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1-12-12严巧英
严巧英
[摘 要] 通过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围绕思政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的应用及教学团队的建设三方面,探讨有效实施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方法和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078-0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印发实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意见和要求。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覆盖面广,涉及学生多。在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肩负着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根据外语课程的特点,有效融入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优秀的技能人才。本文主要从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的应用及教学团队的建设来探讨如何开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其思想和情感资源,丰富其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1]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用好教材、实现语言教学和育人目标,是我们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教材起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功能,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与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2](王守仁,2021)教师深入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选取相关思政材料适当补充,形成符合专业特色和需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比如,给护理专业学生上课时,结合精读课文主题,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作为思政切入点,再利用专业特点,围绕救死扶伤主题,选取相关事迹作为导入,探讨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医务人员是否会义无反顾,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只有精准把握教材中的思政点,同时结合专业特色才能将课程思政真正讲到学生心中,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此外,英语学习必然包含西方文化及历史的学习,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本就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必须树立坚定的本土文化立场和核心价值观。比如,结合课文主题,教师以古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引出做人应当不趋炎附势,不摧眉折腰、巴结权贵,进一步提出做人要有原则,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背道德和准则。既引出了课文的主旨,又进行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选取思政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也参考了一些院校正在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如《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读本》《漫读中华》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选用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中的部分内容和语句,学习思政内容的同时,学习语言知识,也为跨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2017年12月,教育部就已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3]。因此,如何实现思政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统一,是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的英语底子弱,专业学习任务重,但对于四级考证的需求强烈,因为四级证书是专升本的必备条件,也是护理专业学生找到一家好医院就职的重要砝码,英语课上进行考试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和考试的统一,我们深入挖掘四级听、说、读、写、译中的思政要点,发现翻译中有不少翻译段落都和中华传统典故、文化、成就相關,学生学习翻译技能、掌握语言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四级听力、阅读、写作中都有一些贴近现实生活,有关做人做事道理的材料,借助这些听力材料,我们引入了一些主题讨论和辩论,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实现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和语言知识的统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要做到思政教学元素的及时发现、精准提炼和有效传达,做到语言和育人同步,做到将育人理念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课程思政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二、教学手段的应用
“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有6大环节,包括明确理念、把握内容、分析学情、制订目标、选择方法、评价效果。”(张虹,2021)要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除了要清楚了解为什么要教、教什么、学生的情况、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之外,还要知道使用什么教学方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这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
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紧抓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和准备;课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课后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来巩固所学内容。课前,我们利用线上平台提供学生自学思政内容的途径,让学生提前观看视频或收听听力内容,减少课堂时间的占用。比如给护理专业学生授课时,我们在某线上平台事先发布相关救死扶伤事迹的报道视频,学生可以登录观看,看完之后在讨论区留言,也可进行在线学生和师生间的讨论,好的留言和观点经老师审阅挑选后在课堂环节中予以展示,学生也会得到相应的课堂表现分数,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翻转课堂也是我们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将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思政题目公布在微信或QQ群中,让学生有时间思考,随后在课堂上采用主题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地传授思政内容。课上,教师会利用手機软件发起投票活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课后,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此外,打造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提升英语学习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如短视频作业、中华文化口语比赛、思政英语词汇大赛等,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提高英语能力。
因此,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手段,开展全方位、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能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团队的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素养提升要求,即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信息素养和科研素养。[1]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一支思政素质过硬、敏感度强、文化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高职公共英语思政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就是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对外语教师来说,在传授西方文化和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自觉坚持国家民族的价值观,立场鲜明,关心国家大事,坚定信念和信仰,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我们所在院校的公共英语团队中,英语教师都是党员,有着坚定的信仰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具有更全面的思政知识和思政敏感度,这是我们开展思政课程的优势,也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
“课程思政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比较可行的方法是组织团队,针对某套教材,发挥集体智慧,逐个单元挖掘恰当的育人元素,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细、落实。”[5](文秋芳,2021)一个好的团队能够让思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同一门课的老师召集起来,利用教研活动和平时坐班时间一起探讨和研究每个单元包括听力、口语、精读、练习、语法及写作中的思政元素。哪怕是一个单词、短语、句子都有可能蕴藏着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由于每位教师关注的内容、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大家各抒己见、理清思路、明确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形成案例用于实际教学。
四、结论
做好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教材是根本,教学手段是催化剂,教师是保障。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所有一线教师深耕其中,举众人之力,挖掘和提炼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理念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守仁.论“明明德”于外语课程: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J].中国外语,2021(2):4-9.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J].中国外语,2021(2):47-5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