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徒制改革的高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情怀培养研究
2021-12-12苗霞张楠李勇
苗霞 张楠 李勇
[摘 要] 专业情怀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专业情怀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在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徒制改革基础上,切实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實践、组织特色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怀。
[关 键 词] 学徒制;学前教育;专业情怀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062-02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办好学前教育,虽然需要办学条件等客观方面的跟进,但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仍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教育部于2017印发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提出了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为“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两个方面,从国家文件层面上突出了教师“专业情怀”的重要性。
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怀培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就要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性、体系性、计划性和有效性,突出教师专业情怀的培养在高质量教师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专业情怀的内涵及意义
(一)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情怀的内涵
专业情怀是在对专业的认识、学习和培养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就是专业的认同及归属感。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情怀,是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解、认同和热爱,是一种升华为教师“专业自我”的境界,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情怀的培养与学生的感悟、认识和反思密切相关,也与培养主体的专业引领、专业熏陶、专业示范高度相关。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情怀培养的意义
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情怀是学生高尚人格的充分体现,是其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构成部分,更是人生理想和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它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有助于学生专业情感的发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情怀的目的是如何培养心理健全、思想健康、情感充沛、知识全面、乐于实践的学生。(2)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在学习阶段表现为兴趣低下、对专业课认识不到位、逃避技能训练等多个方面,归根结底是对专业缺乏“爱”。专业情怀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国家、社会的价值,从而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专业价值联系在一起,真正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徒制改革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和现代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制度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幼儿园)合作这个平台,促进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运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顺利适应幼儿园及相关企业的需求,成为一线实践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金色摇篮教育集团、蓝色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入学入职一体化,建立学前教育现代学徒培养共同体,充分调动幼儿园及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就业成才双成效。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如何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教学,使学生成为符合国家及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能够从事保教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幼儿园和相关教育企业。学生专业情怀的培养要想落到实处,必须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用人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培养中。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情怀培养
(一)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出学前教育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情怀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同时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情怀”因素,利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而提升专业情怀。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文学、学前教育科学等课程作为专业情怀提升的重点课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二)确定每学期专业核心目标和学习任务
依照学徒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开始实践,为每学期设定了专业的培养任务,学生完成相应的学徒制核心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能力,这些都为学生专业情怀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徒制试点改革基于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专业培养进行,在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学期核心课程、核心培养目标的设定。第一学期的学徒制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和“幼儿园环境创设”,培养的核心目标在于师范生基本素养、学徒制学前教育认识等内容。第二学期的学徒制核心课程是“学前心理学”和“企业文化”,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专业基础能力、儿童行为观察和企业文化理解、认同等。第三学期的学徒制核心课程是“学前儿童游戏论”和“学前儿童卫生教育”,核心目标是组织管理,幼儿园一日常规、教学组织能力等。第四学期的学徒制核心课程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幼儿文学”和“幼儿语言”,核心目标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学期为企业跟岗学习。第六学期为企业顶岗实习。
(三)增强校企沟通,组织专业实践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发挥学校和幼教机构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双环境育人”模式。选派学生前往幼兒园进行教学见习活动。园内设计一切以幼儿为本——阳光普照的教室、处处是区角的专业设计,让幼儿拥有宽广的视野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供幼儿最高端的学习环境、最优秀的师资课程与最专业的幼儿双语教学,同时全面实施全人教育,意在注重孩子的未来,不将教育局限在知识的传授,而是重视知识的启发,并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探究力、自信心及独立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幼儿园的学习与实践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审美修养、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实际情境教学活动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检验和提升。
(四)组织特色活动,助力“情怀”发展
通过专业阅读活动,促进学生专业情怀的发展。为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读书学习氛围,提升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养,在假期布置的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书籍《童年的秘密》、绘本《你睡不着吗?》《那只蓝色的鸟是我爸爸》三本读物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积极为教师、学生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
师生围坐在一起平等交流,敞开心扉,分享感悟。活动伊始,主持人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暖身游戏,让大家放松下来,进入温馨欢快的氛围之中。师生分享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读书的重要意义,并传授如何结合所学专业将书中内容进行转化,汲取营养为现实生活增添精神养分。
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教师对话,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专业认知与专业情怀,促进学生专业成长。教育与艺术系将深入推进阅读系列活动,后续系部以学生社团等方式,专业教师跟进指导,形成常态化工作模式。有效推进学前专业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文修养。
(五)创设良性的校园文化
浓厚的文化底蕴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情怀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必须有专业针对性,有鲜明的专业成长特征,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行为文化环境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特征可以包括知名学前教育专家、优秀毕业生简介、优秀毕业生工作事迹等内容。精神环境则主要凸显在系部文化上,可以鼓励师范生设计自己专属的班级标志、系部标志等,同时组织相关专业的竞赛、活动等,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行为文化则应以教师为主,教师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需要具有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的高素质教师,而这一结果的获得最终都将取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怀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校企双方合作,切实推进教育的成效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学生专业情怀的培养,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惠玲.学前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7-10-18(10).
[2]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3]李重阳,赵艳红.幼儿教师“校—园合作”渗透式培养探析: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