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对策

2021-12-12余正泓黎红源冯海杰卢敦陆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7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职业

余正泓 黎红源 冯海杰 卢敦陆

[摘           要]  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的冲击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提出了新时代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七条路径,实践经验表明培养学生在理想信念、国际化程度、就业技能三方面能得到显著提升。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036-03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这一概念,至今经历了60多年曲折的演化和发展。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等不同派系轮番登场、潮起潮落[2]。20世纪末受算法、硬件、数据等因素的限制,人工智能技术一度陷入低迷;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并行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突破崛起再一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带到世界舞台中央[3]。目前以“大数据+深度学习”模式为主流的弱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制造等应用场景,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及领域。随着脑科学、认知科学的发展,专家知识、逻辑推理、群体智能、类脑智能的跨界融合,更加“泛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涌现,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4]。在这种大背景下,产业生产形式的变革剧烈,促使岗位职业的内涵和形态也发生了深刻改变[5]。制造行业传统的低技能、简单脑力型的劳动岗位正在大量消失,而具备人工智能基本知识和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各类企业竞相争取的香馍馍[6]。这对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冲击最大,影响最直接。

一、三大核心问题的思考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今要回答的核心问题[7]。“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两者紧密关联,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培养规格”。正值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面临网络互联时代内外部政治环境压力,文章精准推送、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袭,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人才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8]。如何实施?如何破除专业与信念“两张皮”?另外,我国产业要从工业2.0/3.0向工业3.0/4.0方向进发,技术的集成化、生产的智能化、企业管理的精益化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情感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等多元能力[9]。培养规格如何做出调整?

“怎么培养人”是指“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教育形式历来与社会生产形式相伴而生、发展变化。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主要采用大规模流水线作业,劳动者以集中场所统一化、标准化、流程化生产为主。与之相适应,学习者也采用集中、统一、流程化学习组织形式。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泰勒式、重复性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自动化设备所取代,程序化、事务性的脑力劳动也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趋势,个性化服务、定制型生产逐渐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宠”,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向定制化转变,进行个性化培养[10]。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者除了在校或在企业接受学习培训外,网络资源更加符合个性化需求,容易习得一技之长,使学习变得更为方便和轻松。因此,职业教育应积极主动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管理制度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自适应,构建灵活、开放、精准、个性的办学形态,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的固有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下时空和内容等要素的深刻变迁[11]。

二、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这些年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类企业对高职的“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与行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思政教育空泛乏力

思政教育仍然重形式、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学习主动性不足

智能制造相关课程开设时间短,课程资源不足,课堂多以现有知识体系开展教学,与高职学情不符,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师还没有实现从讲授知识到组织资源、从知识传授到技能训练和情感激励的转变。

(四)职业素养有待落实

素养目标多纸上谈兵,未能很好地落实在日常教学各环节,导致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五)工程能力明显滞后

智能制造涉及技能面广,包括机械制图与加工、电气绘图与设计实施、PLC编程调试、自动线组网等,由于缺乏项目化实际训练,学生工程能力较弱。

(六)创新教育流于形式

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于缺乏实际项目支撑,教育流于形式。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实战项目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总结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七条路径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即岗位对接精准化、思政教育具象化、教育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基本素养常态化、创新能力结构化。

(一)岗位对接精准化

职业能力需要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岗位需求来源于企业真实需要,企业真实需要源自产业发展趋势。因此,通过政行校企联合体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企业、岗位需求来实现职业能力精准对接。广科院牵头成立了珠海市职教集团和智能机器人国际产教联盟。依托集团和联盟在政策研究、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服务、职教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如在制订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时通过集团和联盟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岗位要求,并且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实现协同育人,形成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思政教育具象化

通过思政教育具象化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及人文精神,强化意识形态引领,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使用传统的空洞思想教育,而是将技能学习、项目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如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課程中,教授学生使用Solidworks构建国旗模型,再用离线仿真软件RoboStudio离线仿真国旗轨迹,在线绘制国旗中,使用ABB机器人用笔精准完成绘制。既实现了技能学习,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爱国主义和工匠精神。

(三)教学内容项目化

以教学内容项目化来实现职业工作情景化,学生“做中学”。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引领,按照行业标准,促使学生养成查资料、看手册、找资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企业中工业机器人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分解成若干小的教学项目,按照由易到难安排教学内容。对于生产性实训类课程,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工业机器人所在产线工作任务,对工业机器人编程、逻辑控制、视觉等传感器程序编制、功能调试和生产联调。通过综合性训练,提升培养质量,使学生达到实际岗位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智能化

以教学过程智能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智能化水平。教学过程应用人工智能和教学媒体技术,应对学生数量庞大、教学资源有限、个性化培养不足、时间和空间受限等问题。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要依据机器人的特点,教学媒体不仅限于文字、图像、视频、传统三维仿真软件、实体工作站、智能评价系统等资源来辅助教学,还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技能训练。

(五)学生学习个性化

以学生学习个性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授课教师尽可能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独立地计划、实施、检测来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个性化辅导。内容组织上,教师利用实践载体建立的工作情境来开展教学,通过多个载体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思维网络,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实际未知问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来说,与工业机器人离线仿真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比较丰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线学习,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更多有个性化指导的项目化实践教学。

(六)基本素养常态化

以基本素养常态化规范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提高基本职业素养。教师将岗位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修炼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实现职业素养培养常态化、长效化。在综合实训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个集成单元的设计与调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生产实习环节,对照6S标准要求,学生制作质量看板,培养学生劳动纪律和质量意识;在课程设计环节,倡导学生善于思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成立多个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创新型、学习型学生社团,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七)创新能力结构化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借鉴结构化分解思路,按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将创新能力分解为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人格特征、社交能力等。通过厘清创新能力结构,更好地将相关过程与因素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资源建设、课程实施、综合评价等环节,并实现跟踪、优化等闭环管理,为切实做好创新能力培养找到落地载体。

四、实践成效

实践证明,通过采用以上七条路径,学生在理想信念、国际化程度、就业技能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一)党性更强

通过思政教育具象化、基本素养常态化等举措,有效避免生硬的灌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有效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获得了党群方面系列奖项。如:工业机器人专业18机器人2班团支部项目“青春心向党”荣获2019年广东省高校“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竞赛活动“千入围”项目;学生胡智文获共青团中央2017年全国高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特别奖(全国仅10名学生获奖);梁翠莹同学获评第十五届“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20年全院学生应征入伍高达39人,入伍率约2%,近年来均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指标。

(二)国际交流广

通过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智能化等举措,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乐于并擅于参加各类各级交流。一方面我校中德实验班2021届毕业生以100%通过率的优异成绩完成德国AHK第三方考核。2019和2020级学生参加AHK等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意愿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学生团队勇于冲击各类国际大赛,在FIRA机器人世界杯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2017年第22届获2项季军,2019和2020年两连冠!勇夺2020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勇夺2020年第三届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金奖!

(三)行业都认可

通过精准对接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多途径综合施策,所培养的学生得到行业广泛认可。学院历年就业率稳居全校前列,大部分毕业生均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等行业企业找到合适工作,尤其是经大赛历练的学生能够在优必选、云洲科技等机器人或制造业龙头企业担任研发工程师或在乐高、能力风暴等机器人教育企业担任培训师,学生真正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五、结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并对人才培养三大核心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总结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科院实践经验,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七条路径,即岗位对接精准化、思政教育具象化、教育內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基本素养常态化、创新能力结构化,最终培养的学生在理想信念、国际化程度、就业技能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该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为我国职业院校各专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红艳.人工智能发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杭州学刊,2018(3):131-140.

[2]周金容,孙诚.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冲击与高职人才培养升级[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18-24.

[3]薛维忠,张春明,佀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6):39-43.

[4]宋岭.人工智能时代下未来教学的系统性变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8(3):8-14.

[5]董世华,侯长林.现代职业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旨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1):185-192.

[6]冯海杰,余正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17(9):28-31.

[7]林峰.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20(1):79-83.

[8]雷亚美.人工智能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职教通讯,2018(12):43-48.

[9]余正泓.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评价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3):70-72.

[10]余正泓,王红梅.论“教学媒体创新”对技能型人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运用为例[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3):11-15.

[11]余正泓,王平凭.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62-6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职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我爱的职业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