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2021-12-12

农业与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黑土黑土地生态农业

丁 冬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黑土地历经上万年积累而成,是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1 吉林省黑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

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享有“黑土地之乡”的美誉。吉林省的黑土地占全国黑土区耕地面积的24.82%,是世界上仅存的3大黑土区,近年来其开发与保护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黑土地开发较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

吉林省共有耕地面积703万hm2,中部地区有大片的黑土地,肥力好、土层厚,全省黑土区耕地面积达4.6×106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5%,占东北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24.82%,为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提供了优质的自然条件。吉林省的黑土地开发较晚,初垦时黑土层在80~100cm,土壤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根据吉林省第三次土壤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的土壤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暗棕壤面积约为41.4%、黑钙土约为13.34%、白浆土约为10.5%。吉林省黑土面积占全国黑土覆盖总面积的15%,这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非常有益于农作物的生长。因而,吉林省的土壤盛产优质的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人地关系。此外,吉林省农业用地面积为1640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937.6万hm2、灌木林地面积16万hm2。由此可见,较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 研发先进耕作技术,逐渐重视保护性耕作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对土壤质量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影响。特别是21世纪之后,推广玉米根茬粉碎还田面积每年达到90%以上。吉林省农委试验了玉米大垅双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中部地区多个粮食生产大县首先采用了该技术,黑土地质量获得了重大改善。目前,吉林省较为典型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耕作模式。该地区耕地面积2.64×105hm2,其土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2007—2020年,梨树县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地区的免耕栽培等技术,研发出了符合国情、省情的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先进耕作技术。该耕作技术旨在增强黑土地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通过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最终建立秸秆覆盖、播种、施肥、除草、防病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1.3 出台一系列政策,营造黑土资源保护氛围

为保护黑土地资源,防止黑土地数量与质量下降,吉林省于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条例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成为了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在数量保护层面,吉林省制定的黑土地保护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该制度限制了建设项目对黑土地资源造成的减少数量;在质量保护层面,政府制定了耕地保护制度,该制度明确了“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是数量与质量相当。这些制度与法规规定了地区政府和相关组织、个人在耕地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对吉林省黑土地的开发与质量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营造了较好的黑土地资源保护氛围。

2 吉林省黑土地资源现存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吉林省对黑土地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是吉林省黑土地貌类型较复杂,土壤垂直分布明显,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使黑土逐渐面临面积减少以及失去肥力等困境。

2.1 过度开垦使生态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弱化

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并不会随着人类对其需求的增长而同步增加。一旦草地、土壤、湖泊等资源达到了承载能力上限,就破坏了生态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导致难以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吉林省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呈现出了新时期的活力,但是由于市场比较离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约束、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战的长期性等因素,以及一些过度开垦、滥砍滥伐、过量使用化肥等,导致吉林省土壤出现酸化、次生盐渍化等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吉林省保护黑土地的迫切需要。

2.2 耕作与施肥方式不科学使土壤肥力下降

根据吉林省农科院的黑土地有机质定位监测数据显示,吉林省黑土耕层的有机质正在以每年约0.1%的数量在降低。由于农户以及涉农企业想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施肥过多,施肥量最多时可达到1100kg·hm-2,不仅造成大量的浪费,导致土壤的多种元素互相拮抗,对作物吸收起到较大的负面影响,还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环境污染,耕地大量元素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经调研可知,吉林省每年土壤流失量超过1.0亿m3,土壤中N、P、K等元素的大量流失,使得黑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3 土地保护政策存在“碎片化”问题

虽然目前吉林省出台了一定的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相对零散,职能部门内部之间业务分割、关联性不强、部分政策目标与内容矛盾等“碎片化”问题,对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整体功能优化与协调政策关系具有负面影响。吉林省对黑土地保护的一些政策并未完全集中于黑土地的保护,大多只是侧重于黑土地资源中的某一部分。吉林省制定的土地管理政策更加侧重于土地数量方面的保护措施,农业法更侧重于规定农用地方面的保护措施。此外,一些土地资源保护政策中的黑土地资源相关政策与其它政策相对独立,政策未从根本进行统一,使得目前的政策内容相对“碎片化”,致使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缺乏相互协调、沟通与合作,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促进保护政策顺利实施与推广。

2.4 耕地生态补偿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吉林省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地方环保投入减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耕地生态补偿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目前,针对吉林省的耕地生态补偿体系还不够完善,补偿制度中也尚未明确针对耕地量与质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现有的补偿政策大多还是针对传统农产品等的补贴,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方面的补偿与保障政策。此外,吉林省黑土地的资源开发与保护缺乏投资资金,尤其是政府的主导性投入不足,加上社会投资渠道单一,使开发资金相对不足,外部环境不宽松。此外,黑土地保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的特点,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如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耕地保障措施与相关生态农业园区没有得到足够力度的深层次开发,区域项目建设不完善造成了资源的低级粗放型开发,令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和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土地资源的长远发展。

3 加强吉林省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针对吉林省黑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中面临的多种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旨在加强黑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 借鉴“梨树模式”,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制度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梨树县国家绿色玉米生产基地考察,肯定了“梨树模式”的好经验,并与农业专家们充分交流粮食生产等问题。吉林松辽平原素有“黄金玉米带”的美誉,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四平市梨树县不断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在田间的主要生产环节中降低耕作次数,实现全面机械化栽培。并通过研制以畜禽粪便和秸秆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和育苗基质,通过有机肥来活化土壤,促进水分吸收。从节约成本角度,该模式实施中秸秆不用焚烧,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节约900元·hm-2;从产量增加角度,与普通种植方式相比,一般年份可增产8%左右。此外,该模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还可以预防风蚀、水蚀等,是一种保护利用黑土地的绿色种植技术,促进了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被称作“梨树模式”。吉林省应充分借鉴该模式经验,并鼓励和引导农民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制度,在数量与质量上对黑土地都起到保护作用,为地区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3.2 保护耕作层,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土壤蕴含大量生物种子,是生物多样性种子库。而耕作层是黑土地的精华,也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粮食的生产之本。长期以来,耕地被占用后,人们将耕作层土壤当土料用甚至废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而黑土耕作层土壤剥离技术通过表土剥离保护,将耕地耕作层再利用,将建设所占土地约30cm厚的表土搬运到固定场地存储,然后搬运到废弃土地上完成造地复垦技术,旨在保护耕作层、修复地力,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抢救生物基因库。剥离出的表土也不仅仅限于整治耕地复垦等土地,也可以利用在土壤改良、绿化、育苗基质等方面。此外,应对表土堆放场加强管理,加强保肥培肥处理。在被剥离的表土进行再利用前,应对表土堆放场的表土表面进行培肥管理,种植有机作物,并定期浇水,防止表土干旱、风化。同时,加强表土回填后的地块管理。由于覆土后的新表土层土壤结构比较脆弱,要加强对回填后的地块进行保水保肥管理,及时加以利用,避免抛荒闲置,使剥离再利用后的表土尽快恢复至或高于整治前的生产力水平,以此促进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3 建立黑土地资源保护长效机制,调动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积极性

建立吉林省黑土地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将黑土地保护纳入新型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在黑土区选取试点区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鼓励吉林省黑土耕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实施黑土地保护政策的财政扶持力度,并全面扩大扶持的覆盖面、提高补贴标准,让农户真正分享黑土地保护措施与制度带来的“红利”,以此充分提高农户对黑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黑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宣传与趣味培训活动,明确农户在黑土地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农户作为黑土地资源的使用主体,承担了黑土地保护的生产责任与生活责任。从生产角度来看,其生产责任主要是采用深耕深翻等生产技术、利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等促进黑土地保护的生产措施;从生活角度来看,农户承担的黑土地保护责任主要包括日常活动对黑土地的影响,以及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理。通过黑土地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在政府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农户由生态补偿主体身份转变为生态补偿客体身份,由黑土地资源的破坏者向保护者身份转换,调动农户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阻止耕地环境恶化的行为,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驾护航。

3.4 加强生态农业的政策扶持,促进黑土资源的立法保护

政府作为政策的供给主体,应发挥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与保障作用,结合吉林省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因结构制宜地培育与监督市场,为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明方向。生态农业政策的制定应重视黑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地方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占补平衡、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生态政策,来加强黑土资源的政策扶持,并调动企业和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观能动性;政府应鼓励合适的农场、农业合作组织以及涉农企业向生态农业方向转型,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等政策供给,促进其适应现代农业市场需求,并通过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推广至更多地区,为黑土地开发与保护提供条件;综合考虑吉林省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综合利益,健全法律体系与标准,促进黑土资源的立法保护。建立健全生态农业补贴条例、相关保险条例等与黑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生态农业生产活动及销售过程中的法律保护标准,在经济上、风险上、利益上促进黑土地保护的立法有效。

3.5 黑土地保护与信息化综合平台相结合,推广新型经营模式

“互联网+生态农业”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促进智慧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融合的新路径之一。该路径通过人工智能、新型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期扩大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提高营销效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该模式,将黑土地保护同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相结合。要加强吉林省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并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与物流配送、信息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在生态农业区域内建立物流中转站,促进生态农产品的运输通畅;以生态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信息交流纽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共享与探析吉林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准确信息,实现生态农业信息的共享与合理配置,借鉴“可视化家庭农场”经验,解决农业市场上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猜你喜欢

黑土黑土地生态农业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摘取黑土地上黄金珠的人
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观测场地融雪径流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