岗位仅有22个。调查中还发现,部分省份事业单位招录没有同教育部学科及专业目录调整保持同步,依然沿用2011年以前的专业名称及学科代码,一定程度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报考。此外,事业单位近几年陆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的形式使得事业单位稳定性的优势不再凸显[4],许多文博专业相关岗位失去了原有吸引力,成为毕业生眼中的“鸡肋”。

(三)相关岗位就业门槛高,薪资待遇低

随着国家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和研究生整体数量的增加,形成了“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县级以上考古所、博物馆门槛逐步提升,招聘新人多是硕士及以上学历,高校招聘专业教师起点几乎全是博士学历,本科和专科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与门槛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薪资待遇,野外工作津贴一直参照1984年的标准执行,多年未做调整。调研中有不少毕业生反映,博物馆、考古所等单位起薪多在4000-5000元/月之间,与毕业生就业期望不匹配[5]。

(四)一线技术队伍不稳定,晋升渠道不畅

据调查,文物考古绘图、修复、实验等作为辅助性技术工作,专业性强、人才培养周期长。长期以来,相关人员以高职院校、大专毕业学生为主,经过长期一线历练,大多能够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满足工作需要。但限于事业单位“凡进必考”以及至少本科以上的学历要求,只有少数人员能够通过人事部门组织的事业单位统一招聘考试,考录成为正式在编人员。因此,一线技术人员群体的安全感、归属感普遍不强,岗位变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许多考古文博专业的高职大专毕业生从择业开始就主动放弃了博物馆、考古所等单位,选择转行就业。

(五)就业区域性差异大,存在冷热不均

我国的文物资源大多分布在县(市)区,而这些地方往往对考古事业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缺少完善用人、留人的配套政策,考古文博类毕业生考虑收入、发展等现实需求,对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县级及以下文保机构的就业意愿不强。调研中发现,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集中度高,竞争激烈,中等以上城市的博物馆、考古所因数量有限,一个岗位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参与竞争,而欠发达地区及县级文博机构往往招揽不到专业对口的高层次毕业生。

(六)毕业生结构有待优化

从学历结构看,毕业生进入考古文博相关行业,往往需要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但当前本科毕业生数量已接近研究生,规模大、占比高。从专业结构看,专科院校、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雷同,课程设置相似,招生计划只看师资,不看市场需求,造成“传统”专业毕业生饱和,“新兴”专业毕业生供给不足的现象。比如石窟寺考古、科技考古和水下考古等小而专的领域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从性别结构看,因考古等行业需长期野外工作,多数岗位更倾向男性毕业生,实际调研中发现,许多学校考古文博类专业的女研究生数量超过男研究生1倍有余,一定程度上造成女性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

(七)毕业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综合性大学实施大类招生,考古文博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接触不到专业课,分流后专业课集中在二、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期间还要参加一学期的田野实习,一定程度削弱了专业素养的培养。而四年级本科生在上学期需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还需要完成本科生培养计划、修读数门专业核心课程,影响了升学备考。考古文博类专业毕业生受招生名额限制等因素影响,硕士、博士录取比例不高,积极备考又未能成功考取的学生错过了最佳求职机会,导致就业受到影响。

三、破解考古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解决考古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综合施策、形成合力。

(一)完善考古文博事业发展规划

产业兴,人才需求旺,人才供应足,事业发展新。推动考古文博事业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将文博事业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统一布局,研究完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储备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考古文博事业发展,提供可实现的未来预期,吸引更多热爱考古事业的年轻人投身事业发展,形成人才与事业良性互动关系。

(二)擴大考古文博就业岗位容量

建议各地和有关部门坚持整合文物资源、保护文化遗产,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场馆建设、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等方面出台更多举措,给予县级以下文保机构、地方考古队伍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加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文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之下,有针对性地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力量。一方面用好现有各系统队伍力量,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数额,做强做大国家级和省级队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增加文物保护和考古技工辅助性岗位等,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

(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着力培养不同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业务骨干和技能型人才,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长期从事文博工作的,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增加津贴补助。此外,有关部门可以运用国家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精神,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

(四)提升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包括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在内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依托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契机,调整优化毕业生培养层次和性别结构,适当提高考古专业本科生推荐免试读研比例,着力提升考古文博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充分挖掘考古学科建设能力,持续加大科技考古学科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科技手段在考古材料发掘、整理、分析、阐释力度,在理论创新、方法革新等方面引领考古学科发展,扩大学科影响力。坚持产教融合,相关单位和行业部门在考古文博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深层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共同开展重大文化项目研究,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端紧密对接。

(五)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责任

相关高校应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总体目标,推进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针对考古文博专业学生增设“第二学士学位”。实施大类招生的高等院校可以单列计划,确保本科生一年级开始上专业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及实习时间。鼓励高校建立考古教学实习基地,重点用好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配套固定的研究生实习经费,建立完整的田野教学实习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考古实践能力。加大相关专业海外培养支持力度,对考古学发展急需的方向,如境外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重点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国家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计划,资助学生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六)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

以优质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考古文博类专业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等相关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先就业、再择业”理念,优化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避免形成盲目跟风考研、考博的情况。教育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可以定期组织考古文博类专业线上专场招聘,组建考古文博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对行业就业形势、人才需求、职业发展等进行研究、咨询,搭建校企就业对接平台、举办线下招聘活动。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考古文博就业专业平台和市场建设,促进培养院校与地方考古文博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及时主动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对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女性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全方位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高校可以发挥教师和校友力量拓宽就业渠道,组织系列就业提升培训,时刻关注关爱关心学生,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全面提升考古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高校毕业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做好考古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工作实践中,可以通过完善中长期规划引领考古事业发展,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好预期;通过多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加相关就业岗位,增加考古文博岗位的含金量和吸引力;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培养结构,提高毕业生岗位适配度和胜任力;通过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打通考古文博毕业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助推毕业生顺利就业、更好就业,让中国考古文博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EB/OL]. (2020-09-29)[2021-01-0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9/c_1126557506.htm.

[2] 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9年中国博物馆数量排名省份、博物馆结构占比及网络人气百强榜情况[EB/OL]. (2020-01-13)[2021- 01-01].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01/828577.html.

[3] 张昱. 我国高校文博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东南文化,2020(03):38-43.

[4] 赵星宇. 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現状与问题[J]. 中国博物馆,2016(02):112-119.

[5] 翟群,孟欣. 文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三个不平衡[N]. 中国文化报,2013-07-18(08).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就业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职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前景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