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该有怎样的择业观?

2021-12-12刘加宁

民生周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意愿笔者时代

刘加宁

学习什么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从事什么方向的职业。对于专业选择这個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但当下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无非是两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和以个人需要为目标。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在选择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时,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无论什么专业,都是因社会发展有某种需要应运而生的,是社会细化分工的结果,也就是说,之所以有某个专业,是因为社会有对该专业的一定需求。任何专业,其本身都是社会需求的产物,社会需求如“源头活水”,社会需求越大越丰富,相应专业就发展得越好越多,这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不以社会需求选择专业”可行吗?

按照有些人说法,“我根本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而是完全以个人需要为目标选择专业”。选择专业时,主观上是以个人需要为目标的,客观上却不符合社会需求。作出这种选择的人,更多的是“个人自需”而非社会需求,如此选择的专业一定是“稀少专业”。既然属于“稀少专业”,我们当然不能反对“少数人”选择。但从普通的大众思维看,选择专业最终是为了更好就业和更好的职业,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即使有,选者又有“几”?

试想,如果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前途:一是选择那些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正需要我们、我们因此也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专业。二是选择时不考虑社会需求、只考虑自己好恶感受,却因脱离社会需求而发展前途未卜甚至可能逐步萎缩的专业。哪个更好?哪个更优?你会选择哪个?恐怕只有对自己不负责的人,才会选择后者。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是对立的吗?我们主张选择专业时,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但这绝不等于只考虑社会需求,不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实际上,在充分尊重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达到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这是更好更优的选择,也是我们选择专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17岁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总之,笔者认为,只考虑个人意愿,而不考虑社会需求,对有的人无可厚非,我们也不必阻止。但是,如果从“择业观”的角度,不考虑社会需求选择专业,显然过于“任性”。

离开假设回到现实,当今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世界,往往一个专业或行业,在成为热门5~10年间就会走下坡路,甚至逐渐消失。那么新时代青年到底要怎样选择呢?笔者认为,跟随社会需求的大方向不会出错,而在大学期间乃至进入社会、进入职场后的继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才是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

猜你喜欢

意愿笔者时代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