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佛教文献校读零札

2021-12-12张雨薇

现代语文 2021年9期

张雨薇

摘  要:中古时期,佛教文献词汇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语料的特殊性,加之汉译佛经的版本异文和异译众多,许多词语仍未有确解。在前贤时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了“深芬—深芸”“栽—纔”两组异文的正误,并考释了“奋”“免(勉)出”“临时”“姿色”和“毛头”五个词语的词义。

关键词:佛教文献;校读;异文;词义考释

一、引言

近三十年来,佛教文献的语料价值得到了汉语史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利用这些材料作为佐证,汉语史领域尤其是词汇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佛教文献语言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也不容忽视。董琨先生曾指出:“汉译佛经语言有三种主要成分:一是形成于先秦的中原雅言的书面语即文言;二是汉魏以来初露端倪的体现当时口语的早期白话;三是从印度摩揭陀语、梵语直至古代中亚、西域诸语言中渗入的外来语言成分。”[1](P559)除此之外,原典及译经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又经过多次抄写、刻印,俗字异体多有,文字讹误常见,因此,理解译经词语也存在一些困难,至今仍有不少词语为佛汉辞书未载、论著未及,或虽有载录而释义未备、虽有论释而未达一间者。笔者不揣浅陋,在研读中古佛教文献的过程中对一些字词试做校释,今选取七则,以就教于方家。

二、校勘正误

(一)深芬—深芸

(1)彼非凡所睹,谓之阴也。犹以晦曀,种夫深芬,闿手覆种,孳有万亿,旁人不睹其形,种家不知其数也。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三国吴康僧会序,15/163a)①

“深芬”,《碛砂藏》《永乐北藏》《高丽藏》初雕本及再雕本均作“深芬”,日本金刚寺本作“採芥”,《中华藏》作“深芸”,宋、元、明三本②作“粢芬”,《出三藏记集》中则作“粢芥”或“粢芬”。

仔细揣摩上下文意,并结合相关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笔者认为,《中华藏》作“深芸”者是,其他各本中之“深芬”“採芥”“粢芥”“粢芬”均不词,概因“芬”“芥”“芸”和“深”“採”“粢”两组字形分别相近而致讹。“深芸”即“深耘”,“种夫”与“种家”同指田间播种的人,泛指“农夫”。此句是以农夫播种喻佛徒学道修行。

“芸”本为香草,《说文解字·艸部》:“芸,艸也,似目宿。”[2](P25)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土文献中常用同“耘”,表示“除草”义。《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除草曰芸。”[3](P260)《孟子·尽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4](P299)刘向《说苑·建本》:“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5](P61)《汉书·王莽传中》:“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颜师古注:“芸字与耘同。”[6](P4111-4112)《说文解

字》无“耘”而有“”,释曰“除苗间秽也”,并收其或体“”,云“或从芸”。王筠《说文解字句

读》曰:“《论语》及诸子书多借芸为,他经则省艸作耘。”[2](P154)两汉之后,译经中也出现了与“耘”同、表示“除草”的“芸”。如三國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八:“芸除草秽,又无灾害,何惧不获?”(3/52a)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耕去烦恼秽,甘雨随时降;芸耨为善心,大获善苗稼。”(2/466b)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六:“譬如田夫,种稻谷等,芸①除稗?,以肉眼观,名为净田,至其成实,草谷各异。”(12/401a)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土文献中,常见“耕”与“耘”“芸”对举或连言,泛指农事活动。对举者如:《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7](P1227)《管子·八观》:“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谨。”[7](P258)《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8](P44)《汉书·食货志》:“春耕夏耘,秋获冬藏。”[6](P1132)连言作“耕耘”者如: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春夏耕耘,秋冬收藏。”[9](P351)《汉

书·食货志》:“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6](P1132)也作“耘耕”,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10](P408)作“耕芸”者如:《管子·八观》:

“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7](P258)又:“有地君国,而不务耕芸,寄生之君也。”[7](P258)②

为了扩大佛教在中土的影响,也为便于佛徒理解教义和学道修行,汉译佛经必须符合中土民众的领受力,因此,汉译佛经中常见以汉人熟知的农事活动来比喻佛徒的学道修行和因果福报。例如:

(2)譬如田夫于秋月时,草实未熟,深耕其地,春殖五谷,草秽不生,行者如是深念无常想精勤修习,能离一切欲界贪爱、色爱、有爱,无明、?慢永不复生。(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二,12/861c)

(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2/70c)

(4)譬如农夫,秋月之时,深耕其地,能除秽草。是无常想亦复如是,能除一切欲界欲爱、色无色爱、无明?慢及无常想。(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12/376c)

(5)譬如耕夫,春日多种,秋夏收入,所得必广,复遭春时,若当懒惰,来秋于谷何望?是以我今于诸福田,及时广种,不宜懈怠。(元魏慧觉译《贤愚经》卷六,4/390c)

例(2)至例(4)均是用汉人熟知的深耕其地、灭除秽草才能秋获丰收,说明只有精勤修习佛法,才能断除一切俗念、得成正果。“深耕”,《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耕地深度达六、七寸以上。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收成。”[11](P1428)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国度的人来说是深有体会的,先秦两汉的中土文献中多见“深耕”的记述,如《国语·齐

语》:“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12](P104)《汉书·城阳景王刘章传》:“深耕穊种,立苗欲疏。”[6](P1992)例(5)是以春日多种秋天才能多收,说明多种善因才能广得福报和佛果。

例(1)中的“深芸”义同例(2)—例(4)中的“深耕”;例(1)中的“种夫”与例(2)—例(3)中的“田夫”、例(4)中的“农夫”、例(5)中的“耕夫”,都是指从事耕地、播种、锄草、收获等农事活动者。“深芸(耘)”是在类推机制作用下,模仿“深耕”而造的,即以常见的“深耕”为原型,依据其结构方式和语义关系,通过语素替换(以“芸”或“耘”替换“耕”)而创造出的新词。

通过语素替换创造新词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中古时期是汉语词汇大发展的时期,通过语素替换创造的新词大量涌现。又如,“芸夫”是以中古常见的“耕夫”③为原型,以“芸”替换“耕”创制而成,同时也为原有表示“农夫”的同义词群增加了一个新成员。如《后汉书·荀韩钟陈传论》:“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13](P2069)通过语素替换创造的新词,有些未被语言社会普遍接受,如“芸夫”和“深芸”,文献中很少见用,后世的个别用例如清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所收王履《初来穿林误蹑狭径旁几堕崖去及还见之作此自慰》诗:“安能如芸夫,蚩蚩老南亩。”[14](P1695)有些则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像“深耘”在近代和现代都有使用,如张静等《不同深耘及施穗肥方式对水稻根系活力、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15]。

(二)栽—纔

(6)既恶食不能得饱食,食栽支命,骨节相撑拄。(旧题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12/284a)

句中的“栽”于文意不合。考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简称《平等觉经》)的版本异文,在宋、元、明三本中,该句的“栽”均作“纔”。此外,在同经异译中,“栽”异文亦作“纔”。例如:

(7)既恶食不能得饱食,食纔支命,骨节相撑拄。(三国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304b)

据上下文意可知,此处作“纔”为是。“纔”可表示数量或程度,相当于“仅仅,只”,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引《韵诠》曰:“纔,仅也。”[16](P769)“食纔支命”是说“所获得的食物仅仅能够维持生命”。《平等觉经》录作“栽”,盖因“栽”与“裁”字形相近易讹,而在表示“仅,只”义时,“裁”又常与“纔”通。

从文献用例和古书注释来看,以“裁”通“纔”表示“仅仅”义,在中土文献中多见。如《战国策·燕策一》:“燕王曰:‘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鲍彪注:“裁,仅

也。”吴师道补注:“裁,《史》注音在,仅也。”[17](P1052-1053)《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颜师古注:“裁与才同。”[6](P3056-3057)《汉书·匈奴传下》:“是时,李陵子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呼韩邪单于捕斩之,遂复都单于庭,然众裁数万。”[6](P3796)《后汉书·马援传》: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槀葬而已。”李贤注:“裁,仅也,与纔同。”[13](P846)

《后汉书·班超传》:“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13](P1572)

从读音来看,“裁”与“纔”中古音同为从母、咍韵、平声,“栽”为精母、咍韵、平声,“裁”与“纔”属于同音通假,而“栽”与“纔”韵部和声调相同,声母虽有不同,但同属齿头音,读音相近,且“栽”与“裁”字形近似而易混。因此,上举例中“纔”与“栽”形成异文,既有音同音近通假的因素,也有形近致讹的因素。

三、词义考释

(一)奋

“奋”在《汉语大词典》中总共有9个义项,分别是“鸟张开翅膀;扬起、翘起;猛然用力;用力挥动或摇动;发扬、振奋;震动;愤激;骄矜,矜夸;姓”[18](P1564)。在汉译佛经中,“奋”也有“展现”之义,词典未收。例如:

(8)哀受施草,敷佛树下,加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旧题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上,12/265c)

这里是说佛展现出大光明,使魔察觉,因此前来。“奋”本义为“高飞;鸟张开翅膀”,《说文解字·奞

部》:“奮,翬也。从奞在田上。《诗》曰:‘不能奮

飞。”[2](P125)“展现”义盖由“鸟张开翅膀”义引申

而来。该义在汉译佛经中用例较多,例如:

(9)烧诸杂香,散众名华,百千明珠自然奋光,严交露帐。(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一,3/486c)

(10)佛言:“譬如日之宫殿奋其光明,一时普照阎浮提地无不周遍。”(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卷一,8/152c)

(11)便奋光明和颜色,普照众生如日初;弥勒睹光及释梵,收舍迟闻无上法。(旧题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一,2/550c)

“奋光”“奋光明”即展现出光辉。汉译佛经中还有同义并列的双音词“奋演”,同样表示“展现”,辞书未收。如西晋竺法护译《如来兴显经》卷四:“普贤菩萨威神恢广,为诸通慧,威圣恺悌……示现无极严净菩萨奋演大光,感动一切诸佛世界。”(10/614a)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七:“一一花上,各各皆有一转轮王,七宝具足,奋演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五道众生,莫不蒙赖。”(4/398c)

(二)免(勉)出

汉译佛经中常见“免(勉)出”一词,《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未收。例如:

(12)贪欲为狱,难得免出。故曰:“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缚于狱,如鱼入笥口,为老死所伺,如犊求母乳。”(三国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3/475b)

(13)大凤凰王频申,拔诸无明、愚痴、众冥,深入根株消息爱泉,济其根原罣碍之门,免出欲心、毒害、尘劳、瑕疵、诸秽。(西晋竺法护译《度世品经》卷五,10/644b)

(14)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三,9/24b)

(15)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旧题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下,12/275c)

其中,例(15)中的“免出”在宋、元、明三本中作“勉出”,“免”与“勉”通。在《无量寿经》的同经异译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以下简称《大阿弥陀经》)和《平等觉经》中,“免出”有异文作“度出”:

(16)故有官事、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作恶入法,受其过谪,重罚致剧,求望解脱,难得度出。(三国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卷下,12/313c)

(17)故有官事、王法、牢獄,不肯畏慎,作恶入法,受其过谪,重罚致剧,求望解脱,难得度出。(旧题东汉支娄迦谶译《平等觉经》卷四,12/295c)

前辈学者对“度出”已有考察,如俞理明、顾满林两位先生将之释为“度过;逃脱”,并举《太平经》卷九二为例:“常贫之家,遭一年凶,便尽死,不而自度出也。”[19](P192)“免(勉)出”应与“度出”意义相近。此外,“免(勉)出”还有异文作“解脱”,如例(18)、例(19),同样是叙述王子被囚禁在宫中想要逃脱,《无量寿经》用“勉出”,《无量寿如来会》则用“解脱”:

(18)佛告弥勒:“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旧题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下,12/278b)

(19)佛告弥勒:“譬如刹帝力王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花观……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于意云何?彼王子心宁乐此不?”答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常思解脱,求诸亲识居士宰官长者近臣……乃至刹帝力王心生欢喜,方得解脱。”(唐代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11/100b)

由此,“免(勉)出”即“逃脱;解脱”,“欲自勉出”指“想要解脱”。“免”有“避开;逃避”义,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20](P4)也有“释放”义,如《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四卜郊,不从,乃免牲。”[21](P547)而“出”既可指“离开”,也可指“释放”,《国语·周语中》:“晋侯闻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民。”韦昭注:“出,放令去也。”[12](P27)“免(勉)出”是译者创造的同义连言形式。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将例(14)中“勉出”的“勉”解释为:“古文劢,同,靡辩反。《国语》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勉犹劝,强也,谓劝教之也。《小尔雅》:‘勉,事力也。”[16](P137)非是。“勉”同“免”,“勉出”指“逃脱;释放”,这里的“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是说诸佛能将众生从三界狱中解救出来,使众生脱离苦海,而非劝教众生。

辛岛静志先生曾提到8个虽未详细考证,但“值得我们注意的词语”,其中就有“勉(免)济”与“勉(免)脱”二词,与本文的“勉(免)出”构词、意义相同:“勉济‘lets (someone) escape,rescues,gets free(=免济);勉脱‘lets (someone) escape,rescues(=免脱)。”[22](P122)

(三)临时

“临时”一词,《汉语大词典》收有3个义项,分别是“谓当其时其事;一时,暂时,非正式的;哭吊之时”[23](P732)。在汉译佛经中,“临时”还可以表“当下;立刻”之义。例如:

(20)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临时卒暴,应时但取自然之道,皆当善恶归之。(三国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卷下,12/313c)

(21)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临时卒暴,至应时但①取自然之道,皆当善恶归之。(旧题东汉支娄迦谶译《平等觉经》卷四,12/295c)

对照同经异译本,上述例句中的“临时”有异文作“即时”。例如:

(22)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旧题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下,12/275c)

“即时”指“当下;立刻”,如《后汉书·邓皇后纪》:“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13](P422)与后文表示“急促;紧迫”之义的“卒暴”文义相符。黄宝生先生将上述例句翻译为:“虽然不是仓促之间,立即接受善恶之道报应,最后终会兑现。”[24](P147)“临时”与“即时”义同,均表示“当下;立刻”。

(四)姿色

《汉语大词典》“姿色”一词收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相貌姿态”,举例为《后汉书·皇后纪序》:“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

还后宫。”二是指“美貌”,举例为《三国志·魏书·

魏明帝纪》:“虽不能听,常优容之。”裴松之注引

三国魏鱼豢《魏略》:“又简选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25](P345)《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则解释为:“(女子)美好的容貌。”[26](P1720)

相较而言,虽然《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较为宽泛,但考察中古汉语时期所有中土文献用例,“姿色”一词均用以形容女性,并且多指女性美丽的相貌与姿态。除上述例句外,另如《后汉书·何皇后纪》:“王美人,赵国人也。祖父苞,五官中郎将。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明。”[13](P450)《宋书·五行志四》:“去年采择良家子女,露面入殿,帝亲简阅,务在姿色,不访德行。”[27](P1038)在汉译佛经中,“姿色”一词减少了限定性义素“女性”,仅仅表示“姿态神色”,可用以形容佛世尊,如例(23)—例(25);也可用以形容其他男子,如例(26):

(23)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旧题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上,12/266b)

(24)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旧题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上,12/266b)

(25)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旧题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上,12/266c)

(26)时,琉璃太子闻其骂音,姿色变动,心怀毒恚,敕太史曰:“深忆记之,须吾为王,当诛此类。”(西晋竺法护译《琉璃王经》,14/783c)

除此之外,“姿色”一词在汉译佛经中还可以与表示样貌不佳,甚至样貌丑陋的词语如“憔悴”“丑弊”等搭配使用,中土文献却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27)今此大石方六十丈,高百二十丈,欲共举移,始从一日勤身勠力,至于一月永不可动,惭耻无效,取笑天下,是以疲竭,姿色憔悴。(西晋竺法护译《力士移山经》,2/858a)

(28)尔时,彼婢即出家中,在外求觅沙门,遇见各佛城内游乞,然颜貌粗恶,姿色丑弊。(旧题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五十,2/824b)

上述例句也说明汉译佛经中的“姿色”仅表“姿态神色”之义。

(五)毛头

“毛头”即“毛”,指毛发,或形容极少。例如:

(29)汝等魔子恒沙众,如是才辩满三千,不能损彼一毛头,况复杀害能令起?(隋代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二七,3/780b)

“毛头”与“毛”含义相同,“头”是名词词尾。《佛光大词典》《汉语大词典》“毛头”条均未收此义。汉译佛经中亦有前半句用“毛”,后半句用“毛头”的例子,也能说明“毛”与“毛头”同义。例如:

(30)若以一毛举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须弥山尚难,何况以一毛头掷百亿须弥山过无量阿僧祇世界!(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九,25/300b)

唐代法藏《华严金师子章·勒十玄第七》:“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净源《金师子章云间类解》:“诸根诸毛,各摄全体。”方立天先生

案:“是说狮子的诸根诸毛各以其金体包容收尽整个狮子相……净源解:‘诸根诸毛,各摄全体。所言甚是。”[28](P77)方一新师指出,“头”在汉代就有虚化作词尾的用法,并举“鼻头”“初头”“上头”等词为

例[29](P6-7)。“毛头”的“头”与其用法相同。

四、结语

在汉译佛经的初期阶段,译者的主观性对词汇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的积极体现是:译经文本中呈现出大量新质成分,如通过替换语素创造新词,将词的构成语素进行相加创造新义等,这些新质成分成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不过,相对于中土文献而言,这种影响也使得佛教文献词汇更为复杂,加之原典及译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需要我们对词汇性质和构词成分进行审慎分析。对于汉译佛经来说,充分利用版本异文和同经异译是进行校勘和考释词义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J].中国语文, 2002,(6).

[2][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三国魏]何晏集解,[南朝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2.

[7]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004.

[8]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五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12][三国吴]韦昭注.国語[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清]钱谦益撰集.列朝诗集(第三册)[M].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张静,张志,杜彦修等.不同深耘及施穗肥方式对水稻根系活力、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2,(19).

[16]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8]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9]俞理明,顾满林.东汉佛道文献词汇新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0][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21]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2][日]辛岛静志.佛典语言及传承[M].裘云青,吴蔚琳译.上海:中西书局,2016.

[2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八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24]黄宝生译注.梵汉对勘阿弥陀经·无量寿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四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7][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8][唐]法藏著,方立天校釋.华严金师子章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M].合肥:黄山书社,1997.

Textual Research on Middle Chinese 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

Zhang Yuw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The vocabulary of middle Chinese 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However,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orpu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meanings of some words are still unclear.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determine “shenfen(深芬)” and “shenyun(深芸)”, “zai(栽)”or“cai(纔)”. Moreover, this paper also verify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fen(奋)”, “mianchu(免[勉]出)”, “linshi(临时)”, “zise(姿色)” and “maotou(毛头)”, to mak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words.

Key words:Chinese 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textual research;variant characters;paraphr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