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践与思考
2021-12-12杨海林
杨海林
甘肃省民乐县水务局,甘肃 民乐 734500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草要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重要批示的具体体现。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不但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而且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追求短期效益,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了流域生态平衡,致使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植被、草场严重退缩,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不同程度地发生,这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迫在眉睫。2016年,甘肃祁连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给民乐县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民乐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及时推进了试点工程实施。
一、项目概况
(一)自然概况
民乐县地形南部为祁连山,北部为倾斜高平原,境内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北坡,属于黑河流域水系。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荒漠草原干旱气候,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县境内有童子坝河、洪水河、海潮坝河、大堵麻河、小堵麻河、玉带河、苏油口河、马蹄河8条主要河流和沿山12条小沟,县境内水资源总量4.398亿m3。项目区基本涵盖了上述流域范围。
(二)水土流失状况
项目区流域面积为195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731.3km2。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为主,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出山口以上。从《甘肃省水文图集》查得,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500t/ km2·a。按土壤侵蚀强度分类,轻度侵蚀面积为416.38km2,占57%,中度侵蚀面积为314.92km2,占43%。另外,大量开荒种地,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三)建设规模
项目分三年实施:2017年度对民乐县洪水河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19.12hm2;2018年度对民乐县海潮坝河、小堵麻河、大堵麻河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997.75hm2;2019年度对民乐县洪水河、马蹄河、玉带河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403.88hm²。工程总投资 9610.52 万元。
二、综合治理措施及完成情况
(一)工程措施
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治理原则,统筹实施项目区内河道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采取河道护岸整治、建挡土墙、截排水沟、修复边坡、恢复植被等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项目实施中注重生态理念、技术和模式的应用,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污与造景相结合,将河流自然恢复、自我净化、涵养水源等功能有机融合到河道综合整治中。完成新建护岸工程7.14km,水保林灌溉渠道34条32.34km,生态支沟1001条78.35km,分水口334座,桥涵172座;在县城城区段修建排导引洪渠2.65km,包括进口引水堰、导流渠、尾水段;建设管理道路1.06km,铺设砂砾石道路43.79km,清理疏浚河道29.78km,采砂区回填29.82万m3;建设水保林灌溉管灌工程135.01km、滴灌工程1.16km,铺设滴灌带17.88km,进水池6座、蓄水池1座。完成治理总面积1430.72hm2。
(二)林草措施
坚持造林与造景相结合,防护林与景观林相结合,荒漠造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建设生态防护林、恢复植被、河岸绿化、固沙防风林、城区河道美化为主要实施内容。按“定位→放样→进出土方→整理绿化地→乔灌木种植→养护管理”的程序进行,采取乔木、常绿、落叶相结合,多色彩、多树种搭配,以水源涵养示范区、休闲体验基地为点,以河道慢行道和护岸林为线,以特色经济林基地等为面,将“点、线、面”有机串联为一体,构建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结构和森林景观,完成营造水保林、经济林1083.10hm2。在荒地、滩地、坡地则种植披碱草、芨芨草、冰草等绿植,进行植被恢复;在河堤护岸上覆土培植草皮,栽植花灌木。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建设两处示范绿化防风林带。
(三)封育管护措施
项目区封禁治理面积1401.63hm2,在禁封区域设计制作高度为1.5m的铁丝网围栏154.62km,实施全年封禁的方式封育治理。严禁人畜进入,以利植被恢复,形成局域小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沿线醒目的地方设置封禁标识牌319块,项目区附近设立349个宣传牌,15块简介牌,对项目实施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
(四)水土保持监测措施
采取实地测量、调查与定位监测、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每个流域布设3个监测点,每个片区设立1个原地貌监测点。安装监测仪器设备,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定期收集、整编和提高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动态的监测资料,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三、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林草生态的自我修复,使生态环境稳定性明显改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流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侵蚀破坏和区域洪水泥沙灾害大大降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水土流失量显著减少,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现状水平年的688.93km2减少到674.72km2。新增措施减少土壤流失量8.15万t,新增措施保水能力37.61万m3。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初期15%提高到42%,乔木成活率达到90%,灌木成活率达到91.11%。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分别比封禁前提高了12%、20%、35%。草地围栏封育减少了牲畜对牧草的过度啃食和践踏,草地得到了合理修养,促进了草地生态的自我修复。昔日满目疮痍的河川、荒滩、矿山已成为林草茂盛、花草遍地、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的绿水青山,真正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景象。
(二)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中,整合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修复,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使贫瘠农田得到有效整治,污染土壤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土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满足了项目区农民的粮食高产稳产需求和保障了粮食安全,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项目区5665户农户共10万多亩耕地得到有效流转,农户每亩耕地可增收560元。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热,推动了民乐县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带动了项目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显著地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项目实施本身要使用大量建筑材料和劳力,也为周边农民就近务工创造了条件,带来间接经济效益。
(三)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两片区位于双树寺水库东坝肩以东,该片区以前为原民乐水泥厂的渣场堆积区,由于长期堆放,造成环境的污染,本次项目实施变废为宝,对渣场进行了综合利用,种植草坪和各种景观树木,改善了水源地环境;三片区位于民乐县城区段河道,针对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洪水下泄不畅,潜在危险因素大的原因,修建排洪渠工程,最大程度保障了行洪河道的行洪能力及河堤的防洪效果,消除了安全隐患,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并保障了县城安全。城区河道护岸、蓄水湖、绿化工程的实施,将昔日的烂河滩疏浚、扮靓,形成一条自西向北的护城水利风景带,成为集绿化美化、湿地景观保护、特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河生态景观线。通过对洪水河、马蹄河、玉带河、海潮坝河、大堵麻河等小流域河道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整平河川,改善了水流形态,提高了河道过流能力,保障了河道行洪安全。项目的成功实践,让群众逐渐接受了生态修复的观念,提高了群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积极性。
四、思考和建议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互为关联的生命共同体
实践证明,如果山体植被保护不好,水土保不住,遇到山洪或泥石流,山体下面的河道水体就是治理得再好也无法发挥作用,整理好的耕地也随时有被毁掉的危险。因此,生态修复治理要进行“一盘棋”统筹推进,进行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整合全县土地治理、河道治理、交通大林带、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等项目,进行全方位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二)全面开展水环境保护整治、农业用地修复、水土流失预防、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开采治理等工程的优化整合
筛选出包含植物种类选择、水源涵养、生态廊道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矿山土壤修复等多维度、综合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按照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采取管控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在生态上以自然恢复为主,打造多生态要素示范工程。
(三)衔接已有环保、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规划和重点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理念进行试点实施方案总体设计
充分考虑民乐县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等相关规划及区划,划分优先保护和重点治理的关键分区,进行针对性治理。
(四)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将生态修复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完善田间水利工程设施,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促进贫困户兴业脱贫,创业致富。并通过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生态宜居搬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作为第一批试点,民乐县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通过项目实施,生态环境稳定性明显改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工程的实践对后续项目治理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对今后同类项目实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