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音乐教学中茶文化音乐作品起到的促进意义解读

2021-12-12吴雪梅

福建茶叶 2021年5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茶文化教学活动

吴雪梅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体系,茶文化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亮丽的风景线。在民族文化、地方环境与生产技术的影响下,茶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社会环境的逐步演变,茶文化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当茶与音乐相互碰撞,学生所得到的,必然是一种饱含情感与文化的学习体验。

1 茶文化音乐作品的分析论述

茶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4700多年的传承之后,其与民族文化、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体系相互融合,除了其中所包含的“茶叶”这一核心要素之外,茶具、茶道等概念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了茶文化的基本组成体系。当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特点被重新强调,茶文化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交际,并不断融合。茶文化音乐便位于此列:在强调“茶文化”在旋律、节奏中表现的同时,其依靠旋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意识与友爱精神,将音乐中的精神需求借由“茶”概念表现出来,借助对于“茶”的赞美、歌颂,来表现对于各个民族、故事人物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茶文化音乐作品实现了情感与现实之间的互相沟通。

目前,较为常见的茶文化音乐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完全围绕茶文化演化而来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带有明显的说理性、科学性特点,以讲述茶农的生活、采茶的日常为表述方式,其中的情感多以“赞美劳动人民”为主,一般带有强烈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如胡北、江西等地的流行的《采茶歌》,安徽、福建等地的经典“采茶戏”等,其多以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为主题,结合地方的音乐文化创作茶文化音乐作品;其次,是部分以“茶”为代表,表现社会矛盾的音乐作品,如广西壮族一代流传的经典采茶歌《采茶姐妹上茶山》,其与戏剧人物“刘三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采茶姐妹上茶山》中,不仅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更对采茶的细节、采茶女的神态进行了描绘,这样心灵手巧的女子怎么能躲得过封建势力的迫害呢?采茶歌便成了一种引出故事、矛盾的手段;再其次,是当代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受限于创作技能与民间的欣赏水品,采茶歌地域特征明显,现代采茶歌多以年轻人为受众,采用旋律强烈、节奏鲜明的歌曲作为旋律,歌词的含义以介绍茶叶为主,文化内涵不足。

2 茶文化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分析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茶文化音乐作品起到的是一个“开阔眼界,提高品位”的作用。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以现代音乐作品为主的音乐教学形式占据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学生虽然会唱、会说,但其并不会“鉴赏”,对于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与民族情感,其很难形成一个清楚地把控。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学活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教师向学生给出某一音乐作品时,学生很难解读其含义,其将教师的解答视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忽视了个人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以经典民歌《牧歌》的教学为例,在聆听《牧歌》的过程中,学生只能感受到音调、节奏的变化,并不能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对于牧民们勇敢乐观、热情爽朗的精神,学生很难理解其含义。而在茶文化音乐作品的推动下,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当前的课堂。学生虽然处于同一空间之中,但茶文化音乐作品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价值不同,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最终影响也不尽相同:在茶文化音乐作品下,是对音乐、民族文化、音乐情感的整理与分析。这种“有型有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需拘泥于“教师的讲解”,而是可以通过地方文化来理解音乐知识,教学更加具体。

3 茶文化音乐作品对音乐教学的促进意义分析

3.1 教学素材与教学灵感的借鉴

现行的教育体制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学完全以教授学生乐理、音乐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并不重视音乐文化、民族文化在音乐课程中的表现。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破坏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教学工作的文化价值受到影响。在茶文化音乐作品的影响下,音乐教学工作可从茶、音乐、情感、民族文化作品等角度入手,从而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新的灵感。

茶不同,民族文化不同,茶文化音乐作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这种差别是因为教学材料的差别而产生的,在分析差别的过程中,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茶文化互相交融,带给学习者新的学习灵感。以茶音乐作品中的“采茶歌”为例,其在胡北、四川、广西等地均有流行,但其曲调、唱腔和内容完全不同:以安徽地区的“采茶歌”为例,声调高昂,唱腔清脆,令人不由得想起安徽的经典戏曲“黄梅戏”,而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采茶歌”,歌声婉转,节奏变化明显,其“余音绕梁”的特点更为突出,这正是地方环境所塑造的独特茶音乐文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将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文化上,思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于音乐作品的影响,从而理解文化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借助茶文化音乐作品,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整体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情感。

3.2 原生态音乐技巧的借鉴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现代音乐”技巧的传输与掌握,强调培养学生的唱功、发音和肺活量,希望在硬性技能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这种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使得其只能在“现代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要通过音乐教学挖掘有能力、有素质的相关音乐人才,打开音乐教学的新思路,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茶文化音乐作品带有民族性、地域性和随意性的基本特点,其创作目标不在于“取悦他人”,而是民族群众在采茶、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灵感的集中汇总。这种传承、创新的音乐创作模式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文化音乐作品中的原生态技巧,使得其传唱价值与艺术价值大幅提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对茶文化音乐作品中的原生态内容进行总结、应用,以此来帮助学生打开音乐学习的新思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审美需求,配合经典的民族茶文化音乐作品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如不同地区的“采茶歌”,经典歌剧《刘三姐》等,在荧幕中感受音乐作品与音乐情感的变化,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不同地区的茶文化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元素进行鉴赏、分析,感受茶与音乐的互相交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热情。以“采茶歌”的鉴赏为例,不同地区,“采茶歌”的演唱方式并不相同:以安徽地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其在歌词上虽然都强调“合辙押韵”“平仄相对”,但演唱技巧大相径庭:安徽地区的“采茶歌”以“短歌”为主,歌词不长,节奏快,唱腔干脆利落,“竹筒倒豆子”,广西地区的“采茶歌”则恰恰相反:余味悠长,犹有余音。这是地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音乐作品中切实存在的差异。借助茶文化音乐作品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的“多元性”特点。

3.3 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学习

茶文化音乐作品的最大价值便在于此:在茶文化音乐作品当中,学生所理解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茶、音乐两大层次,更包含民族活动与地方风俗的集中表现,对于学生来说,茶文化音乐作品是“新鲜”的,这种新鲜体现在“新元素”上:其将学生所不曾了解到的社会民族风俗带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茶文化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从不同民族的地域和风格特点中寻找茶文化音乐的共同点,获得情感上、阅历上的增长。

茶文化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以“茶文化”为核心,以歌曲、舞蹈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正是这种全新的茶文化宣传模式,为学生了解茶文化音乐作品打开了新的思路。教师可尝试结合茶文化音乐作品思考民族音乐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阅历。以“茶马古道民歌”的鉴赏为例,其实际上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茶文化音乐作品: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茶叶的运输依靠“马帮”,为了派遣路上的寂寞,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诞生于茶马古道上,马帮人员多由强壮的赶马汉子组成,其文化水平低、没有丰富的乐理知识,所演唱的“茶歌”节奏更加单调,但声音高昂、节奏淳朴。茶马古道上的茶歌以交流为主,主要是帮助马帮成员确定位置的一种手段。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茶歌音调高昂,在高山密林间也能传播,不同位置的马帮成员共同演唱茶歌,可以形成“共鸣”,驱散山林中的野兽。在不同的环境下,茶文化音乐作品的价值、功能并不相同,正是这种差异的表现,使得学生产生了了解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

茶文化音乐作品已经成为音乐中的重要教学素材,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音乐知识的同时,其将民族音乐文化、音乐素材带入到了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下接受茶文化音乐作品的教育。教师应该对茶文化作品进行合理利用,开发茶文化音乐作品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茶文化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