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夤生卒年与闽茶史之关联

2021-12-12林今团

福建茶叶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成泉州福建

林今团

(南平市建阳区茶叶学会,福建 建阳 354200)

徐夤,字昭梦,莆田人。在晚唐五代的文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福建文学的发展史上,更是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可是,史料却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至今,虽有多位专家教授对其进行研究,但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有的说是(849——921)、也有说(869——938)、还有认为:“生年(844)左右……。约于(915——920)卒于延寿溪别墅”、还有说是(844——922)、(?——917)等等。探求一个徐夤的比较准确乃至切实的生卒时间,对于更好地研究徐夤及其诗赋的写作时间和当时出现的对其有深刻影响的相关大事,如五代李唐灭朱梁后与他生死攸关,福建何地首先产制并进贡蜡面茶,“尚书”是何人,王审知与福建蜡面茶的关系等等,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

1 徐夤其人

徐夤(又作寅),字昭梦,莆田(今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人,唐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天复元年至二年(901—902)进谒梁王朱温(全忠)时,因言语偶触朱隐讳,只好作一篇《游大梁赋》讨好朱。赋中“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胆落”讥诮了晋王李克用。朱温读后大喜,而徐夤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天复三年(903)回闽,入王审知幕府辟掌书记,后因“礼待简略,拂衣而去”。转而投靠泉州刺史王审邽,次年王去逝后,即依其子泉州刺史王延彬,凡十余年。期间徐又于开平元年(907)再度应试并中状元。引见之日,朱温要徐改动此前所作《人生几何赋》中的“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他不假思索地答曰:“臣宁无官,赋不可改。”引起朱大怒,当即被取消状元资格。后回闽再到泉州依附刺史王延彬。直至后梁贞明六年(920)十一月,因王“密遣使浮海入贡,求为泉州节度使,事觉,黜延彬归私第”。徐夤因此失去靠山,只好再到福州投靠王审知。直到后唐同光元年(923)王抗旨相救,才得以逃回延寿溪畔,隐居6年后去世。其诗赋颇多,遗作有《探龙集》、《钓矶文集》及《雅道机要》传世。

1.1 史料证实徐夤卒年在公元923年之后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载:“徐夤登第归闽中,途经大梁,因献太祖《游大梁赋》。时梁祖与太原武皇为仇敌,武皇眇一目,而又出自沙陀部落。夤欲曲媚梁祖,故词及之云:‘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胆落。’末几,有人得其本,示太原者,武皇见而大怒。及庄宗灭梁也,四方诸侯以为唐室复兴,奉琛为庆者相继。王审知在闽中也,遣使至。遽召其使问曰:‘徐夤在否?’使不敢隐,以‘无恙’对庄宗。因惨然曰:‘汝归,语王审知:父母之仇不可同天,徐夤指斥先帝,今闻在彼中,何以容之!’使回,具以告。审知曰:‘如此,则主上欲杀徐夤耳。今杀,则未敢奉诏,但不可以用矣。即日戒阍者,不得引接。’徐夤坐是终身,止于秘书正字。”

《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记载与上述所引类似,只在“不得引接”之后改为“夤拂衣去……寻归隐钓矶处。”

上引这两则史料载明后唐“庄宗灭梁”此一大事的时间是后梁龙德三年也即后唐同光元年(923)。在此改朝换代之时,庄宗李存勖谕旨闽王王审知杀徐夤,只因王审知“未敢奉诏”而放徐连夜逃生、深隐“深溪古峰”。所载显而易见,徐夤卒年肯定是在同光元年(923)之后,如果在此之前,则与史实相左。

1.2 徐夤的几首诗证实其卒年在公元926年之后

徐夤存世诗作有256首,其中有几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眼——“恩”,并以此分别组成词汇,如“受恩”、“恩深”、“酬恩”、“善恩”、“恩雠”等等。如《退居》一诗云:“鹤性松心合在山,五侯门馆怯趋攀。三年卧病不能免,一日受恩方得还。明月送人沿驿路,白云随马入柴关。笑他范蠡贪婪甚,相罢金多始退闲。”此中“三年卧病不能免,一日受恩方得还”前半句说的是徐夤曾于904——920年依附泉州刺史王延彬,在此期间曾经多病,求退,王未许。其族孙徐师仁所写《徐公钓矶集·序》:“王延彬刺泉州,每同游赏……凡十余年,求还所居,尝被病遣,求药物于延彬,答书曰:‘善自调获,亦可开豁,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后半句“一日受恩方得还”“受恩”二字,悬念多多:徐夤何时何地何因受何人之何种恩?史料和徐夤的诗句都显现,同光元年(923)夏四月己巳,庄宗李存勖在魏州登极,闽使至贺,当庄宗问知徐夤在闽中时,即谕旨王审知杀徐夤,只因王“未敢奉诏”而放徐连夜逃生——“明月送人沿驿路,白云随马入柴关。”徐夤承受的这个大恩可不是一般的恩情,而是此恩最深重——是再生父母之大恩;此恩最特异——是抗旨相救之特异。于是,当他深隐“深溪古峰”后的翌年春末夏初,就作了一首七律茶诗《尚书惠蜡面茶》。其中一句“分赠恩深知最异”,说的就是徐夤在923年四五月间“一日受恩方得还”——承受了王审知特异之救命大恩。因此,徐夤的卒年就是在公元923年之后。试想,徐夤卒年若是在923年之前,就不存在后唐庄宗谕旨王审知杀徐夤,及王抗旨救徐,让他夜逃,连同现存徐感恩之诗作若干首了。

有人会说“一日受恩方得还”是泉州刺史王延彬开恩,让徐夤回故里。只要再分析一下“明月送人沿驿路,白云随马入柴关。”句,就会明白,如果徐夤是从泉州王延彬处回莆田的话,那是很平常的因病告退,以求“善自调获”,根本不存在杀身之祸,故而无须连夜逃命,再者,对王延彬而言,也不存在什么开恩。

徐夤的另一首七律《不把渔竿》:“不把渔竿不灌园,策筇吟绕绿芜村。得争野老眠云乐,倍感闽王与善恩。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此诗是徐夤深隐“深溪古峰”约3年后所作。闽王王审知是在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病逝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同光四年(926)五月遇弑身亡。古代的交通信息不便不灵,故此李存勖死去的消息可能要到这年冬或次年才会传到徐夤深隐的“深溪古峰”。闽王王审知和庄宗李存勖相继故去,让深隐中的徐夤犹如获得了解放,可以出山到绿芜村去策筇吟绕,也许就在这绕中吟就了这首七律。因为他恍忽感到杀身之祸几至消失,自由随之来临,于是,“身似浮云且自由”的“安贫趣”,“百万黄金”也买不去。再者,当初闽王抗旨相救有可能引火烧身之虞也不复存在了。所以,徐夤终于敢于大胆地向世人宣告“倍感闽王与善恩”,千倍万倍感谢当年闽王王审知施与的救命大恩。

从这首诗可知,徐夤的卒年是在后唐同光四年(926)之后(与上述史料所证实的同光元年(923)之后并不矛盾),这个“后”字,后到何时?后到王延彬去世的后唐天成五年(930)之前。(徐去逝后,王延彬有一诗曰《哭徐夤》)。那么,可推知徐夤的卒年就是在后唐天成二年(927)到四年(929)之间,暂且推定为天成三年(928)吧,庶几近于史实。期盼有识之士一锤定音。

关于徐夤的生年,据林毓莎引自仙溪徐氏祠堂刊印《延寿徐氏族谱·卷二》载:徐夤“‘卒年七十有三……’谱牒文字,多有讹误,然无他据,暂从此说”。即暂以73岁计算,而上述推定其为天成三年(928)去逝,则其生年就是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856)了。

2 与闽茶史之关联

徐夤的一首茶诗《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最早的茶诗。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描写了蜡面茶的采摘、制造、形状、运输、碾罗、茶具、点瀹、用水等,尤其是赠茶者及其“深”、“异”之恩。

此诗的写作时间是后唐同光二年(924)春,即王审知“未敢奉诏”,抗旨救徐夤,让他连夜逃生,隐居到莆田的深溪古峰后。他以茶寄深情,以茶隐真情,酬谢再生父母之作。闽王王审知是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病逝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则于次年五月遇弑身亡。如果徐夤是在928年之前,如有些人说是917、920、921或922年去世,则福建笫一首七律茶诗就不知是谁人所写的了,也不知福建蜡面茶最早是何处所产,更不知闽王王审知令一批准南光州人(多数是犯人)到福州鼓山开荒种、管、采制蜡面茶并呈送王审知进贡朝廷和分赠他人。

因为《尚书惠蜡面茶》诗的首句头二字是“武夷”,让不少人认定徐夤到武夷山观摩了那里采制煮饮蜡面茶。而史实是福建最早产制蜡面茶是福州鼓山,而闽北建州(那是武夷山属建阳,而建阳属于建州)现建瓯东峰北苑是到南唐保大三年(945)才开始造蜡面茶。

晚唐五代时期,王审知对福建茶业的重要贡献就是引进准南光州茶业的先进科技,使福州茶业于此得到一个新的飞跃。如果徐夤是在928年之前去世的,就不存在《尚书惠蜡面茶》这首诗,人们也就无从得知那时的茶业面貌。

进入五代,徐夤与闽王王审知和后唐庄宗李存勖三者之间有紧密的相关,因此,只有等到后二者故去后,这就是说必须在926年之后,徐夤才如获解放,得到自由。

史料以及徐夤的几首诗证实他的卒年是在同光四年(926)之后,暂按天成三年(928)计算。而其享年73岁,则其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856),卒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若卒于928年之前如917——922年,即王审知和李存勖去逝之前,则福建第一首茶诗就不知何人所作,也不知福建最早产制蜡面茶是福州鼓山还是别处,更不知王审知对福建茶业的贡献了。

猜你喜欢

天成泉州福建
泉州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运河古通衢 水韵本天成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艺术战“疫”
北京浩瀚天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