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学专业英语》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分析

2021-12-12李元朝

福建茶叶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茶叶思政

李元朝,金 珊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各省市教育部门相继推出有关“课程思政”的改革预案。以京、浙、沪为代表的教育先行示范区和以豫、冀为代表的教育基数大省积极参与教案计划的规整与本土化,四年间不断取得新绩效。如今,已迈入“十四五”规划推行的启元之年,教育部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作为对外友好、开放以及倡导多边关系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与各国精英进行着密切沟通与联络。因此,高校英语作为学生与国际沟通的工具,应当与时俱进,与国内具体需要相契合,在培养能够来往于国际市场的素质高、专业性强和文化底蕴浓厚的高校人才的同时,不忘教导其具备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故笔者以《茶学专业英语》为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后面简称茶政互融),探讨其实际案例的建设性与践行性。

1 茶学专业英语概述

首先,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茶学专业英语》是一门拓展学生专业视界的本科生双语修习课程。授课时双语并行,通过讲述有关茶学的专业知识,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通用茶学专业英语术语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开拓其国际视野,引导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其次,作为有别于公共英语课程的专业个性化课目,茶学专业英语以茶学专业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依托,被赋予了以下二个特点:

1.1 顺应时代潮流,具鲜活力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横向看虽然是绵延不绝的,但在纵向延展中却存在部分的断层。而茶文化作为其中的分支,在历史的冲击下依旧保持其独有的韧性。这是茶文化与生俱来的品质,自它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起,就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蜕变。由药用到饮用,由皇宫贡品到市井平茶,由龙团凤饼到散装冲泡,它从未被时代抛弃,不断积淀着历史的厚重感。在当代,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茶庄园、茶馆等精神娱乐场所逐渐浮现。因而茶学专业英语所讲述的内容,便不会具有特定的局限性与落后性,借助茶文化其鲜活的生命力,穿梭于古今经典的殿堂。

1.2 贯通中外,接轨国际

茶叶作为国际贸易的流通商品,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密切联系的一条纽带。如今世界约有62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茶叶,其主要分布在亚、非、欧以及南美等地。英语作为中国茶与世界茶之间交流贸易的一项枢纽,在“一带一路”、“经济双循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加持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文化的交融与吸收。茶学专业英语,作为加快建设培养农林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一份子,自然会秉持文化自信、自强的课程理念,在疏通学生向往国际经络的同时,不忘教诲其坚守的文化内涵。

最后,在教育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实施过程中,福建省强调“四个抓好、四主合一”的理念,其中提及福建农林大学首创“课程思政教学工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茶学专业英语作为茶学专业与国际互通的媒介,为了培养建设一批全面发展、激进创新、品德兼优以及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专业人才,应当乘上“课程思政”之风,顺其行,善其身。

2 茶政互融的案例分析

笔者在展开针对《茶学专业英语》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之前,针对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相关课程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以2020年在知网发布的论文为主要范围,采阅了102篇文献,发现有87%的文献依旧偏向于公共基础课程的研究,而对于如张捷、杨之帆、楚天宇等具有理工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研究仅为5%。同样,这些文献探讨的核心部分主要在于课程思政的方案建设以及理论预演,而以自身课程实践经验为主要研讨对象的内容相对匮乏。因此,笔者以自身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案例为主,来探索茶政互融的新思路,为理工类、农林类专业性“课程思政”的发展添砖加瓦。综上,笔者将以福建农林大学(后简称农林大)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寓古典之韵,通大雅之堂

“课程思政”讲究立德树人,旨在通过把具有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特征的思想政治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高校课程之中,以此为依托,培育新一代青年群体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进而达到思想教化与品德优化的统一。而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驱动者,理应适时提升自我的政治修养,善于发掘课本中的思政材料,秉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以Chapter 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ea.(茶叶的起源与发展)为例,其内容涉及茶的发现与利用、茶文化的传播以及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三部分,通过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例如:“Shennong tasted a hundred herbs,gotten poisoned by 72 poisons and is detoxicated by tea leaves.”(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这便是茶叶起源假说之一的神农说,通过这句话,在课上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翻译,以考验学生的翻译能力,课下启发学生搜集其他起源假说的材料,并以自己的口吻翻译成英文,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Spring water is the best,river water second and well water is the worst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茶经》五之煮的内容,讲述煮茶时的水质选择,除了引用作品的经典名句,更要让学生了解陆羽本人的生平,学习他“淡泊名利、隐修专著、一生爱茶、情系山水”的崇高魅力。同样,在后续涉及到“Tea Horse Road”(茶马古道)、“Dragon and Phoenix tea disk”(龙团凤饼)、“Water calligraphy”(水丹青)等内容时,进一步拓展课堂的互动模式,以产出导向法为主,任务驱动为辅,采取小组量化分工的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将传统“问答式”课堂由“互动式”课堂转变。茶政互融,不仅仅表现在古典文学对学生群体的隐性熏陶,更在于其具体历史人物的显性引导,继而在人文交互的作用中,彰显其独特的古朴之风。

2.2 寓民生百态,塑共情之心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格局,都遭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我国依旧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上,脱贫攻坚的任务一直在党工作的的重心之上。然而在今年的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共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完成脱贫,表明我国将由脱贫战略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转变。而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具有延年采收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由此,在讲述Chapter 2 Tea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茶树栽培与育种)和Chapter 3 Tea processing and chemistry(茶叶加工与化学)两章的内容时,笔者先以浙江省安吉县的“安吉白茶”为例,既阐述了安吉白茶的品种特性,也讲述其扶贫案例成功的要点。并以此开设一个专题会,以“茶叶助农”为主题,各组以PPT或视频的形式,用英语讲述相关的事迹。在各组讲述期间,教师给予客观性的评价,并由在座聆听的其他组成员按标准进行综合评分,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指标。除此之外,教师以自身以往参加“三下乡”的故事为课堂外的知识补充,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助农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新一代的青年群体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见证人,并切身体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伴随着党中央的步伐,亲眼目睹扶贫工作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这期间所取得的累累硕果,需要通过高校课堂这样的主干道传递到每一条“骨干枝”的心中,以此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茶政互融,正是要摆脱硬性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内容为指向,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民生状况,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塑造学生的共情能力。

2.3 寓内外交互,拓思辨之心

2020年是值得被我们铭刻在心的一年,无论是国外的局势动荡,还是国内的政策改革,都深深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居家办公、线上会议、直播网课等工作学习方式逐渐跃现在人们的眼前。但面对如此信息堆叠的时期,其间不乏充斥着鱼目混珠的杂闻,而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要构成,不具备健全的思辨能力,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三观。以Chapter 6 Tea Health care(茶叶保健)和Chapter 7 Tea marketing and Trading(茶叶市场和贸易)为例,作为茶学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从客观角度认识茶的保健功效,正确认识国内外茶叶贸易市场的行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讲述茶叶保健功效的章节总结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媒介,列出疫情期间有关茶叶抗新冠病毒的不实言论,与课程内列举相关文献实际的抗病毒案例进行一场有关“茶叶能否抗病毒”的英语辩论赛,与传统的辩论赛不同,教师要在辩论结束后,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并结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要点,进行综述,给予双方辩手客观且合理的评价。在探讨茶叶的市场和贸易时,采取自愿的原则,发布一项国内外茶叶市场行情报告的任务,接取任务的学生可以跨专业组队,结合多学科的专业优势,以这学期课程结束最后一周为截止时间,届时在课堂进行双语汇报。茶政互融,就是要握紧思想的旗帜,把教师领航者的身份坐实,以全方位、深层次、高角度的方式,带领学生审视专业相关的问题,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综合其他专业的学科优势,造就具有综合学科素养的思辨人才。

3 茶政互融的完善策略

3.1 建“思”材,立“政”纲

“课程思政”进课堂,必然少不了教材教纲的修订与完善。目前市场上可供参考的《茶学专业英语》教材较少,编制时间也较早,其内容相对落后,可供学生参考的文献时效性较差,并且当时社会并未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因此新教材的出现是当今思政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作为教师授课的指导方针,教纲内容的修订也迫在眉睫。在如今新的课程任务要求下,笔者针对《茶学专业英语》教材教纲的修订提供以下建议:以新农科建设的方针为参照,强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等改革与实践;以教材内容为辅,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注重PPT内容的时效性,适时跟进专业前沿要闻;以地方政策规划为导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思政课程,不跟风不照搬不一锅端;杜绝“两张皮”、“贴标签”的不良改革风气,把“课程思政”的改革落到实处等。要想下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第一步棋,就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修订教材教纲,促使其井然有序地实施。

3.2 “趣”课堂,多“体系”

尽管“课程思政”已经提出4年之久,但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依旧是一大难点。教师在上面提问,下面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已经是普遍现象。另外,传统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也是造成学生“死”背板、背死板的根源。因此,要打破这种师生互动的“硬核”关系,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丰富综合评价的内容。以《茶学专业英语》为例,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降低学生的心理预设,打造师生友谊的第一座桥;其次,提问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索时间和方向引导,避免学生出现思路跑偏和准备不充分的尴尬场面;再次,适时补充课外材料,拓展学生的认知,并引导学生学会延伸知识点;然后,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提议举办小型辩论赛、表演话剧、市场调研等具有综合性质的评价体系;最后,总结互动经验,作为实践案例进行剖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风格,供后续教改理论参考。总之,要想获得高效优质的“课程思政”课堂,就要正确看待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共同营造多元化的互动体系。

3.3 育新才,顺新流

新时期,新气象。根据《纲要》的指导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以茶学专业英语为例,通过介绍不同地区的茶叶生产概况、茶农的经营状态,以及我国茶叶机械化、自动化所遭遇的瓶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进而增强学生的兴农意识,积极投身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去。同样,高校的师资团队也需顺应政策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先进党员的辅导下,定期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的、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策发展的研讨会,总结其中的先进理念,解读其涵盖的思政元素,从而打造一批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由此,师生共同进步,在修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4 结语

思为“虚”,政为“实”,思政结合,便是“虚实”结合。唯有在“虚实”统一的框架下,才能见到思政结合的最大效益。“课程思政”便是将这框架具象化的理论,而把它融入课堂,就相当于把内容填充进去,它也就“活”了起来。国家之兴,在富强;国家之盛,在青年;国家之本,在兴农。《茶学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仅有32学时的课程,却几乎涵盖了茶学专业的所有内容。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让它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宏观体系,在“教师—学生—课堂”三位一体的微观结构下,发挥了额外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思政改革中,也应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茶叶思政
《茶叶通讯》简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示例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植保专业英语的特点、翻译及思维教育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快速掌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