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特征及启示
2021-12-12刘颖
刘颖
摘 要: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相对繁荣的基础是它对社会民生的回应与关切,具体表现为:研究课题来源于现实社会,研究成果服务于民生问题,研究视角根植于日常生活,研究范式科学严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现实性和批判性特征。这也给中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带来三点启示:一是要扎根本土,从中国的语言生活和语言现实出发生成研究课题;二是要力求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现实社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三是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观察当下的语言生活,科学严谨地分析日常语言的幽微之处,更新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努力开拓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英国应用语言学;科学性;现实性;批判性
近些年来,英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尤其表现为课题研究对社会民生的回应与关切,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现实性和批判性特征。科学研究除了在人类本身好奇心的推动下向外拓展知识边界外,还应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国计民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很强,从选题来源到成果应用都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其研究视角也往往立足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由此开拓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2018年9月至12月,笔者曾参加了国家语委在英国举办的第二期“语言文字优秀中青年学者出国研修项目”,该研修班27名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约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知名高校,涉及到英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本文结合研修内容,就英国应用语言学的特征及启示展开具体论述。
一、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特征
语言学由于有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着眼于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其研究必须是建立在真实语言素材之上的,被称为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既具有声音和视觉形象等自然属性,也具有认知和社会构建等社会属性。语言现象及语言问题纷繁复杂,初始研究阶段需要依靠语言学家敏锐的观察与识别感悟而得出某种结论,但仅是如此仍远远不够,还需要从纷繁的语言事实中建立分析框架,建构分析模型,理性观察与分析同类现象,重复验证同类问题并抽绎出类型化规则,这显然是更科学更客观的研究范式。可以说,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个分支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CDA视角下研究媒体报道的倾向性
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主要是以社会问题为导向,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受众在观看媒体报道时,有时会因媒体语言的引导而对其描述的对象产生或褒或贬的倾向性,而且往往认为这种倾向性是完全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实际上这是媒体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特定表达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尽管这些方式比较隐蔽,但批判性话语分析却能发现其端倪,能夠让我们明晰这种倾向性的来源。
比如,在英国保守党及工党所建立的报纸数据库中,分别搜索对保守党领袖所使用的形容词和副词,结果是很不一样的。再如,在数据库中搜索女性从政者的关键信息,考察相关报道有多少是在谈论其年龄、发型、着装等,这些词语有没有被用来谈论男性从政者,从而可以看出报纸表征对读者的引导性。这就是语义手段中词义映射方式的运用,它能够结合篇章及整体语境,来观察分析报道用词的规律性及其词义与篇章语境的映射关系,从而发现媒体报道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有意为之的。需要指出的是,隐喻也是语义手段的一种。例如:
(1)Tony cant turn the tide. A tidal wave of economic migrants is moving across Europe and is about to crash onto our shores.(Daily Telegraph,2004-07-18)[1](P20)
(托尼扭转不了移民潮,一股经济移民潮正席卷欧洲,即将冲毁我们的海岸。)
受众在阅读这段文字后,有可能会对移民潮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其中,“tide”这个词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该词在英语中不仅具有潮水的字面意义,还有来势汹汹、难以逆转的隐喻义。这就是语义手段中隐喻的使用效果。
在句法手段中,主动和被动语态的区别性使用、动词的名物化等也很常见。例如:
(2)At least 200 Taliban have been killed in clashes with American and Afghan forces over the past ten weeks.(Daily Telegraph,2005-06-02)[1](P26)
(至少二百个塔利班士兵在美国和阿富汗的冲突中丧生。)
(3)A British soldier was killed by a bomb blast in the troubled region of Amara in south eastern Iraq yesterday.(Guardian,2005-05-30)[1](P26)
(一个英国士兵昨天在伊拉克东南部宗教冲突地区被炸死。)
例(2)中,并未把美国或阿富汗作为主语而是选择使用了被动语态,这种方式在战争报道中经常出现,此处主语的缺失主要是为了陈述这一事件本身。例(3)中,只说了一个英国士兵被炸死,但具体的细节都没有报道。这些都是被动语态的有意使用,原因在于被动语态提供了一种不需指称行为人就能叙述一个事件的机会,而且通过删掉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能将责任转移到非个人的力量甚至是受害者身上,让读者无意识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而不去追究动作主体,而这正是报纸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认为,句子表述中抹除行为人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因为行为人很明显从而不必指称,但更有可能是有意模糊行为人或责任主体[2](P163)。
名词化或名物化也是句法手段的具体运用,如:Globalization/Climate change/Global warming/The insurgency等,这些名词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转换而来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名物化会将过程转变为既成事实,将一个具体的有真实人物参与的事件转换成一种抽象的描述,转换时会省略很多信息,如时间、参与者、方式等,从而隐藏决定的行为人、谣言的始作俑者或导致某种情况的过程,最后直接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個经过分类的有序的已知范畴,读者在接受这些范畴的同时就会无意识地将其负载的信息作为既成事实加以认可。
(二)CDA视角下研究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表面看上去很自然的话语表达其实是可以解读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就是要挑战那些常识性话语,揭示其背后的行为动机、逻辑与目的。同时,话语分析认为,社会现实是由语言建构起来的,而非固有的,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建构世界与达成意图。它既然是被建构的,也就有可能被解构或者重构。教育政策涉及受教育权利甚至文化资本问题,研究者将批判性话语分析引入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搭建了从语境化到解构化的分析框架。
解构化通常被当作合法化的模式来使用。解构有多种策略,其中的理性化策略,就是通过某种不易察觉的表达方式让受众相信政策是理性的、正确的。比如,撒切尔夫人在1980年5月22日的讲话就是理性化策略的典型运用:
(4)Theres no easy popularity in what we are proposing, but it is fundamentally sound. Yet I believe people accept there is no real alternative.(Margaret Thatcher,1980-05-22)
(我们的提议不容易受到欢迎,但它从根本上是合理的。我相信人们会接受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例(4)中最关键的表述是:There is no alternative(缩略词为“TINA”),它使民众不知不觉中就相信现在这个政策是合理的,是政府能够作出的最好的从而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由此让人产生共情并理解政府决策,最终实现合法化的目的。“TINA”也被提炼出来作为理性化策略的标志性表达手段,在话语分析时形成一种客观标准,使分析有据可依,科学性大大增强。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也经常使用词义映射方式来扭转或者建构某种关系,因此,其词语的选用也是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关注重点。例如:
(5)Academy status will enable schools to compete.
(学术地位将使学校能够进行竞争。)
例(5)中“enable”这个词会让读者觉得以前没有机会竞争,现在因为有了学术地位的排名终于让学校有机会进行竞争了,其间蕴含着竞争是一件好事之义,从而轻松构建了把学校之间变为竞争市场的积极关系。
此外,批判性话语分析还将时态/体态、隐喻/预设/假设/隐含、媒介/语域/体裁、听众、视觉图像/框架/角度/前景/背景/省略、年龄/阶层/性别等因素,作为分析框架的构成要素,灵活运用语言学知识研究社会问题并形成该领域通用的研究框架,充分体现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手段的可控性。这种科学性、可控性加上对常识保持质疑的态度,包括对我们接触到的日常语言的质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语言学研究的客观性、严谨性。
二、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现实性特征
总的来看,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很强,从选题来源到成果应用都贯穿着现实性特征,并能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研究课题来源于现实社会
世界各地的移民为英国带来了大量族群语,使英国成为一个多语国家。移民家庭的儿童往往需要面对家庭语言和学校教育语言不一致的矛盾,很多儿童是双语、三语甚至四语人,那么,这种双语或多语状况对儿童入学后的学业成绩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阅读成绩有什么影响?会造成阅读障碍吗?已有研究表明,增加阅读量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但双语或多语儿童应该阅读什么材料?英语的还是双语或多语的?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都需要大量应用性研究成果的支撑。
有些中小学教师建议,移民家庭的父母在家庭中也应使用英语和孩子交流,以提高儿童的英语水平和学业成绩。不过,剑桥大学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不能用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得不到有效刺激,这对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帮助[3](P38)。儿童的大脑其实有能力整合两种语言资源,能控制并平衡两种语言的使用,会决策如何使用不同的认知资源。因此,双语或多语儿童的某些认知能力是单语儿童所不具备的。单语儿童的学业语言能力一般需要5—7年发展起来,双语儿童如果接受的是双语阅读,只需要3—5年时间就能赶上。这是因为双语儿童的认知能力会在两种语言之间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双语儿童是有优势的。
印度也是一个多语社会,很多儿童会说四种甚至六种语言,但多语儿童的学业成绩却不好,尤其是一些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低成本私立学校。为什么印度学生没能从双语或多语教育背景中受益?原因又在哪里?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剑桥大学课题组进行了教学语言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印地语教学的学校成绩最好,其次是使用混合语言教学的学校,最差的是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3](P57)。由此可见,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学科知识效果最好。前面提到的低成本私立学校,因为教师的英语基本处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A2(初级2)的水平[4](P25),更加剧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的情况。因此,笼统地说双语或多语环境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是不严谨的,还要看学校教育中作为媒介的教学语言输入质量如何,以及教学语言与学生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语言的契合程度如何。
从上述研究案例来看,英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是很高的,许多课题都是在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驱动下产生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再如,移民的族裔语是否需要继承,继承语如何与英语和谐共处,也是英国社会需要关注并采取明确措施的问题。英国应用语言学界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研究,由此催生出可供政府决策或移民家庭参考的丰硕成果,并用于指导社会层面的实践行动。英国各个城市的周末中文学校,就是华裔家庭在政府鼓励下利用互助力量保持族群语言文化的一项具体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语言规划研究已经扩展到除家庭语言规划之外的教育、法律、经济、医疗、保健等各个领域。
(二)研究成果服务于民生问题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虽然一直存在争论,但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一扇窗户已成为普遍共识。透过语言能够窥探人类大脑神经机制,某些大脑疾病也会在语言上有所表现。对语言与大脑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失忆症、失语症、老年痴呆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也能促进对人类思维、大脑功能和语言的认识与了解。现有研究成果中,就有对加拿大230名痴呆症患者(其中双语者占一半)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双语者患痴呆症的年龄比单语者要推迟四年。为消除移民所带来的基因、种族、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另有研究者选取了印度南部非移民城市海得拉巴648名原住民老年痴呆症患者(其中双语者占60%)进行研究,也得出了双语者推迟四年患病的结论[5](P45)。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还发现,那些没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文盲群体的患病时间要比一般人推迟六年,原因是在于他们在街头做买卖时,为了招揽顾客而学会了几种语言,在客观上起到了延迟患病时间的作用。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语言对于保持大脑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
中风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掌握或学习一种还是两种以上语言,在中风患病年龄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中风之后的恢复表现方面则有明显差异。对608名中风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在中风后单语者中,只有19.6%的人能拥有正常认知能力;而掌握或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双语者中,有40.4%的人能拥有正常认知能力。同时,中风后单语者的完全失语症率高达58.6%,而双语者仅为17.9%[5](P63)。可见,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掌握或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不仅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恢复,也有助于阻止更严重的完全失语症的发生。上述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延缓老年人的认知老化,也可应用于治疗痴呆症患者。創办于格拉斯哥的社会服务型企业Lingo Flamingo,就为健康老年人和痴呆症患者提供了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课程,用以延缓大脑神经的衰老进程,同时也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克服他们的低自尊心理,社会反响良好,但尚未开设汉语等非印欧语系的语言课程,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可见,英国的应用语言学成果已经走出书斋,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各地的移民,为英国社会带来了多元化的族群构成和文化交融,英国语言学界有时会采用民族志方法,观察、描述、阐释、分析英国社会的语言文化现象及相关问题。比如,Zhu Hua曾运用民族志方法,对伦敦市区一个波兰移民家庭的语言、商业、文化实践等进行了考察、分析[6](P31),其最终成果对于政府制定多民族多语言的多元文化共存政策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与此相应,这些服务于民生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学术评价体系中也得到了价值认定。英国高校一般会有专门机构及人员从事研究影响力的评价工作,搜索专门网站https://impact.ref.ac.uk/casestudies/,就能查到某项成果的研究影响力。一项影响力大的成果与发表高水平论文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价值,在科研评价体系中二者是可以互通的。
三、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批判性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说,批判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以批判性精神驾驭科学工具才能获得真理或逐渐逼近真理。科学研究就是在批判性精神的引领下,通过质疑去审视并揭示那些习以为常的信念背后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性答案。批判性伴随的是警惕性,即对惯常存在的警惕性,对那些已有知识和结论的警惕性。
(一)研究风格偏向谨慎警惕
目前,虽然大量语言学与医学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已被用于临床治疗,也取得了不少有关大脑疾病研究的显著成就,但该领域的成果主要是基于英、法、德等欧洲主要语言,尤其是以英语为主导,来自汉语等非印欧系语言的证据则严重匮乏。比如,相关研究发现,失语症患者的前额密度较高,但这一结论尚未得到来自汉语背景的研究证实。再如,有关失语症治疗的研究论文中,针对英语患者的占到了85%[5](P50)。可见,现有文献高度集中于英语及其他日耳曼系语言,极度缺乏针对非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上述研究是不具备代表性的。研究者亦对此保持高度警惕,认为大脑损伤会导致失语症,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导致的失语症会有所不同,语言不同大脑记忆机制也不同,所以在应对失语症时,应关注不同的语言和地区,不能简单套用现有结论和治疗模式。这种不轻易将已有结论推及到普适性结论的态度本身,就是批判性精神的最好体现,它不仅能促进研究范围的扩大与研究结论的完善,也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二)研究视角根植日常生活
世界上的语言在使用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语言偏见和语言歧视存在于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于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之间。比如,巴西上层社会所保持的标准葡萄牙语和多数人说的普通巴西语的地位完全不同,一个被认为是文明的,一个被认为是野蛮的,学校教育中也会推行标准葡萄牙语,导致那些说普通巴西语的学生产生弱势感和自卑感,进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人们对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预先设定其行为习惯、受教育程度甚至犯罪概率等,这是由语言偏见所导致的语言歧视,这种歧视在房屋租赁、庭审、警务、教育、职场等场景中都很常见。比如,警察会认为持某种特定口音的人群犯罪率较高,法官及陪审团会认为非洲式英语听起来就不可信,从而忽略说该种英语的目击者的证词。
語言歧视的背后是对语言社会价值的评判,是附加在纯语言本体之上的一种符号暴力。英国应用语言学界将语言使用的表面现象与社会分层、权力分布结合起来,并从研究角度提出自己的担忧和思考:语言歧视会不会成为一种工具被利用,从而给社会或个人造成影响?[7](P19)这是基于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思维而产生的前瞻性思想,充分体现了英国应用语言学的人文主义关怀。此外,英国语言学界近年来也逐渐意识到当前英国及西方社会英语独大的危险性,提出对多语生态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对族群传承语的扶持与保护等问题,并提到对中国国内唯英语论文为上的不解与担忧[8](P33)。这些方面都体现出英国应用语言学界根植于日常生活并对此保持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倾向。
四、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综上所述,英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秉承批判性研究思维,遵循科学严谨的论证逻辑,从社会现实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社会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中,充分体现了应用语言学研究根植社会、服务民生的特质。这也给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带来诸多启示:一是要扎根本土,从中国的语言生活和语言现实出发生成研究课题;二是要力求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现实社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三是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观察当下的语言生活,科学严谨地分析日常语言的幽微之处,更新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努力开拓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Martin,C.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2]Fairclough,N.New Labour,New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2000.
[3]Ianthi,T.Looking for the bilingual advantage[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4]The Council of Europ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Thomas,H.B.Multilingualism & the brain:From acquisition to ageing,stroke & dementia[R]. 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6]Zhu Hua.Translation and translanguaging:Investigating linguistic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superdiverse wards four UK cities[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7]ONeill,P.Linguistic Prejudice[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8]Li Wei.Language maintenance & language shift[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in Britain
Liu Y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The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relative prosperity is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social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the manifesta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from the real society,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servic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research perspective is rooted in daily life,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research paradigm, to carefully study style, is a scientific, practical and critical features. It brings three inspirations to the stud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China. First,it is necessary to take root in China and generate research topics from the language life and language reality in China. Second, strive for research results to truly serve the real society,to sol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rd, we should use critical thinking to observe the current language life, scientifically and rigorously analyze the subtle points of daily language,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and strive to open up new fields of language research.
Key words:English applied linguistics;the scientific nature;realism;critica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